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成年人的冲动与克制,被《春夜》说得明明白白
拍暧昧,韩国很少人比得上导演安畔锡。他的“爱情故事”三部曲——《妻子的资格》《密会》《经常请吃饭的漂亮姐姐》勾勒出成年人的暧昧世界,新作《春夜》再次凭借精准的细节俘获观众。
《春夜》韩国版海报
安畔锡的爱情不猎奇也不梦幻,他的人物总是在克制与冲动间徘徊,朝着飞蛾扑火的方向前进,从《密会》到《春夜》,暧昧的结果不是故事的重点,两个人寻求自我的过程才是故事的要义所在。当市场热衷于生产快节奏冲突的浪漫故事,安畔锡拍的却是舒缓克制、充满日常感的爱情,在李静仁、刘志浩的故事里,我们多少都能看到自己恋爱的影子。
《春夜》是一个属于平民的故事,主人公李静仁和刘志浩出身平凡,一个图书馆管理员,一个药剂师,经历的生活也没有多大的跌宕起伏。所以这个故事并不好拍,它不像好莱坞的超级英雄电影,或者《熔炉》这样的悲情叙事——有明确的正邪对立、强烈的戏剧冲突、快节奏的剪辑和视觉轰炸等,它只是平凡人生的一段意外,有冲突,有情绪,但要上升到“戏”,还得看导演的功力。
那么,安畔锡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他使用了三个策略。
第一是迅速让观众进入到疑问当中。
只用了一集,安畔锡就把男女主的困境暴露出来。女主李静仁即将结婚,但她和未婚夫的感情已经出现问题,只是碍于家人的控制、亲戚和男友的面子,她才维持着这尴尬的关系。而男主刘志浩是一个单亲爸爸,他过了近三十年乖孩子似的人生,已经很久没有找到能让自己冲动的事情。恰在此时,他们的相遇为彼此打开了契机,他忘不了她,她也想着他,闯入猝不及防,思念已无法抹杀,于是观众的疑问很快建立——静仁和志浩会在一起吗?他们又如何处理眼下的关系?
二人初次相识值得留心的是,静仁和志浩处在截然不同的家庭。志浩是药剂师,初恋女友隐瞒怀孕,生下孩子后却离开,导致志浩这么多年来一个人扶养孩子。父母怕孩子成为志浩的负担,就把孩子接过来住,但志浩于心有愧,希望搬回父母身边,多陪陪父母和儿子。
静仁则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她有一个多年恋人,但感情陷入僵局。她的姐姐已经成婚,但因为嫁入好面子的父权家庭,所以倍受煎熬。此时,静仁的父母希望女儿尽快嫁出去,嫁给那个他们理想的人选。志浩的父母却凡事为儿子着想,害怕拖累儿子。这个相反的处境为后来两人的很多化学反应埋下了铺垫。
静仁和志浩在药店相见第二是丰富而精准的细节。
《春夜》是一个需要慢慢品的故事,它有很多细节能让人会心一笑。比如:第一集,下雪天,志浩说:“下次下雪时,我们不要约在药局,约在外面见面吧。”镜头一转,两个人不约而同去了药局。很多人不明白这个转换,其实这是男主角的一个小心思,既然下次不在药局,那么此刻见面,当然就在药局。
志浩工作的药局名字叫“友利药局”,其实“友利”的韩语发音和“我们”是很像的。静仁在车上看到这条短信很慌张,她犹豫了一下,还是动身,但在店里她说:“早知道发短信说了,是我失误了。”因为,静仁本打算见面时就告诉志浩她有结婚对象的事实,从而打消他们的关系,但真的见面了,她反而十分矛盾。理智与情感的周旋,在见面的一刹更加剧烈。
后来,当静仁陪妹妹去看男朋友打篮球,她无意中发现志浩就在对面的球队,她装作无动于衷,实际上却借着拨弄头发,悄悄看向志浩,而对方也在假装喝水偷看她,二人的目光不期而遇。其实从那时开始,她就已经逃无可逃地喜欢上了他,只是种种责任让她不敢去承认这份喜欢。
志浩在篮球场又如,该剧第三集,烤肉局,静仁的筷子不小心掉了,她的男友丝毫没反应,倒是志浩很快递给她一双新筷子。随后,他们在局间出门聊天,将要返回时,志浩笑着让她先进门,免得一起进去,让对方怀疑。
饭局间隙,二人在外,志浩打电话时,静仁在后面看着他还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那是在静仁内心悸动后,她特意去药店看志浩,被志浩发现时,她慌张之下抓了一个物品到前台付款,这一幕看似平常,导演也没有特写静仁买的物品是什么,但在后来的一幕戏中,这个物品再度出现,它原来是一个儿童口罩。作为一个单亲爸爸,志浩自然而然地被这个粉色的儿童口罩感动了,此时静仁不会想到,她之前随手买的物品,倒是加深了志浩对她的好感。
第三点则是细腻的音乐。
安畔锡是古典乐发烧友,他的电视剧不乏优美配乐,不只起到装饰的作用,还是叙事的推动力。在《密会》里,舒伯特的《f小调幻想曲》、莫扎特的《第8号a小调钢琴奏鸣曲》、李斯特的《西班牙狂想曲》、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和勃拉姆斯的《A大调间奏曲》等轮番演奏,男主角是钢琴师,女主角热爱音乐,古典乐既是他们交流的工具,也成了彼此调情的元素,一曲钢琴合奏点燃了两个人高潮的火花,急转直下的旋律,又衬托出他们偷吃过后的惊惧。音乐照亮了中年女教师的世界,音乐也让她看到久违的灵性。慧媛从天才少年里得到的不只是慰藉和鼓励,还有枯萎生活里的救赎——对才华不可救药的迷恋。从这一点来看,她和《时时刻刻》里的达洛维夫人倒是有相似之处。
此外,安畔锡对道具的活用,也让他的作品多出许多象征意味,不因直白而变得简单。比如:同样是反映性爱场景,普通导演会把镜头全程对准办事的男女,通过浮夸的呻吟、香汗淋漓的碰撞、角色面部的夸张表情来表现性的激烈,但走闷骚路线的安畔锡不是。《密会》里有一出性爱戏,镜头给的不是翻云覆雨的二人,而是水表、台灯、空调,结合床上人的声音,把一段激烈的床戏,生生拍出练习弹钢琴一般的感觉。
在《春夜》中,镜头的重点同样不是热烈的身体语言、香艳片段,而是两个人进退之间的小心翼翼。当志浩对静仁说,对不起,我没有信心和你轻松相处。镜头一转,定格在一个空杯子上,象征着志浩在与静仁分别后一个人独坐空落落的心。
《春夜》截图而在图书馆的戏份里,两个人之间隔着虚化的书本,沉默无言。还有几次电话戏里,一些隔绝的装置的处理,都在映衬这段感情每走一步都阻碍重重。
二人在图书馆间目光相遇志浩喜欢着静仁,却不敢越界,给对方添麻烦。他打电话给静仁:“就是想听到你的声音,不用担心,我不会越线,如果这样的举动你也会感到有负担的话。”但是,这些话却让静仁更难取舍,因为她发现相比起好面子的未婚夫,志浩是一个真的在乎她、为她着想的人。两个人的对比,在台词的设计中也比比皆是。例如:一天夜晚,男友想推静仁上床,但静仁不想,男友蛮横地强来,静仁生气道:“你把我当定期睡伴吗?”男友以为理所当然地说:“我们是情侣,做这种事还需要征求意见吗?”相比之下,志浩是个很替别人着想的人。一次和朋友喝酒,他倾诉自己的压抑,因为怕爸爸妈妈担心,很多话他都不跟父母说,很多事他也不敢任性做,当他真的有一次,很想任性一回时,他还忐忑地问朋友:“就一次,真的就一次,按照我心想的去做的话,会遭报应吗?”
志浩想任性一回静仁打电话问姐姐,自己如果背叛了未婚夫,是不行的吧?
安畔锡靠着对细节的把控、审美的高度把《春夜》这个故事撑了起来,它吸引观众的不再是跌宕起伏的剧情,而是那种欲说还休的氛围,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汹涌澎湃,它和《廊桥遗梦》这类电影一样,都是建立在意境上的电影,这种意境即是春夜。
纵观安畔锡的电影,《密会》对意境的保持最为出色。相比起《春夜》,《密会》是个更有阶层感的故事。横亘在艺术财团企划室长吴惠媛与钢琴家李善宰之间的不只是年龄、道德,还有阶层的巨大横沟。吴惠媛融入韩国的精英阶层,过着灰姑娘们渴望的精致生活,但她在上流观念的步步规训中压抑自己,渐渐地她不是为了自己而活,而是为了维持一个众人满意的身份和面具。吴惠媛追求爱情的过程,正是一个逃离驯服的过程,用安畔锡的话说:“《密会》讲述的其实就是一个人要从那样的条条框框中摆脱出来是件多么困难的事。也就是吴惠媛在40岁这个年龄时终于明白过来,我这个人究竟身在何处,那样的事情究竟是我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
当善宰对惠媛心动后,善宰的两个朋友上门去劝阻他不要爱上自己的老师。善宰没有立刻反驳朋友,只是说:“你们还没有听过我弹琴吧,我来弹给你们听。”善宰把他的心意托付到绵绵琴曲中,他明明保持沉默,可他的独奏却如泣如诉,引得听者动容。他的朋友听罢,自知善宰对这段感情的珍视,什么劝告也说不下去,只是告辞离开了。善宰知道,朋友是为他好才来劝他,但他的内心告诉他,这就是他的决定。音乐就是他给予朋友的回答。
音乐是《密会》中的叙事语言惠媛和善宰在真正意义上是休戚与共的精神伴侣。善宰干净而纯粹,他的天才让他获得一定的豁免权,也让他成为投进惠媛窗里的白月光。惠媛精明沉郁,举手投足都有一种稳的气质。她出入于名流之间,实际上却只是“有钱家族的随从”,得不到真正的尊重。善宰与惠媛的爱情并非一蹴而就,他们在互相试探也在互相成长。惠媛没有利用老师的职权逼迫善宰做什么,善宰也久久恪守着禁忌的界限。明明内心波澜万丈,言谈仍是小心翼翼。惠媛不希望善宰将她当作艺术的想象,她不要善宰爱上一个完美无瑕的女神,而希望他懂得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吴惠媛。
《密会》和《春夜》都在讲个人与社会的冲突,这是一个从莎士比亚到托尔斯泰都在反反复复诉说的主题,每代人流连其中,每代人乐此不疲。毕竟,人虽然是社会性动物,却固有自我的不同,大部分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个自我与社会、规训和反规训之间的撕扯。而安畔锡通过这两段故事激励着那些困顿的恋人们,哪怕选择艰难,到最后也要顺从自己的内心,好好想一想,自己究竟想过的是怎样一种人生,而不是他人眼中你该拥有的人生。在这一点上,安畔锡的身上保留着二十一世纪渐渐褪色的浪漫主义。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