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白熊大部落”的回归和国家公园社区参与

冯杰
2019-09-26 15:12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白熊”是四川平武县和青川县一带对大熊猫的昵称,是相对于亚洲黑熊而言,当地有很多小地名也充分证明了大熊猫和当地社区的紧密关系,例如白熊沟、白熊关、白熊坪,甚至在平武县还有专门以白熊为名的大部落,主要位于平武县火溪河流域。我对这个区域的熟悉程度超过自己的家乡,过去十二年间,到这个区域的次数超过150次,奔走接近10万公里。现在平武县55.6%的行政面积(3323平方公里)被初步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这其中包括55个行政村整体或部分,白马、木皮、木座、泗耳4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场镇和人类生活区域。如何协调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和社区保护与发展将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和示范性的工作。

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强调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全民参与首先是在地社区的参与,共建共享,是当地居民有权优先参与国家公园建设并享受利益分配。这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区别于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不同理念,不是围堵是疏通,不是搬迁是融合,不是死守是共建。

探索可持续的社区发展机制,有利于促进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局面是《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硬性要求。在地社区的生产生活与国家公园建设密切相关,如何转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如何保证社区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公园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一个村庄的实验

社区参与不是无缘之木。

2009年的深秋,已经入职环保组织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简称山水)的我第一次走进了平武县火溪河流域一块处女地——关坝村,也因为在这个村启动社区保护工作,有了“冯三坝”的江湖称号。关坝距离县城18公里,是早期白熊大部落的核心区域,这个从《平武县藏族自治区全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来。不知道是因为熊猫多还是位于关键位置的原因,现在经常叫的关坝沟以前叫做白熊沟。关坝与青川县唐家河保护区、老河沟社会公益型保护地、小河沟自然保护区、余家山自然保护区相连,是进入这些区域的重要通道和周边廊道,同时也是大熊猫的栖息地、木皮乡场镇和关坝村民600余人的水源地。

刚刚到这个村做本底调查时,放牧、盗猎、毒炸鱼、挖药、森林砍伐等人为干扰对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矛盾比较突出,但返乡回来当村长的唐虹等人有一定的意愿想要转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生态产业,保护生态环境。就这样,在平武县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保护基金、山水的支持下,我和关坝的十年互相陪伴与成长就此拉开序幕。

关坝巡护队员开展野外红外相机监测 欧阳凯 摄

关坝村的社区保护道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养蜂合作社为主体发展中蜂养殖,开展蜜源植物和水源保护。山水与合作社逐渐建立起信任,在村民中,保护与发展兼顾的理念慢慢形成共识。

鉴于养蜂合作社的管理权限和精力不合适做全村的资源管理,这时的社区保护与发展进入到第二个阶段。2012年,村里成立了巡护队,以关坝村两委、巡护队和合作社为主体开展生态产业发展和资源管护,在养蜂的基础上进行原生鱼增殖放流,发展乌仁核桃,尝试林下中药材种植。资源管理也深入到大熊猫栖息地,开始进行红外相机监测和专项巡护,有更多的返乡青年回到关坝参与到这些工作中。

这个阶段的资源管理也有一个问题,白熊沟内林地权属比较复杂,有平武县林业发展总公司(简称林发司)管理的国有林,有木皮乡政府管理的乡有集体林,有村上管理的村有集体林,有关坝组管理的队有集体林,还有分到户的自留山(也是公益林),彼此之间还存在一定的权属纠纷。按说未经允许直接进入国有林是不符合规定的,但国有林管理单位人员有限,怎么办?类似关坝这样的情况在平武不少,整个火溪河流域有接近30万亩。在山水的协调下,平武县林业局、林发司、木皮乡政府、关坝村、水务局、平武县森林保护协会等部门对建立关坝沟流域自然保护小区进行研讨,最终大家同意整合资源,授权共管。2016年9月,经过6个月的讨论细化以及申报备案,平武县关坝沟流域自然保护小区成立。这时,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也开始,关坝的社区保护与发展进入到第三个阶段——以关坝流域自然保护中心为主体,尝试在不改变林地权属的情况下,各部门整合分散管理的森林资源,统一行使管理权、保护权及部分经营使用权。

更令人欣喜的是,2018年3月阿里巴巴将平武作为阿里扶贫模式首个试点县。5月,关坝自然保护小区在支付宝客户端的“蚂蚁森林”平台上线。阿里巴巴脱贫基金会、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山水和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联合推出关坝保护地森林2.7万余亩,4.1公斤“绿色能量”可兑换1平方米保护地10年保护权,1179万网友通过蚂蚁森林能量认管。

有了更多社会和政府的支持,关坝也开始了更精细、精准的资源管理,并在全村形成了“坚守生态保护底线,坚持绿色发展主线,精准保护,融合发展,资源共有,利益共享,社区共建,多劳多得,兼顾弱势群体,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和原则。妇女、老人、贫困户、儿童也逐渐参与进来,实现了少数精英管理到多数集体行动的最难的跨越。关坝流域自然保护小区的模式和做法还通过了四川省改革办的验收,建议全省推广,其生态脱贫的经验也带到了全国县级领导座谈会上分享。

复制与推广

关坝村并不是白熊部落里唯一动员起来的村庄。

2019年3月22日,恰逢世界水日,四川省平武县和平村社区保护地项目启动仪式于木座乡和平村隆重举行。平武县林业局、平武县林发司、木座乡政府、关坝流域自然保护中心、新驿村、山水代表以及和平村村两委和村民代表40余人参加了仪式,共同见证平武县又一个以社区为主体的保护地诞生,白熊部落再填新成员。和平村的加入使川甘两省平武县、文县、青川县的4个保护区、5个社区、2个自然保护小区,1个社会公益型保护地连成一片,形成以小流域为单元的保护地网络,面积超过2500平方公里。

平武县有48%的野生大熊猫和49%的栖息地没有纳入过去的保护区管理中,分布于国有林场以及社区集体林地范围内。虽然建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也涵盖了大部分栖息地,资源整合和栖息地有效管理上还在摸索中,离达到完整性、连通性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基于社区的保护,现在和未来都会成为平武县大熊猫栖息地有效管理和走廊带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措施。上述若干社区保护地的建立正是创新多方参与的管理机制、增进栖息地连通性和完整性、促进社区参与并从中受益的有益尝试,如果能复制到平武县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其他区域,将逐步接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大熊猫国家公园不同于其他国内国家公园试点,社区人数多,贫困程度高,文化多样性强,传统知识丰富,集体土地占比近30%,生产生活与自然资源关系紧密,当地社区居民对保护大熊猫有很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群众基础良好。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坚持开放合作理念,要求积极引导当地居民、社会组织、国际社会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建共管新模式,而当地居民是主力军和最具持续性的力量,也是大熊猫栖息地完整性、连通性的重点和难点。

总体来看,大熊猫国家公园绕不开社区参与。社区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和谐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不可或缺的目标,社区在新的生态保护机制和配套政策下会成为保护的生力军而非影响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负面力量。

社区如何参与公园建设

社区和栖息地形成共同体的过程背后是“力”的作用,即权力+动力+能力+集体行动力=生命力。

何谓权力,即社区有保护和使用周边资源(栖息地)的权力,有从自然资源经营管理中受益的权力,有约束社区内部资源利用和排斥外来利用者的权力,这个是社区持续参与的根基。

动力即保护动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始终要回答社区为什么要保护的问题。无外乎三种可能性:一是避害,防止生态破坏后带来的自然灾害给社区带来生命财产损失,如有些地区的风水林;二是趋利,能够从保护中获得经济效益,如封山育林得补偿,护林养蜂,封溪护鱼;三是宗教信仰产生的敬畏自然的传统文化,如神山圣湖等。

能力即自然资源管理的能力,包括保护和恢复生态的技能,如巡山防火、增殖放流、造林抚育等,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能,如中药材的可持续采集、分区管理,抵挡外来人采集管理、林间林下发展产业的技术,还有矛盾冲突处理的技能,如村规民约、信息公开、协商沟通等。

集体行动力即集体决策和行动的执行力,有共识的目标的集体行动是社区参与持续有效的关键。无论保护还是利用,一旦缺乏规则和集体决策与制裁机制,社区和栖息地共同体会很快割裂和瓦解,带来内忧外患,大量搭便车的行为将造成资源的过度无序利用。

生命力即社区参与保护与利用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发展出因地制宜的社区治理机制,恢复或巩固相识相生的人地关系。生命力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是一个上述各“力”释放和融合的过程。每个社区参与保护的切入点和发展路径也会有差异,例如平武县关坝村的顺序是护林养蜂切入,建立信任,形成一定治理规则(参与机制、反馈机制等),然后走到大熊猫严格保护,并逐步形成符合当地特点的治理机制。

大熊猫国家公园横跨三个省,有着不同的气候和自然条件,涉及的流域和沟系比较多,也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因此国家公园建设中要充分尊重在地社区传统知识和治理机制,按区施策,不搞一刀切,注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工作方法,保证实施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社区居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型。

红外相机拍摄的大熊猫 平武县关坝流域自然保护中心供图

设置生态公益岗位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中社区参与的重要措施,原住居民从事负责大熊猫国家公园野外巡护、森林抚育和资源监测、自然教育等工作。生态公益岗位不仅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而且是国家公园保护优先目标实现的重要力量补充。基于多年社区参与生态保护的经验,建议不按照常规的“一户一岗”的方式,以村为单位,基于保护需求和面积来设定岗位人数,并折合成生态管护资金。国家公园管理局对岗位职责和要求作出基本规定,由村两委在村内公开招募,筛选适合的村民开展保护工作,人数可多可少,由村上自主决定,剩余的部分按人头进行全村分红,国家公园管理局制定考核指标,建立原住民生态保护业绩与岗位补贴挂钩机制,以小流域为单元,以社区为主体是解决大熊猫国家公园人口密集区的有效方式。

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经营性活动实行特许经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当地居民及其开办的企业。鼓励支持居民以劳务、投资入股、合作等多种形式开展家庭旅馆、熊猫文化系列产品、森林康养、交通服务等经营活动。特许经营范围可包括餐饮、住宿、自然教育、生态旅游、国家公园特色商品等。特许经营收入要建立好利益分配机制,协调好少数人受益和多数人共有资源的矛盾,并且有考核机制实施进退管理,部分受益要用于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

社区可持续利用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形式之一。保护不代表完全不动,全部撤离,适度、可持续的利用不仅无碍于国家公园保护优先的原则,而且部分利用也有利于资源更新和生态系统的稳定,例如生态中蜂养殖,原生鱼增殖放养等,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又能增加社区居民收入,提高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过程中加强对社区传统利用的日常监管,鼓励绿色可以持续发展产业,鼓励使用清洁能源,鼓励种养殖业废弃物循环利用,降低人为活动对大熊猫生存活动空间的干扰。

[作者冯杰为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西南山地社区保护项目主任、国际原住民和社区保护地联盟(ICCA)中国工作组成员、四川省绿化基金会理事]

    责任编辑:石毅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