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习字、和歌、裁缝:平安时代的女性与教养
女性教育的传统
在平安时代,贵族女性接受的是怎样的教育,又必须具备怎样的教养?通过这些课程可以看出,当时的教育体现出了怎样一种理想?这种理想在日本女性教育的传统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对日本民族的过去、现在、将来而言,这种精神又有着怎样的含义?
平安时代的女性并没有机会接受和男性同等的教育。不消说,男性的教育主要在官立的大学里进行,大学所教的是纪传、明经、明法、算道这四科。在大学之外还有私学,例如和气广世创建的弘文院;不过,就像《西宫记》记载的那样——“弘文院荒废”,它很早就衰落了。后来,还有中纳言在原行平创建的奖学院,它的创建宗旨是为王族及源氏的子弟提供教学。此外还有藤原冬嗣创建的劝学院,主要目的是教育藤原氏的子弟。劝学院的学习场面十分盛大,甚至有说法称:“在劝学院里,连雀儿的叫声都是《蒙求》。”
平安时代的学校及女性的地位
以上这些学校,无论大学也好,私学也好,一律是为男性设立的,女性会被坚决地拒之门外。由于没有接受公开教育的机会,她们只好在家庭内部接受教育。相比男性而言,女性原本就缺乏在社会上公开活动的自由,在研究学问时,她们同样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清少纳言在《枕草子》的“扫兴之事”一条中写道:“博士赓续得女。”在博士的家中,如果只有女子出生,一直不见男丁,就会被认为是令人扫兴的事,因为博士不能把自己的学问传授给女儿。
《紫式部日记》中的记录
《紫式部日记》也写道:“予兄式部丞少时尝读《史记》,予在侧旁听。兄于此书理解迟缓,时有遗忘,不知为何,予则速通其旨。予父酷爱学识,常叹曰:‘此女非男子,实不幸也。’”(“读史记”,部分抄本作“读汉文”)这是紫式部的哥哥(一说为弟弟)式部丞(藤原惟规)早年接受父亲越前守藤原为时的《史记》教育时发生的事情。从这则记载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当时女性所处的境地。
和魂汉才
到了平安时代中期,汉字与假名、中国风格的绘画和日本风格的绘画等,来自中国的和日本本土的事物全都被严格地区分开来。汉字被称为“男性文字”,假名被称为“女性文字”,中国风格的绘画被称为“男性绘画”,日本风格的绘画被称为“女性绘画”,等等。男女之分泾渭有别,前者被用来指代中国风格的东西,后者被用来指代日本风格的东西。“和魂汉才”一语常被用来表现这种区分;“才”(ざえ)特指汉学,而“和魂”(やまとだましひ,又称“大和魂”)指日本人原本的心灵。男性必须同时兼备和魂和汉才——也就是在拥有“大和心”的同时必须学到“才”,而对女性来说,汉才,也就是“学问”,不仅不必要,最好还应敬而远之。
学问与女性
《土佐日记》中有:“予尝闻日记为男子所写,然虽为女身,亦思一试。”所谓“男子的日记”,就是用汉字书写的日记,但纪贯之却用假名撰写了《土佐日记》。这部著作的创作经过诸说不一,但公认的一点是,作者使用“女性文字”假名撰写此书,因此他认为自己的身份也应假托为女性。又如在《源氏物语》的《玉鬘》卷中,源氏评价末摘花时表示,像她那样钻研和歌理论等学问,对女性来说是不值得鼓励的。《帚木》卷中也对女性进行了诸多评价,其中提到了某位博士的女儿的事情。那位女性精通学问,但她的一生都很不幸,这正是学问给她带来的灾祸。
紫式部的意见
在《紫式部日记》中也可以看到相关记载。紫式部通读过亡夫宣孝遗留下来的汉学典籍,但女房们却觉得这很不好,对她说:“都是因为你读了那么多汉文典籍,才没有得到幸福。不管是哪个女人,只要读汉字写成的书,就称不上遵守妇道。”从这之后,紫式部便不写汉字,也不读汉籍了,即使看到写在屏风上的诗文,也尽量在人前装成不认得汉字的样子。虽然她并不是不会读,但却小心谨慎,注意不让自己显得在炫耀学问,也就是“深藏不露”。同样是《紫式部日记》中记载的事情,紫式部在向中宫讲解《白氏文集》第三、第四卷中的乐府诗时,是避人耳目、偷偷摸摸地讲解的。
紫式部对学问的态度在《源氏物语》的《帚木》卷中多有流露。她的意见是,女性不应该不懂学问,但也不应该特意去研究学问;只要是稍微聪明一些的女性,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这一过程不应阻止。不过,如果女性专门去研究三史、五经这等困难的学问,还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显露在外,则绝不是值得赞赏的行为。
高内侍的生活
《大镜》《荣花物语》等书都提到过一位名叫高内侍的才女。她是当时出类拔萃的学者高阶成忠的女儿,后来成了关白道隆的正室。她和自己的父亲一样学问渊博,所作汉诗胜过男子,但晚年十分凄凉。《大镜》的作者以“世间评价”的名义对她批评道:“女子才学过盛,绝非佳事。”也就是说,高内侍晚年的凄凉,全是因为学问过多所致。
宣耀殿女御所受的家庭教育
前面已经讲过,当时的女性是在家庭内部接受教育的;那么,这种家庭教育又是怎样进行的,教授的是什么科目呢?在这里,可以略举一例。宣耀殿女御(芳子)是村上天皇的女御,其事迹见于《大镜》,但《枕草子》的记载更加详细。这位女御是小一条左大臣师尹的女儿,据《枕草子》,她的父亲是这样教育她的:“尚未出阁之时,其父即有言道:‘第一应习字(假名)。第二,抚琴之艺应胜于他人。第三,《古今和歌集》二十卷,须悉数牢记。此即君之学问也。’”换言之,宣耀殿女御受到的家庭教育,就是习字、音乐、和歌这三项。这绝非个例,一般来说,当时对女性的教育都遵循同样的方针。
习字·和歌·音乐
《枕草子》的“可羡之事”一节写道:“擅书法、擅咏歌,遇事率先得选之人,委实可羡……(中略)予研习琴、笛,尚未邃晓时,时常忖度,何时能如精通此道者般稔熟哉。”《宇津保物语》的《祭使》卷称,假名与和歌十分重要,并且对精通这两门艺术的女性表达了赞美。《今昔物语》第十三卷中有“距今久远之昔,有体面人住西京,膝下有一女子。此女形貌端正、心性柔和。故而父母无限宠爱。至年十□岁许,书法胜于常人,和歌无与伦比。于管弦亦颇有心得,弹筝之技登峰造极”,《蜻蛉日记》中有“为教小女习字、和歌……”正如这些例子所示,在平安时代,习字、和歌、音乐都是女性的必修科目。
首先,习字不是练习汉字,而是练习假名。在《源氏物语》的《若紫》卷中,就有光源氏在年幼的紫之上面前写书法的内容;他写的书法直接给紫之上当作习字的范本。在平安时代,初学习字时的范本有“难波津之歌”“浅香山之歌”,以及“天地词”“伊吕波歌”等。这些都是假名的习字。藤原行成之女精于书法,包括《更级日记》的作者(菅原孝标女)在内,许多人都曾将她的作品当成范本练习。《荣花物语》中有道长将习字范本赠给藤原教通(道长之五子)之女的记载。《大镜》写道,藤原佐理之女是假名书法的名家;《荣花物语》进一步记载,为《村上天皇宸记》所作绘卷的配词,以及道长正室伦子七十大寿时祝寿屏风上的和歌,都是由这位佐理之女书写的。此外,在《源氏物语》《宇津保物语》《狭衣物语》《夜半之觉醒》《滨松中纳言物语》等许多著作中,都将习字列为女性的重要教养科目。
各种文学作品时常提到,音乐也是重要的教养科目。《荣花物语》的《月宴》卷记载,村上天皇曾教宣耀殿女御抚筝;同卷还写道,村上天皇的皇女保子内亲王在年仅十二三岁时就已十分擅长弹筝。在《宇津保物语》中,主角之一清原俊荫在他的女儿年仅四岁时就教其弹琴。俊荫的儿子仲忠也在一座高楼上教自己的女儿犬宫抚琴,为了让她在楼里专心练琴,甚至整整一年不许犬宫与其生母女一宫见面。《落洼物语》等书写道,有的家长在小孩六七岁的时候就开始教其抚筝。在《源氏物语》中,与琴相关的描写简直数不胜数,若要略举一二,有明石入道教其女抚琴、光源氏教玉鬘和女三宫抚琴、宇治八之宫教自己的女儿们弹琵琶及抚琴等。在《夜半之觉醒》中,太政大臣让自己的大女儿(姐宫)学琵琶,二女儿(中之宫)学筝。从这些描写中不难看出,音乐在当时的女性教育中是多么不可或缺。
和歌同样是当时的女性不可或缺的一项教育。在醍醐天皇的延喜年间,天皇敕命编撰《古今和歌集》,其后又陆续出现了《后撰和歌集》《拾遗和歌集》等许多敕撰和歌集。在此之前,和歌要比汉诗低一个档次,但由于是天皇的命令,敕撰集变成了国家的事业,和歌的地位因而获得了巨大的提高。可以说,这正是纯粹日本的国民文学确立的标志。
艺术教育与实用教育
就像这样,草假名、音乐、和歌都是平安时代上流社会女性教育的必修科目。放在今天,这种教育基本属于艺术教育。在当时,女性最重要的教育,正是这种艺术教育;不过,这也不意味着当时仅以草假名、音乐、和歌等艺术教育为重,完全没有实用的教育科目——女性必备的技能还包括裁缝和染色,这两项技能同样很受重视。
裁缝·染色
《宇津保物语》的《吹上》卷详细描写了织物、缝物、染物等;在《落洼物语》中,女主角被继母强迫做裁缝活,最后练出了一手好手艺;《蜻蛉日记》中有兼家请求作者帮他缝衣服,被作者拒绝的记载;《枕草子》中也有女房们竞争着缝制中宫定子的无纹御衣的记录。《源氏物语》就更不用说了。由此可见,对女性来说,裁缝活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实用教养。
接下来是为布料染色。在《枕草子》中,作者将“卷染、村浓、绞染”的结果列为她的“欲尽快得知之事”。当时的染色技术已经十分进步,有各种染色方式,《源氏物语》的《野分》卷和《玉鬘》卷都提到紫之上精于染色。平安时代的人们对色彩的感觉极度发达,袭色目、薄样的色目等色目的种类多得难以胜数。
话说回来,可能会有人认为,草假名、和歌、音乐等科目与实际生活无关,看似无用而奢侈,就像是一种兴趣爱好;但只要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些科目绝不是奢侈、多余的,而是当时的上流社会女性在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当时的社交生活中,寄信不可避免,这就要求写信者能写一手好字、擅长作和歌。而在与人见面、出席宴会时,和歌的唱和也是常有的事。因此,这不是奢侈的教育,而是必要而实用的教育,它可以让女性妥善地应对这些情况。
技术与人格·妇德的涵养
但是,进一步思考,平安时代的艺术教育,也就是和歌、习字、音乐教育,难道只是为了让女性学到出色的技术吗?女性教育的根本目的,绝对不是为了让女性在这些技术上出类拔萃——对女性的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出女性书法家、音乐家、歌人等等。当然,如果女性很擅长这些技术,也会成为这些方面的名家,不过更加重要的则是通过这些教育,让女性获得丰富的、完全的人格。换句话说,通过和歌、习字、音乐的修炼,培养出优秀的女性,才是女性教育的目标。总结而言,女性教育不是为了让女性学到技术,而是为了让她们在学到技术的同时,被培养得出色而完整。
知识教育与人格教育
在平安时代的人看来,“知识丰富的人”和“理解力强的人”截然有别,单纯的“知识丰富”被视为不足挂齿。大江匡房曾经说过,大政治家的资格,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大和魂”;当然,当时的“大和魂”和现在我们理解的“大和魂”的意思并不相同,指的是与“汉才”相对的“和魂”。匡房曰:“摄政、关白必备汉才,大和魂亦必优,方可治天下之政。”这句话的意思是,高强的理解能力比单纯的知识丰富更重要,对人心的理解比汉学的学识更重要。
对男性的教育尚且如此,对女性的教育就更加不以学问为重了。不过,这也不是说女性不能在家中通过私人教育获取学问。据《枕草子》记载,当大纳言伊周向一条天皇进讲汉文典籍时,中宫定子就在一旁旁听,而清少纳言随侍在侧。紫式部也在《源氏物语》的《帚木》卷中表示,虽然女性研究三史、五经并不值得赞赏,不过,就算是女性,只要头脑聪慧,总会有自然而然地接触到这些典籍的机会,从而获取知识。这种情况根本没有办法阻止,同时也没有理由不让她们自然而然地学到知识。从这里可以看出,虽然学问本身不是女性教育的目标,但学问可以对人格教育起到一定的正面作用,因此当时的人也承认它对女性的重要性。紫式部在日记中写道:“夸耀自身学识之举,纵为男子,亦不可取。此等人必不得兴。”她认为,哪怕对男性而言,如果不能和谐地处理学问和人心的关系,使自己陷入孤立,那么这样的学问还不如不要。
道隆的三女·紫式部
紫式部曾这样评价清少纳言:“清少纳言喜欢洋洋自得地炫耀自己的学问,随便写汉字,但仔细看来,不足之处非常多,显得相当不成熟。”《大镜》也记载了关白道隆的三女(赖子)的事情,这位女性对汉学非常精通,后与冷泉天皇的皇子帅宫敦道亲王结婚。但她总是对自己的学问傲慢自满,言行经常逸出常轨,最后终于离婚,晚景似乎十分凄凉。
一条天皇曾在读过《源氏物语》后评价紫式部:“此人学识甚高,当读过《日本纪》。”于是,某个喜欢讽刺的女房就给紫式部取了“日本纪局”这个外号。这个外号看似是在称赞她,但对紫式部来说,得到这样的评价,反而让她感到耻辱。紫式部所惧怕的,不是学问本身,而是学问可能会有损妇女的品德。
清少纳言
那么,被紫式部评为“炫耀自己肤浅的学问”的清少纳言又是如何呢?诚然,在处事圆熟的紫式部看来,清少纳言可能显得很不成熟,但清少纳言也绝对没有“炫耀肤浅的学问”。只需举一两个例子就可以了——都是《枕草子》中的著名记载。
例如,头中将齐信为了测试清少纳言的才华,送去信件,信里写着《白氏文集》中的一句诗:“兰省花时锦帐下”,让她立即对出下句。清少纳言当然马上想到,下句是“庐山雨夜草庵中”,但她如果直接写出来,就会显得在炫耀自己非常懂这两句诗、会写几个汉字,反而有损形象。因此,她在深思熟虑之后,从火钵中取出一块炭,写道:“何人寻草庵。”只要这么回复,对方一看即知,她知道应当回答“庐山雨夜草庵中”,但直接回复汉诗会显得肤浅而爱炫耀,因此就以和歌的下句作答。而“何人寻草庵”这句和歌也不是清少纳言即兴作出的;否则的话,她应该写“草庵降夜雨”之类的内容。实际上,“何人寻草庵”是当时的著名歌人藤原公任的一首和歌的下句,清少纳言只是借用而已。这次测试的结果使齐信大为震惊,第二天,源中将宣方便大喊着“草庵在否?”来找清少纳言。而清少纳言则回答:“怪哉。不知何处有人贫寒如此?若寻访居于玉台之人,便出声应也。”这里指的是《拾遗和歌集》(二《夏》)中佚名的“端午蓬庐顾,玉台形迹无。菖蒲茅上葺,唯有草庵屋”,清少纳言是从这首和歌里选择回应之语的。源中将所喊的“草庵在否?”显得过于露骨,失之含蓄,与他相反,清少纳言并不显得浅薄,而是回道:“若寻访居于玉台之人,便出声应也。”她默认对方听到“玉台”就能立即想起“草庵”;既然是把“草庵”挂在嘴边的人,肯定会也想到《拾遗和歌集》中的“端午蓬庐顾,玉台形迹无”。这就是清少纳言的考虑。
又有一次,在一个下雪的早晨,中宫问:“少纳言,香炉峰雪当如何?”清少纳言并未回答,而是站在中宫面前,将帘子高高卷起。这就是《白氏文集》中的“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旧时的小学课本里也收录过,十分有名。如果对于中宫的提问,清少纳言完全想不到白诗中的这两句,就会显得不学无术;但如果她在这时回答:“白氏曾有诗云:‘香炉峰雪拨帘看。’”就又是在肤浅地炫耀自己的学问了。于是,她选择了默默地将帘子卷起作为回答,这正是清少纳言之为清少纳言的地方。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例子,如《汉书》中关于“于公高门”的故事,清少纳言根据《史记》中的函谷关故事作和歌“夜半鸡鸣客,谋开函谷关。空言权不论,逢坂怎容穿”的逸事等;再举一例,《和汉朗咏集》中收有庆滋保胤的汉诗“九品莲台之间,虽下品应足”,由于清少纳言经常说:“如果不能被谁第一个思念的话,可真是受不了。”有一次,中宫定子问她:“你不想被我第一个思念着吗?”清少纳言回答:“所谓九品莲台之下品是也。”——能够侍奉像您这样出色的中宫,我已经非常满足了,怎么还敢当您思念的第一人?即使被您排在最下层,我也心甘情愿——她借用保胤的诗表达了这个意思。可见,即使是被评为“炫耀肤浅的学问”的清少纳言,也从来没有露骨地显示自己的学问,而是用属于女性的情趣将学问包裹,含蓄而委婉地让它体现出来。
连清少纳言都是如此,当时的其他女性更不必说。例如,前文所说的宣耀殿女御曾接受村上天皇的考试,天皇毫无通知,突然前往女御所在的宫殿,开始考她是否记得《古今和歌集》中的和歌;考到最后,女御一首也没有答错,如此的学识实在令人惊叹。但更加令人惊叹的,还是《枕草子》中对此事的描述:“(女御)为示其聪慧,皆不以全首作答,而终究正确无讹”。也就是说,女御即使知道问的是哪一首和歌,也不把那首和歌从头到尾全部咏完,而是恭谨地只咏上句,对下句沉默不言,从而显示出一种深藏若虚、典雅娴静的态度。
对明石姬的教育方针·日本妇道的渊源
只有拥有极具风度和教养的心灵,女性才能表现出这种深藏若虚、典雅娴静的态度。《源氏物语》等书常常会将富有才华、洋洋自得之人描写得看似略显风光,细细读来,却令人感觉体面全失。在《玉鬘》卷中,关于明石姬的教育方针,作者写道:“天下女子,若偏心于某项学问,于此道一意专攻,并不可取。然于学问一概无知,亦非佳事。吾所望者,唯此女心无浮躁,思虑稳重,处事八面玲珑是也。”《帚木》卷中也有:“心中虽知晓分明,却故作无知之颜,纵使回答,亦不悉数言尽,只答一二句,点到即止而已。若能如此,则甚好,然亦甚难也。”换句话说,作者认为,优秀的女性应在内心具有坚定的节操,但对外则应表现出中庸、谦让、诚实的态度。
和的精神
如前所述,平安时代的女性美德是儒家思想和日本固有的思想结合的产物。儒家的部分,就像光源氏在《源氏物语》的《藤袴》卷中所说的那样,是“女有三从”,即“幼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在日本,这种“服从精神”又吸纳了宽容、谦让、和谐、诚实等美德。如果将这种精神称为“和”的话,那么可以说,由“和”统一的人格,正是平安时代女性教育的理想。
(本文摘自池田龟鉴著《平安朝的生活与文学》,玖羽译,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5月。澎湃新闻经授权发布,现标题为编者所拟。)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