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涨知识丨最高气温超过50°C,印度为什么会这么热?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众号
2019-06-13 08: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印度多地近2周来持续受到酷暑的影响,有些地方的气温甚至超过了50摄氏度。近日,又有4名乘坐火车旅行的乘客因为“无法忍受的高温”而不幸死亡。

印度首都新德里近日天气状况(含未来几日预报)

印度大部分地区近来天气闷热,拉贾斯坦邦气温更是超过了50摄氏度,达到了50.3摄氏度,只比最高纪录51摄氏度低一点点。据悉,有许多人都因中暑丧生。

上海最近的温度(来自google)
德里最近的温度(来自google)

42℃还算是比较低的......

作为一个靠近赤道的南亚国家,印度出现高温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过这样的极端高温还是不多见,印度人纷纷上网抱怨过不下去了。

6月4日,拉贾斯坦邦小女孩在49度高温下搭起了床板遮荫工作

文 |苏摩大大

本文摘编自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ID:diqiuzhishiju),原文首发于2019年6月6日,原标题为《50℃!印度人快要撑不住了》,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谁决定了印度气候

印度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要概括这样一个巨大国家的气候条件并不容易。不过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对印度气候影响最大的几个地理因素,通过它们的变化来诠释印度的气候变化。

可能与印度给人的热带湿润的印象不符

在印度西北部也有着巨大的沙漠-塔尔沙漠(印度大沙漠)

(图片来自wikipedia)

印度所在的南亚次大陆是欧亚大陆向正南方伸出,插入海洋的一个板块,在东西两面都临海。再加上靠近赤道的纬度位置,让印度成为了受北半球季风带影响最深的大国之一。夏天在赤道附近形成的高气压带,为印度储备了强大的气流和充沛的水汽。

但气流要形成大风,必须有高气压带向低气压带转移的路径。印度西北部塔尔沙漠上空,就正好是一个低压带,印度洋上的水汽得以穿过整个印度向北移动,为各地带来雨季。在印度南部的沿海地区,由于沿海平原背靠东西高止山脉,水汽截留效果甚至比真正的热带国家更好,降水更多。

不过若是没有阻挡,季风会在高原上席卷而过,无法全部转化为雨水。而对印度来说幸运的是,北方的喜马拉雅山脉正好扮演了这个阻拦者的角色,足以将来自印度洋的水汽全部拦截,为北方地区带来充沛的降水。

当然,高山拦住了水汽,也拦住了空气污染

而到了冬季,塔尔沙漠上空便会形成高压带,季风向南进入海洋,整个冬季就显得极为干燥。冬夏两季旱涝不均,是印度的常见情况。好消息是,喜马拉雅山脉这一次又扮演了极地冷空气的阻拦者,不让强冷空气南下,保障了印度冬季的气候也相对适宜。

比如班加罗尔

全年温度差别不大,降水量差别很大

(图片来自wikipedia)

事实上对印度文明起到至关重要哺育作用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也是这种海陆关系的产物。所以印度也被认为是一种季风文明,若是没有海上来的降水,以及冬季适宜的气候,这个地区很难诞生出悠久精妙的文明。而印度洋、塔尔沙漠、喜马拉雅山脉这几处关键地理元素保障了印度的季风气候。

说完了印度的季风国家属性,就可以用季风思维来分析今年的反常高温了。

季风带来的降水,不止能形成河流,为生命提供养料,更有降温的效果。所以当高温和季风同时出现的时候,印度的生活还没有那么难熬,实在热得受不了了出去淋个雨也就舒服了。

来给你熄熄火......

(图片来自wikipedia@NOAA)

不过由于季风是由南向北进军,雨水对印度各地的影响是渐次的,一般来说入夏和南方进入雨季基本同步,而北方则要滞后几天。这几天的时间,就是印度北方一年里最难熬的一阵。虽然实际体验不同,但其遭人嫌弃的程度相当于中国南方的回南天或者黄梅天,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印度北方人就会上网抱怨天气太热。

50度的天

只能磨刀霍霍向冰块了

(图片截自youtube)

除了南北方的纬度差异以外,海拔对气温的决定权也是很重要的。印度最北边的喜马偕尔邦、北阿肯德邦是河谷向世界屋脊过渡的地区,而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也会降低,所以一直是印度北方人夏天避暑的胜地。

但今年的热度实在是有些不同寻常。往年只持续几天的高温今年将持续10天以上,喜马偕尔邦的温度也高达40℃以上,寻常的季风和海拔理论已经无法解释这个现象了。

热得印度人出行武装到牙齿

(图片截自youtube)

2

厄尔尼诺折腾忙

根据印度气象部门介绍,今年季风比往年迟到了一周,6月6日才能抵达印度南部,要进入北方的严重高温区更是还需要几天。

季风来临前的季风云

(图片来自wikipedia@Enygmatic-Halycon)

事实上现在印度北方在阳光炙烤下缺水现象已经很严重了,多处河流湖泊的水位严重下降,用水困难开始凸显。在干旱最严重的马哈拉施特拉邦,农民们不得不从邻村手动运水,所有人都减少了洗澡洗衣服,给牲口喝的水也是三天一添,生怕浪费。

而在拥挤的首都新德里,中暑病人也开始增多,伴随着高温天常见的脱水、精疲力竭、皮疹等疾病。印度政府已经提醒市民不要在最热的时间段出门,首都生产生活秩序受到了严重影响。

这一切都和厄尔尼诺现象脱不开干系。

1997年由TOPEX/Poseidon卫星观测到的

厄尔尼诺事件

南美和北美赤道区域海岸外的白色区域暗示暖水汇集

(图片来自wikipedia)

今年年初,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确认,2019年将会是一个“厄尔尼诺年”,也就是说厄尔尼诺现象今年将持续5个月以上的时间,在全世界范围内带来各种异常气候。

1945-2019频繁的厄尔尼诺

(图片来自wikipedia)

厄尔尼诺的背景我们就不赘述了,只说它的结果:它将会逆转太平洋面上的气流方向,将原本从东太平洋向西太平洋吹的季风改为从西太平洋向东太平洋吹。这将会降低太平洋西海岸上空的水分和气温,使东亚陷入干旱,而在另一侧习惯了干旱少雨的美洲西海岸形成高温和强降水,造成洪涝灾害。

干旱发生时

哈尔邦的某河流河床暴露

(图片来自wikipedia@Hyougushi)

说一个让吃货想哭的厄尔尼诺恶性后果吧。南美西海岸大国智利有两大特产:一个是由冷水流上涌形成的超级渔场里的鱼,另一个是陆地上因干旱和昼夜温差大而特别大颗甘美的车厘子。厄尔尼诺现象一到,这两个好东西就都没了。

(图片截自youtube)

这本是发生在太平洋沿岸的气候异常,生活在太平洋西岸的中国人往往也只强调厄尔尼诺对东亚的影响。但世界气候是一体,厄尔尼诺现象持续期间,不可避免地也会影响其他地区,其中就包括离西太平洋不远的印度。

随着西太平洋上空的空气向美洲移动,印度洋上空的空气也会向东移动以填补其留下的空白。紧接着,在印度洋上空出现的气团缺口,就会拉动中亚的干热空气向南进发,穿过更干旱的塔尔沙漠,横扫印度北方。太阳炙烤、雨季不到、还有中亚热空气添乱,印度北方自然又旱又热。

这在气象上被称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ENSO),经常是造成印度大灾年的元凶。

3

更糟糕的还在后头

当然厄尔尼诺现象对印度气候的影响只是一个方面,印度气温逐渐升高本就是全球气候变暖下体在当地的缩影。

1880以来的全球温度趋势

(图片来自climate.gov)

印度理工大学的一份研究显示,1951年到2010年期间印度极端气温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高温季节的时长也显著增加,几乎每十年就要增加三天。即使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印度的高温情况仍然是最严重的。如今在印度,每年3月到7月全国范围的“热浪”日(45℃以上)多达8天。在这些日子里,北方的气温只会更高。

2015年印度就曾爆发过热浪,造成了2500人死亡,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

热浪下工作的印度女子

似乎自暴自弃了

(图片截自youtube)

而当高温酷暑遇上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糟糕年景,像马哈拉施特拉邦南部和东部,卡纳塔克邦北部,安得拉邦,西奥里萨邦,古吉拉特邦和拉贾斯坦邦,这类高度依赖季风和人工灌溉设施维持农业的地区,就彻底没有抵抗能力,在接下来的秋收季节中坐等挨饿。

1770年、1877年、1899年、1943年的印度都发生过大灾荒,最严重的一次造成了500多万人饿死。

1877年饥荒时的灾民

(图片来自wikipedia@britishroyalphotographyservices)

当然以现代印度国家的调度能力,即使出现灾年,保证灾区群众能有口饭吃还是能做到的,数百万人死亡的惨状并不会出现。但对于刚刚上台的莫迪来说,在下一个任期的开端就遇上这样的自然灾害显然不是什么好兆头。

本来去年印度的经济增长就已经失速,开始暴露莫迪政府在经济改革方面的成效,如果再加上北方大面积救灾的消费,今年印度的经济的走势并不令人看好。

“好消息”也有一个。

还是根据印度理工大学的那份报告,虽然印度极端气候天数在增加,极端气温却并没有升高。他们的分析结果是印度的雾霾缓解了极端高温。

雾霾中新德里的行人

(图片截自youtube)

这是因为形成雾霾的气溶胶颗粒大量悬浮在空气中,吸收或者反射了太阳光,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水平明显降低,限制了地面气温继续升高。

但另一份报告显示,印度每年死于空气污染的人保守估计也有40万。

污染到底治还是不治,真是个两难的抉择。

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

总监制:苏会志

监制:夏宇

责编:戴丽丽李逸博

编务:黄俊峰

(原标题《印度人,快撑不住了!》)

    责任编辑:沈关哲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