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一60年前的超级爆款,畅销到西湖边山上的竹子都不够用

2019-06-19 18: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天竺筷是最能代表杭州的食具,取材天然细竹,保留原始竹青,不上油漆。筷身上烙有西湖风光、花鸟鱼虫、传说故事等图案。一双小小的天竺筷,就装下整个杭州城。
王连道是天竺筷第五代省级非遗传承人,也是杭州天竺筷厂的创始人。在他眼里,天竺筷是杭州文化的代表,不能消失的宝贵财富。

天竺筷的由来

传说,天竺筷的名字,和杭州的天竺山有关。天竺山分为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分别有三座寺庙,法喜寺、法净寺和法镜寺。

在清乾隆年间,这三座寺庙的香火很旺。香客们在烧香后要吃素斋,人一多,寺庙里的筷子就不够用了。和尚们想了个办法,就地取材,把天竺山上跟筷子一般粗细的竹子砍下来当临时的筷子用。

△选竹

筷子虽然做得简陋,香客们却很喜欢,吃完还把筷子带回家做纪念。他们觉得,这是菩萨庙里给的筷子,有佛祖的保佑。

后来,当地的村民们也开始上山把竹子锯下来做筷子用。其中有一个姓潘的匠人想出把花纹烙在筷子上的办法,并给筷子安上一个头,把筷子的一半染成枣红色,这就是天竺筷的雏形。

60年前的超级爆款

传说虽然有杜撰的部分,但也基本上道出了天竺筷身世。

制作天竺筷的原材料确实是天竺山上小苦竹或大叶箬竹,最大的特色就是在筷子的上半部分有西湖风光、花鸟鱼虫、传说故事的烙花。

△截断
△选料

这些烙花是将刻有各种花纹图案的烙花钢板烧红之后,在烙花机上把花纹一圈圈压到筷子上去。

技能高超、经验十足、力道恰当是这项技术的关键。快了、轻了烙不上花纹,慢了、重了烧焦筷料。

|

△烙花

在王连道的记忆里,天竺筷是杭州人吃饭的标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还经常出现在老百姓的饭桌上。

当时,大井巷、城隍山脚下是天竺筷厂的聚集地,鼎盛的时候有三四十家。这些作坊前店后厂,生意兴隆,烙铁在竹子上烫出的青烟袅袅不绝。

△烙画

天竺筷行销全国的盛况,在书里也有记载。浙江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旅游手册《杭州游览指南》上就记录:

天竺筷备受城乡人民欢迎,原取材于天竺山的苦竹已不够用,现在的原料都来自富阳、余杭、临安等地。通过各省的物资交流大会,天竺筷远销华北、东北、西北以及边远的新疆各地。

新时代的文旅佳品

时代变换,现在物资丰富,消费者选择更多,天竺筷不再独霸市场。那么,新时代里,天竺筷应该怎么定位?

“作为一般日用食物,天竺筷肯定没有往日的竞争力,但是它独特的工艺与几百年积累下来的文化底蕴将是最宝贵的财富。”十几年的探索和市场洗礼下,他把天竺筷定位为承载杭州文化的礼品与中高端食器。

△天竺筷: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运河古韵、文人墨迹、《白蛇传》等传说故事的烙花,都为天竺筷添加了独特的文化价值。一双小小的筷子,可以装下整个杭州的文化。再加上考究的工艺与合适的价格,让天竺筷重新成为游客购买纪念品的上上之选。

△天竺筷:老字号定制

另外,楼外楼、杭州酒家、奎元馆、羊汤饭店,甚至绍兴的咸亨酒店,这些老字号招待食客的筷子,也是定制的天竺筷。筷子上的烙花,就是各家老字号的店招。甚至连安缦法云这样国际顶级酒店也选择天竺筷作为食具与礼品,向世界传递杭州文化。

△天竺筷:运河古韵

传承创新,是每一项非遗都面临的课题。传承什么,如何创新?

王连道的答案是传承文化、创新工艺、丰富内涵。

文/摄:张凡

编辑:张凡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