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研讨会︱苏州河与上海的城市变迁

澎湃新闻记者 林夏
2019-06-06 09:59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2019年6月2日,由由上海苏河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上海市静安区北站街道办事处、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人文遗产研究创新团队、上海音像资料馆联合主办等机构联合主办的“跨学科视野中的苏河湾人文遗产研究与保护”研讨会,在位于苏州河畔的新泰仓库旧址召开。

作为上海母亲河的苏州河,沿岸拥有丰富的人文遗产。苏州河沿线是上世纪初上海民族资本集聚地和重要物资集散中心。在这里,聚集了中国实业等17幢银行仓库和沪上著名的米业北市场,它亦是“上海民族工业的摇篮”“华界工厂大本营”,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荣氏家族的面粉厂、上海总商会等都坐落于此,号称上海工业的半壁江山。还有上海第一家华商丝厂和民族工业先驱荣氏家族的第一座工厂——福新面粉厂,以及著名的“天后宫”等,一度被称为“远东第一金融贸易中心”。

本次研讨会聚焦苏州河,尤其是针对核心区域的苏河湾,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对苏州河的历史和演变做了回顾,并共同探讨新时期如何研究与保护城市的人文遗产。

研讨会现场

从吴淞江到苏州河

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叶舟做了题为“从吴淞江到苏州河:吴淞江的历史变迁”的报告,从吴淞江的淤积与治理的角度,介绍了苏州河的前世今生。

叶舟指出,吴淞江源头在太湖口。吴淞江水系的总体演变趋势与海平面上升后太湖流域地貌的演变密切相关。首先,历史上太湖地区特殊的洼地地貌形态使得涨潮时,潮水的水位反而超过淡水水位。因此,如果没有水闸阻挡,潮水势必倒灌,这使得吴淞江水系天然地排水困难。其次,上海地区的海岸线一直不断向外伸涨,尤其是过去2000年间,海岸线由西向东的推移速度比其他历史时期的海岸线推移速度要快得多。随着海岸线的伸展,吴淞江河线也不断延长,河床越来越平,流速越来越小,冲淤能力也越来越弱。最后,长江口在此时也日益南移,由此带来的大量泥沙又大大加速了吴淞水系的淤塞。

随着吴淞江河口段继续向东延伸,上游进水口萎缩阻塞,整个江淤狭的情形日益恶化。而吴淞江的日渐淤塞,使得太湖之水纡回宛转,分道宣泄,一路由刘家港北出长江,一路由新泾、蒲汇塘,经黄浦出海。日益壮大的黄浦逐渐发展成为相当宽广的大浦,为日后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永乐元年(1403年),负责钦差江南治水的户部尚书夏原吉上疏治水策略,正式提出了日后影响深远的“掣淞入浏”和“黄浦夺淞”计划,即:放弃积重难返的吴淞江下游,通过夏驾浜导吴淞江中游入刘家河出海;其次,他又听从华亭人叶宗行的主张,开凿范家浜,引流直接黄浦。此后黄浦江发展成为太湖下游“雄视各渎”的唯一大河,吴淞江反变为其支流,最终导致了上海港的崛起,由此改变了整个上海地区乃至长江三角洲的政治、经济格局。

叶舟介绍说,褒者以为夏原吉治水摈弃了大多数人关于“吴淞江是太湖排水正脉”的观念,放弃吴淞江出海段,另辟他道,是转变思路,顺应客观规律之举。但贬者则认为吴淞江壅塞而产生的水旱灾害远不是单开一条大黄浦可以解决的。

到了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至1505年),吴淞江主道“徙而东南”,借宋家港河道直入黄浦江,由黄浦江而入海,这就是日后人们所称的“苏州河”,此后吴淞江变成了黄浦江的支流。

1861年,英租界初步稳定下来之后,租界工部局开始着手处理吴淞江的通航事宜,通过建设直达吴淞江畔的马路,建设了一批公共码头。随着英租界不断向西发展,郊区逐渐开始城市化进程,吴淞江逐渐增添了港口的功能,大批码头得以兴建。时人评论吴淞江的地位,“江小于浦,亦关系商埠之盛衰”,“沿江两岸工厂林立,轮运利便,端赖此江”。吴淞江的发展也奠定了两岸繁荣的基础,沿线由于其便利的航运条件,虽然开发晚于浦江沿岸的租界地区,但上海港整体的发展,使其迅速成为上海著名的工业区。

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学强进一步介绍,自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吴淞江作为上海与江南联通的重要通道,其地缘优势与商贸地位逐渐显现。从上海出发,沿着苏州河,可通达苏州、杭州、镇江等地,继而与整个江南内河水网相连,水路、商道互联互通。

1876年的苏州河

随着苏州河沿岸的开发,从最初的码头林立,到后来成为仓储中心、工厂重地,“苏州河(即吴淞江)下游七英里两岸备极繁盛。麺粉丝纱等厂栈鳞次栉比,惟货物上落,则须借助驳船耳。”从中可知,当时江南乃至更广泛区域所产的大量货物都是通过苏州河转输,沿岸“七英里两岸备极繁盛”,丝绸、茶叶、米粮等集散于此,出现了专用码头,并陆续设立了大量厂区与栈房。沪宁、沪杭甬等铁路开通后,苏州河的码头连同苏州河航道,与铁路上海北站形成有效的水陆互动格局,推动了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苏州河畔的天后宫

苏州河作为上海的母亲河,自然深度卷入了上海人的日常生活乃至信仰世界。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陈凌做了题为《失落的天后宫和妈祖信仰——记上海最后的天后宫》的报告,介绍了天后信仰在上海的兴衰。

陈凌表示,上海地区的妈祖信仰源远流长,《正德松江府志》记载了上海地区最早的祠祀妈祖场所:早在南宋年间,就有了祭祀天后的圣妃宫。每年天后的诞辰,上海市民都要举行隆重的祠祀和庆典活动。苏州河畔的天后宫,于光绪九年(1883年)建成。

在天后诞辰等重要节日,沪上官员会组织敬香活动,每逢官员新上任时,天后宫也是必到的场所,而每年的海漕开始之际,则在天后宫举办祭海仪式。

1893年,美租界完成扩张,天后宫所在地被明确划入了美租界的范围。不过,按《上海新定虹口租界章程》第八条:“天后宫庙及毗连之屋,系款接出使大臣经过上海时之用,均不归工部局节制。”天后宫由此成为美租界内的中国官地“飞地”,很快就陷入了租界不能管、清政府又难管的尴尬局面。天后宫由此成为清政府和租界当局“主权之争”的最前线。这一情况在民国时期仍然延续。华洋杂处的人气集聚,以及便捷的交通、宽松的管理,使沪北天后宫成为各方人士汇聚的场所,这种情况在民国以后依旧延续。

在鼎新革故、风云变幻的时代洪流中,传统的天后宫受到了种种冲击。而归根结底的症结所在还是庙产的问题。小学校、商业学校、武术学校、国民党区党部、伤兵医院,以及施医局、保种除毒社、济生会各种慈善团体,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虹口天后宫的“舞台”上争相演绎,对庙产的各种“鲸吞蚕食”之举在这里轮番展开。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颁布了《寺庙存废条例》,规定可利用寺庙地方开办其他事业。且根据这个条例,天后宫被归入淫祀之列,于是各地天后宫都受到了不同程度地冲击,广东等地的天后宫都有遵令废止的,并将宫观改为公用场所。在1930年9月的《申报》上,已称之为“北河南路天后宫旧址”。天后宫里不再有天后了,但天后宫作为一个地名被保留了下来。在上海有着悠久历史的天后宫和妈祖信仰终于黯然离场,着实令人扼腕。

除了上述主题分享外,在此次会议上,也有一批新发现的资料、图片、影像公布。上海音像资料馆播放了1946年5月23日“上海人民赴京请愿代表团” 从北站乘火车出发的影像、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苏州河沿岸彩色影像,这些活动历时影像皆是首次公开。

会上,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万勇以“苏州河沿线地区的城市功能演进与城市形态变迁”为题,通过一些图形化、可视化手段,穿插大量历史地图和历史照片,介绍了苏州河沿线地区城市功能演进的脉络,并尝试挖掘该区域形态变迁背后的逻辑和规律。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汤伟则以“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孟买的文化遗产保护”为题,为我们提供了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在沿河地带人文遗产保护方面的一些做法,以资借鉴。

此次研讨会邀请的嘉宾,既有城市史与人文遗产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有实际从事人文遗产保护与修缮的建筑师、文物专家,还有具体负责、规划人文遗产保护与区域开发的文化局、街道等政府机构、国营企业代表。与会者围绕“苏州河与上海城市发展”、“城市更新与人文遗产保护”等专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一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研讨也为我们重新审视上海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今日的城市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责任编辑:熊丰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