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鉴赏|“灼烁重现”:仅此一例的明代传世正统龙缸及皇家官瓷
“灼烁重现: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展览由上海博物馆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合作举办,以景德镇御器厂发掘出土的器物以及上海博物馆的藏品为主,并向国内外26家博物馆、考古研究所借展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展品涵盖传世官窑瓷器、明御器厂出土器物和标本、各地分封藩王相关瓷器以及民窑瓷器,总数达285件/组。“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精选其中重点藏品若干,分上、下两篇予以详细介绍。
华章再现——皇家气概官用瓷
传世品中有不少应属于正统至天顺时期的明代官瓷,分藏于国内外不少机构。这一部分展示的器物,多属清宫遗留或曾经官廷收藏,无论是青花、釉上彩瓷还是单色釉器,大多数产品精致秀美,显示出官瓷的华贵品质和良好的设计水准。如著名的青花大龙缸就是正统朝烧造的标志性产品,显示了皇家用器的风范和气势。很多产品从造型到釉彩、纹饰及制作工艺,都有着宣德和成化朝的风格,因此过去不少制品被划归这两朝。现在,通过景徳镇御窑的考古发掘品和其他相关研究,其中的大多数器物可认定为正统至天顺时期烧造。当然也有的器物可能属于这几个朝代之际的产品。
青花云龙纹大缸 明正统(1436-1449) 高65.5厘米口径56.5厘米 底径51.0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直口、斜直颈,弧腹较直,足微敛,平底。口沿为卷草纹,肩、胫部各饰变形莲瓣纹一周,腹间绘五爪行龙两条,双目圆瞪,四肢健硕,须发飞扬,极具宣德遗风,间以火珠祥云,气势恢宏。
大龙缸制作极费工料,据《江西省大志・陶书》记载,造坯需要“每日加泥一次,计十八日可成。缸坯候干,又利坯二日,洗补二日,上泥浆二日,共计一月可成坯五口”。御器厂内设专烧龙缸的“龙缸大窑”,原有32座,后改为16座,一窑毎次只烧一口,烧时需“溜火七日夜,然后起紧火二日夜……又十日窑冷方开。每密约用柴百二十杠,遇阴雨加十杠”。因为大龙缸体量巨大,胎壁甚厚,温度稍低无法烧透,稍高则易坍塌密裂,烧成者“百不得五”。
即便是成品,亦无法避免有些瑕疵。据《明实录》载,正统九年(1444)权倾一时的太监王振就因所造龙缸“瑕璺不堪”“言于上,遣锦衣卫指挥往杖其提督官,仍敕内官赍样赴饶州更造之”。
此件龙缸可与文献互相印证,根据纹样风格及前述记载,其烧造年代当在正统之时,是这一时段的代表性器物。1988年景德镇御窑遗址曾出土不少龙缸残片,但如此体量的传世正统龙缸,目前似仅见此例,弥足珍贵。
青花锦地纹壮罐 15世纪中期 高28.5 口径12.5厘米 足径10.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青花锦地纹壮罐,该罐身呈直筒式,直口,溜肩,直腹,平底,圈足。通体施透明釉,圈足端不施釉,为垫烧部位。外壁满绘青花纹饰,从上至下分为五层:口沿绘一周海浪纹,肩部绘一周缠枝花卉,腹部绘多方连续构图的几何形锦地纹,多边形内有规律地填绘折枝花卉,朵花、海浪等纹饰,胫部绘一周缠枝花卉,足部绘折线纹。青花发色浓艳,青料积淀处多呈黑蓝色。罐盖外壁亦绘青花,纹饰与罐身腹部图案相同。但盖面青花发色均匀,与罐身青花明显不同,应为后配。
这类罐通常被称为“壮罐”,始见于明代永乐、宣德时期。青花壮罐上满密的构图方式和几何形锦地花纹,在同时期烧造的青花扁壶上亦能见到,是受西亚伊斯兰艺术影响的产物。除青花瓷外,浙江龙泉窑也烧造壮罐。2014年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了正统至天顺时期的青花壮罐。
青花缠枝莲纹葫芦瓶 明正统——天顺(1436-1464) 高44.5厘米 口径5.8厘米 底径20.3厘米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青花缠枝莲纹葫芦瓶,此葫芦形的酒瓶,胎体厚重,表面可见旋痕和接胎痕。器身略有倾斜,由此可见其成型和烧成的粗率。通体以青花装饰,重点强调作为主题纹饰的缠枝莲纹,在上下球体之间的结合部以及胫部绘缩小的仰莲纹等辅助纹饰,图案的配置有效地利用了器物的形状。但是,笔画线条无抑扬变化,略欠生动。在15世纪的制品当中,以巧妙的笔触描绘人物或者动植物作为主题纹饰的这类雅趣横生的作品非常多见,但是本器却给人以较为生硬、程式化的印象。
青花婴戏图碗 明正统——天顺(1436-1464) 高12.1厘米 口径22.4厘米 足径7.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此碗器形较大,碗外壁以青花绘婴戏图案,20个孩童分四组分别在玩不同的游戏。其中一组为“斗草”游戏,斗草游戏分“文斗”和“武斗”两种,此处表现的应该是“文斗”的场景;另一组在玩“传胪加冠”游戏。这个游戏是模仿为考中的举子报喜的仪仗场景。一童子骑着竹马,后面紧随的一童子正手执一柄莲叶作幢当仪仗。还有一组孩童在玩“抓鱼放生”游戏,两个童子正在水缸里抓鱼,另有两个抓到鱼的童子正急忙跑去池塘将鱼放生。最后一组似乎是几个孩童在围观一童子往宝瓶上洒水。香港天民楼收藏的一件明永乐青花婴戏图碗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一件“大明宣德年制”款的婴戏图碗,所绘婴戏内容与本器基本相同,只是最后一组绘的都是“聚沙成塔”游戏。
婴戏图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装饰纹样之一,在唐代长沙窑烧造的瓷器中就有童子执莲的图案,这是目前已知的婴戏纹样在瓷器上最早的应用。到了宋代,婴戏图案出现的频率更高,定窑、磁州窑、耀州窑等北方窑场最为多见,景德镇窑也有大量生产。明代从永乐时期开始出现十六子婴戏图碗,宣德一朝延续烧造,正统至天顺时期也曾大量烧造,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这类婴戏图碗就不下数十件。2014年在景德镇珠山空白期地层中出土了这种婴戏图碗,为断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青花狮球纹大盘 明正统——天顺(1436-1454) 高6.8厘米 口径38.6厘米 足径28.2原米 上海博物馆藏此盘敞口,口沿略外撇,浅腹,圈足。器身以青花绘双狮戏球纹饰,其中盘心的一组双狮口衔飘带,相对嬉戏。盘内壁及外壁各绘两组双狮戏球,首尾相顾,与盘心神态略有区别。底平无釉,足墙略向内倾。露胎处可见细小黄褐色斑点。
明代永、宜时期官窑就已开始使用双狮戏球纹样,所见器型有盘、罐、执壶、高足碗等。从青花发色来看,此器已不似永、宣时期那种浓艳深沉,而是趋向蓝中泛青灰色,且不见铁锈斑。成化时期也有此类纹饰的产品,包括碗、盘、高足碗、盖盒等,1987—1988年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在御密厂成化中期的地层中发现过口径为41.8厘米的双狮球纹盘,不过青花装饰及整体风格都与该盘有所区别。2014年景德镇御窑厂的“空白期”地层中出土了与该盘同款的青花双狮大盘,同时还有红彩及绿彩品种,可确定其产地及年代。
青花红彩海水瑞兽纹高足碗 明正统——天顺(1436-1464)高10.8厘米 口径15.6厘米 足径4.4厘米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此碗撇口,丰腹,高足直下微外撇,器身以釉上红彩满绘波涛,青花间作九海兽,上五下四,分别为龙、马、鱼、象等,均肋生火带或翼翅,以示神异。碗心亦青花红彩,作海水翼龙,青花双圈饰边。
青花红彩海兽纹器在永宣时期已出现,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永乐地层曾有发现红彩海兽青花波涛高足碗,传世也见有宣德青花海兽红彩波涛类此碗者,碗心落宣德六字官款。但此类无款器则曾被认为是成化时期作品,如此碗在1957年伦敦东方陶瓷学会举办的明代艺术特展中即断为成化器(展览时,此器是塞奇维克夫妇藏品)。入藏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以后,对其的断代一仍其旧。2014年在景德镇正统至天顺地层出土了此类高足碗、金钟碗等各式残器,既有仅绘青花未施红彩的半成品,也有青花红彩俱备者,其器形、纹样、胎釉均与此碗相当一致,由此可以确定其为“空白期”官窑作品。
青花红彩海水瑞兽纹碗 明正统——天顺(1436-1464) 高9.6厘米 口径16.4厘米 足径5.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此碗胎质洁白细賦,釉层莹润肥厚,底施釉,圈足。整体制作精良,毫无瑕疵,为典型的官窑产品。
碗外壁的主题纹饰为海水瑞兽纹,以青花绘海水,以矾红绘瑞兽,青、红相间,色泽清亮明快。瑞兽共有九种,分上下两层排列,上五下四,驰骋于汹涌波涛之中。要考证这些瑞兽具体为何,实为不易。其中较为明确的是翼龙、飞马和海象,另有一种瑞兽,从其茂密且竖起的毛发判断,似乎为《山海经》中记载的异兽——“类”。而带有双翅的鱼似乎为“文鳐”或“赢鱼”。据《山海经》记载这两种鱼都是“鱼身而鸟翼”。
海水瑞兽纹在永乐时期的高足碗上就已出现,以青花绘海水,以釉里红绘瑞兽。除了在高足处绘四种瑞兽以外,碗外壁也绘九种,也是上五下四排列,瑞兽的种类与其所处的位置与本器相同。宣德朝的海水瑞兽纹碗也是这样的布局,同样的瑞兽处于同样的位置。可见,永乐时期设计的画稿一旦确定,就一直沿用下去。
这种海水瑞兽纹一般用在碗、高足碗、盘或者梨形壶等实用器上,都是成套生产、成套使用的。除了以青花绘海水,以红彩绘瑞兽之外,还有以红彩绘海水、以青花绘瑞兽的品种,也有全部以青花绘成的海水瑞兽纹器物。2014年在景德镇珠山发现的空白期地层中,出土了相当数量的相似产品。此外,海水瑞兽纹的传世品也留存不少。
斗彩鸳鸯莲池纹碗 15世纪中期 高8.3厘米 口径18.9厘米 足径7.6厘米 故官博物院藏此碗侈口,深弧腹,圈足。内外斗彩装饰。外壁口沿与圈足皆饰双圈,腹壁绘两对鸳鸯游于四组荷花、红蓼、慈姑、浮萍间,近底处绘仰莲瓣纹。内口沿及内底绘双圈,内底心双圈内绘莲塘鸳鸯。外底施透明釉,足端无釉,为垫烧部位。
荷莲鸳鸯图,亦被称为“满池娇”,元代瓷器上即已出现青花满池娇图,明代宣德时期最早出现斗彩鸳鸯莲池图瓷器,正统、成化时期继续烧造。
青釉暗花缠枝莲纹碗 明正统——天顺(1436-1464) 高9.4厘米 口径16.4厘米 足径5.1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此碗敞口,深弧腹,小圈足。器身施青釉,外壁刻缠枝宝相莲纹。底足施釉,仅足端一周涩胎。该碗的造型与永乐时期所流行的鸡心碗相似,但从整体比例来看,其底足要略大于鸡心碗,且外底无凸起。景徳镇官窑仿烧龙泉青釉瓷器在永宣时期就已经很成功,不乏精品之作。不过此类碗型的青釉作品在永宣时期较为少见。2014年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在珠山北麓的“空白期”地层中发现了一批此类青釉碗的标本,纹饰的种类更加丰富,有与本件器物相同的宝相缠枝莲纹,也有伊斯兰风格的团花纹。另外,传世品中也有同类器物,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与该碗在造型、尺寸和纹样上都一致的制品。
(本文上海博物馆提供图文资料)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