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建筑史学家吕萨克:历史老城“月亮港”波尔多的现代化发展

澎湃新闻记者 王芊霓 实习生 舒畅
2019-06-17 08:04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位于法国西南部的波尔多市(Bordeaux)又称“月亮港”,于2007年作为历史古城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上最大的城市遗产点。这一增强城市吸引力的标签,在某种程度上却也可能让波尔多的历史旧城在现代化发展的路上陷入僵化,止步不前。

6月6日,法国建筑史学家布鲁诺·法约勒·吕萨克(Bruno Fayolle Lussac)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试图厘清波尔多的发展轨迹,探讨其现代发展的潜能。他用“被吞噬(cannibalized)”一词概括波尔多历史城市经历现代化变迁的过程。讲座由清华大学中法中心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同举办,由建筑学院张杰教授主持。

布鲁诺·法约勒·吕萨克

历史上的“月亮港”

左图阴影部分为新阿基坦大区,右图为波尔多地图。 本文关于波尔多的图片均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供图

波尔多是法国新阿基坦大区的首府。源出西班牙中部,一路向北的加龙河流经波尔多,在吉伦特河口湾汇入大西洋,沿着弯弯曲曲的河道发展的波尔多市呈辐射状的星形。加龙河流经城市的河段形似新月,波尔多故称“月亮港”。

波尔多最早沿加龙河左岸发展起来,在公元前60年罗马人统治时期已是繁华富庶的港口。中世纪,波尔多扩充至加龙河右岸。十八世纪是波尔多建筑发展的黄金时代,留下许多极具艺术价值的建筑,饱含法国建筑史上古典主义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特色。富有王室特征的波尔多大剧院即建成于此时。

波尔多大剧院

建于十八世纪的皇家广场以面朝河流的堡垒为基础,是现在法国城市中最大的广场

十九世纪,波尔多左右岸进一步发展,修建铁路桥、供船只停泊的内港,大量船只从波尔多向北驶入大西洋。市区内新修街道、桥梁、火车站。

十九世纪的波尔多

波尔多还是举世闻名的葡萄酒中心,拥有大量葡萄种植园。葡萄酒产业既助力波尔多经济发展,也是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

新世纪的历史景观与现代化城市

到二十世纪末,随着吃水深、体量大的现代新型船只的发展,不再适用的波尔多港在1980年停止使用。如何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通过城市改造让波尔多焕发新的生机,成为新世纪的首要议题。

1995年,波尔多市政府明确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目标,并根据法国历史建筑保护相关法律划定旧城区保护范围,实施一系列保护措施。例如,波尔多居民多住石质房屋,于是市政府调查建筑并列清单:哪些建筑是石头做的,哪些需要改造?如果需要改造,应遵循哪项法律,以何种方式进行?建筑改造还包括修复老旧危房,保障居民安全。

2007年,“月亮港”波尔多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区域涵盖左岸老城区及右岸沿河地带,保护区之外还有37平方公里的缓冲区。

波尔多旧城保护区域

另一方面,波尔多也从1996年开始新的城市规划项目,核心为优化河流地带,两岸同步发展,城市与河流融为一体。

新建的有轨电车将城市边缘与中心连接在一起。港口地带收归政府所有,统一规划有轨电车路线。现有的三条路线在市中心皇家广场一带交会,往四周辐射到城市边缘,从而将整个河岸地带连成整体。

与主要是历史老城区的左岸不同,随着波尔多市名气大增,以工业遗产为主的右岸近年吸引外地居民、企业入住、投资。针对右岸工业遗产的改造,波尔多的主要政策是推倒重建,将废弃工厂地带重新开发,设计成住宅区、植物园。高铁开通后,波尔多到巴黎仅需2小时,极大便利了来自法国及世界各地的建筑设计师、房地产投资人。

此外,右岸还设立了“达尔文永续生态与艺术聚落”,这是一个实现能源自足、环境友善的复合式空间,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吸引各个领域的创造者进驻工作。

在这样的现代化步伐中,如何平衡保护与改造显得尤为重要。吕萨克认为,波尔多近40%的城市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范围,既有积极的一面,也给城市管理和发展带来挑战。例如,在建筑改造项目中,设计师在一栋建于十八世纪的建筑旁修建现代化的行政楼,居民表示反对,认为两者风格不搭配。在历史街区中修建实用、风格契合的当代建筑,是波尔多面临的一大挑战。

2015年,法国提出“大波尔多”这一新概念,计划以波尔多市为中心,将周边市镇纳入发展规划,建立波尔多城市集群,希望以“大波尔多”的发展带活历史老街区。

此外,环境问题也引起波尔多城市规划团队的重视。波尔多正试着在“大波尔多”划定绿色地带,禁止在这些地带修建建筑物。“城市中的水”这一概念则着眼于让地下河流回到地面、水的回收、污水处理等。

“波尔多2050”项目宣传

今年,波尔多启动全球变暖公益活动“波尔多2050”,其中一则企划是酿造2050年的葡萄酒。研究者选用世界上气候条件极端恶劣地区出产的葡萄,模拟2050年的气候条件,酿造“2050年的波尔多葡萄酒”。这样的味道将让人们从生理上切实感受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