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除了悬菖挂艾的习俗外,端午节其实还要沐浴兰汤

李柯
2019-06-07 20:49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端午节的产生跟水神祭祀和祓邪除祟有关,古人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月初五这一天要祛除五毒,而祛毒的方法则是多利用草本植物的药性和神性,因此便产生了采草药、悬菖蒲、插艾草、佩香囊、燃苍术等一系列与植物息息相关的习俗活动。可见,端午节是一个关乎植物的节日。持这种说法一点都不为过,因为端午节还有另一个别称——“浴兰节”,这一命名也是因植物而起。顾名思义,“浴兰”就是以兰草为浴,这是早在先秦时期就存在的端午习俗,只可惜跟悬菖挂艾、龙舟竞渡、吃粽子、点雄黄等节俗形式相比,它在当下生活中已不那么流行或者发生了变化。

清代徐扬《端阳故事图册·悬艾人》

浴兰节出自何处?

浴兰习俗的最早记录是在《大戴礼记·夏小正》中,说五月初五这一天,“蓄兰为沐浴也”。而屈原在《楚辞·九歌·云中君》中也说:“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实际上,《楚辞》中还有多处与兰相关的吟咏,如“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沅有芷兮澧有兰”“怀兰英兮把琼若”等。颂兰、浴兰、佩兰,屈原对兰草的喜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被称为“兰派”。这主要是跟兰的特性有关:因为作为香草,它一方面具有蠲除毒气、辟除不祥的药用价值,所以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多以泽兰入药,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则认为浴兰是夏时调摄的重要手段,可“令人不老不病”;另一方面,兰草还象征着高洁的品行和雅致的风范,古人以兰室、兰亭、兰畹、兰舟为雅,浴兰、佩兰都是身体洁净、灵魂高雅脱俗的庄重表现。因此,浴兰的行为最初不仅发生在端午时节,也是行使祭祀仪式前的必要环节。《楚辞章句补注》解释说祭祀云中君之前,“乃使灵巫先浴兰汤,沐香芷”。刘义庆《幽明录》也说古制祭庙,“斋者煮(兰)以沐浴,然后亲祭,所谓浴兰汤”。后世,在从事重要的佛道活动或人生礼仪之前,也有浴兰更衣的说法。

将端午节直呼为浴兰节,是在南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五月五日……今谓之浴兰节,又谓之端午”。可见,以浴兰为节最早兴行于荆楚地区,这应该是跟爱兰如痴的楚国诗人屈原有关。从以上表述可以发现,在那里,似乎浴兰节才是端午的正名。至此以后,浴兰节的称法便承袭下来。宋代吴自牧《梦梁录》载:“五日重午节,又曰浴兰令节。”同时期的綦崇礼《北海集》曰:“伏以楚俗良时,甫届浴兰之节。”《岁时杂咏·内廷四首》云:“由来佳节载南荆,一浴兰汤万虑清。”明代陈继儒《捷用云笺》亦云:“浴兰节屇,悬艾时新,追忆楚俗,吊忠愀然。”由于五月又称端午季,有头端午(五月初五)、大端午(五月十五)、末端午之说,因此相应地还有“浴兰之月”的称法,这在《岁华纪丽》《清嘉录》等书中均有记载。

随着“浴兰节”称法的递相沿袭,浴兰的端午习俗也更为广泛地传播开来。根据各地方志的载录,可知浴兰节俗曾经在我国各个地区普遍流传。北方的北京及燕地、中原的河南、西北的陕西、甘肃,南方的浙江、两湖、两广、福建、台湾、贵州等地,都有存在。其中,南方地区的方志记载更多,尤以福建地域为盛。这很可能是跟八闽之地潮热漳湿,五毒易于相侵,更须通过沐浴拔除苦毒有关。浴兰习俗甚至传到了东瀛,郭沫若在《蒲剑·龙船·鲤帜》中说:“端午节的风俗在日本也是传播去了的,蒲剑兰汤,形式上差不多没有两样。”

清代徐扬《端阳故事图册·採药草》

浴兰有何讲究?

那么,端午浴兰汤究竟沐浴的是哪种兰呢?兰草的种类有多种,关于浴兰之“兰”的确切类别也有许多的说法。首先是白芷说。此说见诸宋吴仁杰《离骚草木疏》、清陈淏子《花镜》等文献,认为该植物“处处有之,吴地尤多”,“叶可合香煎汤沐浴,谓之兰汤”,“以此沐浴,洁濯之谓也”。其次是泽兰说。据《(民国)甘泉县续志》,“泽兰茎方叶紫,似兰草,有微香,花带紫白色,生水泽中及下湿地,以之作汤,谓之兰汤。”其三是零陵香说。清孔尚任《节序同风录》谓:“初五,……蓄零陵香煮汤沐浴,曰兰汤”。零陵香又称灵香草、铃铃香,香味浓郁,可驱蚊药用,多产于湖湘零陵等地,故名。其四是百草说。该说认为浴兰之“兰”实际上是具有驱疫祛邪功能的多种草药的泛指,而兰汤即用百草熬成。《(道光)厦门志》曰:“五月五日端午,……浴百草汤,曰兰汤。”《(嘉靖)建阳县志》也说:“至午时,采百草为汤浴体。《楚辞》浴兰沐,俗皆沿之。”其五是五色草说。明代谢肇淛在《五杂组》中说,“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沸而浴之”。但是这里的五色草究竟为何物,是一种还是五种植物,他并没有明确表述。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浴兰之“兰”应为可以入药的佩兰,《本草经》云:“(佩兰)利水道,杀蛊毒,辟不祥,久服益气轻身不老。”《本草纲目》谓其“消痈肿,调月经,煎水,解中牛马毒”。实际上,佩兰跟上面讲到的泽兰,在形态、性状上均十分相似。

作为端午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浴兰的具体时间也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浴兰多在正午时分,《(乾隆)福清县志》云:“”日午时,设蒲觞,磨雄黄饮之,小儿则以五色丝系臂,缀绣符,簮艾叶,浴兰汤,以辟除毒气。”《(道光)新修罗源县志》亦曰:“午,刻书符,作帖子,浴兰汤。”端午时节五毒出动,正午时分气温最高,也是毒气最为充盈旺盛的时间,在这个时间点浴兰,驱邪辟秽的效果自然是最好的。《(乾隆)顺昌县志》则说:“五日,以蒲艾插门,谓之辟兵。午饮蒲酒,浴兰汤。先一日误也。”这里认为端午头一天浴兰的习俗是讹传,也就反过来强调了端午正日浴兰的重要性。《(嘉靖)瑞安县志》还指出,正午时分,在沐浴兰汤之前有一个祭祀先祖的仪式:“正午,祀先毕,饮菖蒲雄黄酒,浴兰汤。”这就跟祭祀前浴兰更衣的古制不甚相符了,反映出一种习俗在地域社会的流变。

诚然,端午浴兰的习俗在长时间的传承、流布中,派生出表现丰富,且颇具地域色彩的各种风俗形态。据《青琐高议》,在唐宋时期的江西豫章地区(今南昌)有浴兰之会,这是宴饮活动与沐浴仪式的结合。据明代陈继儒记载,在吴地,有“吴人端午日浴兰汤而饮”的习俗。而据宋人吴仁杰却说:“芳兰固可用浴而不可食,顷闻蜀士云,屡见人醉渴饮瓶中兰华水,吐利而卒者,又峡中储毒以药人兰华为第一。”(《离骚草木疏》)吴人浴而饮之,蜀人饮则身亡,这就证明两地的兰汤所用之“兰”并非一回事。各地对于兰汤的理解不尽相同,兰汤的含义也日愈宽泛。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转引《琐碎录》曰:“五月五日午时,取井花水沐浴,一年疫气不侵。俗采艾柳桃薄,揉水以浴。”又转引《岁时杂记》云:“京师人以桃柳心之类燂汤以浴,皆浴兰之遗风也。”端午时节,沐浴井水抑或采撷其他药用植物熬汤沐浴,都是浴兰习俗富有个性的地域表现形态。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田兆元教授为外宾讲解端午节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中新网 图

佩兰一开始就是端午习俗的少数派

浴兰习俗一方面附生出多样化的地域形态,一方面在与日常生活的融合中,它的概念又进一步泛化、同化。浴兰成为了泡温泉的雅称,“草沾余润皆春气,未必芳华藉浴兰”、“玉池金屋浴兰芳,千古华清第一汤”、“一浴兰芳新,顿觉泽肌理”,等等,都是形容温泉沐浴的句子。浴兰还成了沐浴本身的代名词,宋任广《书叙指南》即谓:“沐浴曰浴兰沐芳。”曹宗著名的题画诗《题杨妃背海棠图》亦有云:“兰汤浴罢着衣裳,背立东风醉海棠。”直到清末,葛元煦的《沪游杂记》中对新式澡堂“盆汤衖”的描摹,同样有浴兰之谓:“攒列蜂房气不寒,澡身争就此盘桓。是闲容易䝉污垢,赖有香汤似浴兰。”在特定的文本语境中,共浴兰汤还是色情的隐喻,《金瓶梅》中就有不少的例证,共浴兰汤往往跟效鱼水之欢相为关联。

浴兰习俗如此普遍,浴兰背后的表征如此高洁风雅,它在古代诗词中的文学表现自然是代不乏作的。“王禹玉作夫人閤帖子云:金缕黄龙扇,兰芽翠釜汤。章简公帖子云:菖蒲朝觞潢,兰汤晓浴温。东坡端五词云:轻汗微透碧纨,明朝端五沐芳兰。”这些都是继屈赋之后,被后世文献屡屡提及的“浴兰”名句。叶上高更是留下千古名句“未吞蒲酒心先醉,弗浴兰汤骨已香”,情味盎然,韵调隽永,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宋代蒲积中所编《岁时杂咏》四十六卷中,也多及浴兰之俗。例如,夏竦《皇帝閤》(其一):“浴兰袭芷良辰启,握纪无为圣道尊。天启嘉祥充紫禁,冲融和气徧千门。岁时节令多休宴,风俗灵辰重祓禳。肃穆皇居百神卫,涤邪宁待浴兰汤。”晏殊《御阁圣旨进》:“沐浴兰汤在此辰,内园仙境物华新。轻丝五彩纒金缕,共祝尧年寿万春。”以上呈现的是端午佳节浴兰习俗在皇宫中盛行的一派祥瑞景象。沈光文诗云:“宁堪独醒还如屈,也取新芳试浴兰。”这里则是仰尊屈骚传统的文人志意的典型再现。到了清代,著名文士厉鹗亦有《午日淮阴城北观竞渡》诗为赋:“吟朋应是忆天涯,旧曲樽前小字斜。犹有浴兰遗俗在,晚来闲过卖浆家。”此诗证明浴兰习俗在当时的淮阴一带依旧流行。

屈子曾感慨道:“户服艾兮以盈腰兮,谓幽兰其不可佩。”看来与服艾相比,佩兰一开始就是端午习俗的少数派,然而,由于后世浴兰习俗的流行,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兰派”未必输给了“艾派”,只是到了现今才式微的。这就提出了一个现实命题:节日文化遗产如何传承保护?正如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教授前几日在面对驻沪领事馆外交官发表端午文化讲演时所说的,端午节俗是一个完整的谱系,不能只弘扬龙舟竞渡,而忽略了凤舟竞渡的存在,同样也不能只讨论艾叶,而轻视了兰草的存在。

我们要以多元统一、联系互动的谱系观念看待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节日的传承发展,因此谱系本身就是节日民俗事象的基本存在形式。进一步以端午节为例,这个岁时性的传统节日,不仅是汉族的节日,也是很多少数民族的节日,乌丙安教授曾指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有29个民族过端午节,实际数量可能还要更多。以端午节俗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例,就有如下数种: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湖南省汨罗市)、西塞神舟会(湖北省黄石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苏州端午习俗(江苏省苏州市)、五常龙舟胜会(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五常区域)、安海嗦啰嗹习俗 (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罗店划龙船习俗(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蒋村龙舟胜会(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蒋村)、嘉兴端午习俗、大澳龙舟游涌(香港特别行政区)等。这些项目所承载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端午民俗事象在多元互动中共生发展,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动态谱系。因此,在从事保护和研究工作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立足文化生态的高度,具备整体性保护的视野与方法。

福建晋江端午习俗安海嗦啰嗹

回到浴兰和植物的主题,其实植物与端午节日的关系问题同样是基于谱系观念的一个发现,在端午植物应用的功能谱系中,兰草跟菖蒲艾叶一样,是重要的传统和存在。除此以外,还有另一种众所周知的植物——莲花,也不容忽视。前面提到的福建晋江端午习俗安海嗦啰嗹就与莲花相关。作为古越人的遗俗,安海嗦啰嗹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端午采莲活动在泉州盛行,采莲时所唱“采莲歌”中每唱一句歌词就要接唱一声“嗦啰嗹”,由此形成了“嗦啰嗹”习俗。可见,如果没有谱系的观念,我们就没办法洞察到端午节俗背后的植物功能谱系,更没办法发现浴兰和“嗦啰嗹”的存在及其意义指向。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