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周艺术人物|受到提香启发的英国年度肖像大奖得主谢弗
英国年度肖像大奖BP奖近日公布结果,1992年出生的查理·谢弗凭借《穿冬季外套的伊马拉》摘得冠军,他的灵感来自于一幅提香画作。就在人们津津乐道于今年结果的同时,评委和部分艺术家却发表公开信,要求英国国家肖像馆解除石油巨头BP的冠名权。
在瑞士,雅娜·文德伦捕捉着世界上那些不常被听见的声音,并将声音作品带到巴塞尔艺博会。在上海,艺术家谭平在余德耀美术馆举办回顾展览。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人物及热点事件。
伦敦 | 青年艺术家查理·谢弗
获得2019年BP肖像奖冠军,灵感来自提香画作
上周,一年一度的BP肖像奖在伦敦揭晓。来自英国南部城市布莱顿、出生于1992年的青年艺术家查理·谢弗(Charlie Schaffer)凭借《穿冬季外套的伊马拉》(Imara in her Winter Coat)夺得冠军,同时获得44500美元的奖金和价值约9000美元的委托工作。
查理·谢弗《穿冬季外套的伊马拉》
评委认为,谢弗画作的构图十分鲜活,“他精巧地描绘了人工皮草、头发、皮肤等多种质地和人物神情,这一图像既是传统的,也是当代的。”
画面中的伊马拉,是英语文学系学生,谢弗在搬到布莱顿后与她结识。谢弗说:“她毫无保留的开朗性格和对任何事情充满好奇心的样子立刻打动了我。”
在谢弗冷气十足的工作室里,伊马拉穿上她最保暖的外套,一坐就是4个多月。起初,谢弗只想画下她的面部,但在看到英国国家美术馆里提香的一幅《弗莱卡斯特罗肖像》(Portrait of Girolamo Fracastoro)画后获得启发,不难看出两幅作品相似的三角构图和被画者着装。
提香《弗莱卡斯特罗肖像》(Portrait of Girolamo Fracastoro),约1528
有意思的是,据2013年相关媒体报道,提香的这幅大作自1924年被英国国家肖像馆收到后,一直被遗弃在一间小房子里无人问津。后来在艺术史学家团队的修复、清洗和分析后才确认出自提香。于是,这幅肖像画和另外12幅提香的作品被收藏在英国国家美术馆,该馆也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提香作品公共收藏之一。
2019年BP肖像奖吸引了84个国家的参赛者,共计递交2538件作品。冠军及其他获奖作品自6月13日至10月20日在英国国家美术馆展出。(文/畹町)
伦敦 | BP肖像奖评委、艺术家盖瑞·休姆
发表公开信,要求解除石油企业BP对肖像奖的冠名权
上周,就在BP肖像奖公布之际,本届评委之一、艺术家盖瑞·休姆(Gary Hume)发表公开信,要求英国国家肖像馆馆长尼古拉斯·库里南(Nicolas Cullinan)解除石油巨头BP的冠名。
“要不我们远离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商,努力降低碳排放;要不我们继续让BP和它的经营合法化,让问题变得更严重,” 休姆在公开信中表示。这封信通过名叫“清洁文化”(Cultural Unstained)的非营利性组织发表。创建于2016年的该组织旨在叫停文化机构从燃料企业获得资金。
休姆认为,环境危机日益加重,继续以BP冠名,不利于英国国家肖像馆的声誉、社会关系和公共信任,他敦促库里南馆长尽快找到替代方案。休姆建议,首先在评委会名单中剔除BP英国文化艺术部主管。
“清洁文化”还公开了第二封信,作者包括往届BP奖得主和参展艺术家。2008与2011年BP奖的两位得主在信中表示,“由于艺术资助的减少,艺术家面对机会时其实没有什么选择余地,作为这一领域的顶尖比赛,每年评奖的肖像馆是独一无二的平台。为此,我们必须与全球最严重的污染者和环境破坏者之一BP合作,假意尊重,这非常不公。”
BP代表回应《卫报》称:“对于BP在能源转型中的作用,我们立场明确。我们支持《巴黎协定》,正在采取行动,推动世界向低碳未来过渡。”
英国国家肖像馆向《Artnet》表示,尊重人们表达观点的权利,感谢所有参赛者和评委。BP的支持使艺术家的才能得到公认,2018年有27.5万观众免费参观了肖像展。英国肖像奖举办至今已有40年,近30年均由BP冠名。(文/畹町)
瑞士 | 声音艺术家雅娜·文德伦
将瑞士汝拉山谷的声音“搬”到巴塞尔艺博会:“图像从不是故事的全部”
近日,挪威声音艺术家雅娜·文德伦(Jana Winderen)在瑞士巴塞尔艺博会上带来了她的新作品,作品由多个音轨组成,记录了瑞士汝拉山谷这片独特栖居地上的声音。文德伦希望听众能够借此对于这篇风景有更深刻、更有层次的理解。她的录音总是在捕捉世界上那些不常被听见的声音,并让人看到,人类生活的喧闹有时候会盖过周围环境的轻声细语。
“当你在听某个声音的时候,你常常也是在想象某个形象,”文德伦说道。“我们常常在视觉层面上思考事物,但我们其实一直被声音所环绕。这也是我们经验的一部分,就像一阵微风,或是我们的皮肤所能感知的一丝气流一样。所有的这些信息共同编织了我们对于世界和事物的认知。”
在这件作品中,文德伦采集了游客说话的声音、湖边清晨自然万物的“合唱”以及森林里的各种声响。“在森林里,那些300岁的老树让我感到激动。大树静静地观察着时间的流淌,对于它们而言,时间的流逝比我们缓慢得多:它们见过一代又一代的人、鸟,野兽和昆虫。”
文德伦生于1965年。起初,她做雕塑,1992年开始,她决定不再创造这些无题。“对我来说,制作这些物体并且将它们储存起来没有意义了,我想要创造基于声音的作品,和雕塑绘画一样,只是,它不会占据物理空间。”文德伦说道。她觉得声音可以直达人的情感,这是表现某些议题的重要方式,“比如,人们惊异于我所记录的水下声音,接着,我可以告诉他们背后的故事。图像从来都不是故事的全部。”(文/钱雪儿)
上海 | 艺术家谭平
在长长的展厅中奏响艺术和人生的“双重奏”
近日,艺术家谭平回顾展“双重奏”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举行,展览展出谭平的40余件绘画、版画、场域绘画及视频。美术史家、艺评家巫鸿担任策展人。
1984年,谭平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八十年代末留学德国柏林艺术大学,获硕士学位。1995年,他开始筹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专业。谭平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展览名称“双重奏”揭示了谭平的创作生涯中,版画和油画两种艺术形式并行的探索轨迹。在55米长的展厅中,一侧的白墙上展示了他从进入央美以前直到现在的作品。他的创作逐渐从具象转向抽象,从描绘所见的外在事物到表达不可见的内在叙事。另一侧的白墙则呈现了他的作品《+40m》:他用木刻版画的形式刻制,历时6小时,在木板上刻下了沉入生命的“一划”。
第二个展厅展出谭平的场域绘画,他将画下的色块个线条一层层地覆盖,相较于结果,留在他个人经验中的过程更为重要。展览以影像《彳亍》结束,谭平在2014-2015年间创作了一系列素描作品,他规定每张素描的实践不超过两分钟,这些作品如同时间碎片,记录他内心的一个个瞬间。(文/钱雪儿)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