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吕敬人对话张永和:提升设计的修养,不是一场风花雪月
不久前,书籍设计师吕敬人和建筑设计师张永和做客单向空间爱琴海店,围绕殷智贤女士新书《设计的修养》,展开了名为《设计的修养,生活的未来》的主题对谈。资深媒体人殷智贤女士历任《时尚先生》《时尚家居》等杂志主编,曾在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开设公共课“设计社会学”,作为用社会学理论解读设计的学术尝试。
殷智贤在时尚媒体工作20余年的经历,使其有机缘集结吕敬人、张永和、王澍等12位享誉国际的中国设计大师,以通俗易懂的访谈形式为普罗大众解读设计。两位设计师作为各自行业的泰斗级人物,从设计的不同审视角度碰撞出众多思想火花,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整理了部分对谈内容以飨读者。
书籍设计师吕敬人、建筑设计师张永和出席《设计的修养》新书发布会
何为设计的修养?
在对谈中,吕敬人和张永和首先从各自行业从业者角度分享了什么是好设计。在吕敬人看来,书籍设计师的工作就是通过设计使文本的价值得到最大体现。如果一本书能让读者从文字、图像、空间、纸张、形式中得到阅读的愉悦感,并有所收获,设计师的职责就尽到了。
张永和表示,不同于艺术家,设计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比原来做得好一点点,就是好设计。为什么说艺术家和设计师不一样?艺术家创作,包括写诗、画画都可以借助一些外界事物让自己进入创作的状态,例如喝点小酒什么的,而设计师则需要一种冷静的想象力。设计的想象实际上是在理性思维基础上的想象力,一个设计师在工作的时候喝醉了,很难做好设计,因为设计得符合规范,建筑结构本身更强调逻辑性。
但这个逻辑在消费语境中常常不被认同,张永和提到两个当今关于设计不太好的倾向:一是现在市场营销中所谓的“品牌”概念,大多只是为了让人盲目而不是为了让人发现价值;二是现在设计给人的感觉就是换花样,为了不同而不同,而这与设计的初衷是矛盾的。了解设计解决问题的本质才是一个热爱设计的人的基本修养。
与此同时,两位设计师都提到人作为设计使用者与设计之间的互动关系。吕敬人从书籍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共同点出发,通过对“书筑”概念的详述,提出了“书籍是平面的还是‘三维空间+时间’的问题”。这是个具有潜在影响的大话题,随着书页的翻动,阅读主体不断变换着空间关系,文本产生了时间的流动,信息在书籍间“游走”,如同人必须在一栋建筑中活动,才体现出居住与审美的最佳功能关系。
张永和认同书和建筑有着种种相似性,甚至两者的参考系都是一样的,也因此建筑如果太大了跟人就没什么关系了。他提到曾经在韩国遇到过一个有趣的卫生间设计,人坐下刚好在头部位置有个圆形镂空。小小的卫生间与这束透进来的光带给人非常奇妙的感受,这是把人的行为考虑在内的建筑设计,而好的设计是可以设计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
设计的话题在当今并不陌生,然而很多时候它被简单化为审美问题,其实设计更关乎人们生活方式的建立和养成。如今我们总是谈到消费升级,但消费升级不是更贵、更奢华,也不是标签化的更“艺术”、更“现代”。张永和指出,消费者选择设计的标准,不应该仅仅是品牌或样式,好用、耐用、适合自己,这种经得住时间和空间检验的价值,才是真正“高级”的价值。
东西方文化谁更能影响中国当代设计?
张永和出身设计世家,他不仅在西方接受设计教育,后来很多知名的设计运用也是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和手段。在经过了长时间的设计实践后,面对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哪个对中国当代设计的影响争论,张永和借助父亲的例子,讲述了“文化混血儿”这一存在。
张永和的父亲在中国古典建筑美学上有非常高的造诣,不但了解,还可以画出、设计出非常像样的建筑。但他平时看的杂志和书全是欧美的,东西方在他父亲身上一点也不矛盾。而作为比他父亲程度更深的“文化混血”,张永和表示,不同的背景和经验也在他身上可以共存。在他看来,当今文化差异不是在加大,而是趋向融合。对于设计者和使用者来说,分辨什么是东方,什么是西方,意义不大。
而吕敬人在老师杉浦康平处的得到的启发是:要观察和吸纳生活中所有有生命力的东西,并充实到自己的设计中。今天的商业设计,为了光鲜亮丽的表现,一直做减法,把所有的瑕疵都抹掉。但东方文化是闹腾的,一脚踩下去尘土飞扬的,包括图腾、祭祀、敦煌的造像等等内涵是包罗万象生龙活虎的,闹腾是东方的一种生活氛围,是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当今推崇商业推销概念,强调设计的纯粹,其实失去了东方红红火火的本色,失去了中国的味道。
对于中国设计的未来,两位设计师表示,全球化时代中一切被打通,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不再泾渭分明,诸如此类的标签也不该成为人们感受设计的桎梏。其次,不论是图书领域还是建筑领域,中国都已经有一些优秀的设计师跻身国际前列,我们当今的挑战在于如何让小众积累成为大众。
设计如何帮助减缓资源不足的问题?
张永和提到,首先从设计师的职业素养来讲,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其实是要有定力的,不需要时就不设计,该设计的时候才设计。不需要设计时还设计,就浪费了更多的能源。有个英国人说最环保的方式就是改造老房子,不建新房子。第二点,有些设计就是费能源的,以前人们认为节约就是省能源,现在好像认为不浪费能源就不够本儿似的。但资源是有限的,这样下去环境每况愈下。
北京雍和宫京兆尹餐厅,张永和由四合院改造的素食餐厅。(舒赫摄)吕敬人在书中指出,做书的时候,用心当然是十分,但用力的分寸,要正好做到八分,多做的两分即过度设计,只是无谓地增加了成本。做书要根据需求,如果是作为特殊的场合,当然要尽全力做得美轮美奂。但如果只是一本阅读的书,为了注入自己的观念,表现自己的设计,无谓地增加成本,就是错了。
面对不同的书、不同的读者还有不同作家的不同性格、风格、品味,找到最恰当的设计语言,同时采用最佳的成本,且符合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立你的设计框架,这是做书人的责任。
作为比书体量大得多的建筑,造成的是更大的问题。张永和提到设计本身具有教化作用,如果是好的建筑,原本就是可以帮助使用者养成节省习惯的。而坏的建筑设计,不仅本身是资源浪费,它还会教人甚至传播浪费的习惯。
需要正视的现实是,由于消费经验、和生活经验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阶层差异乃至时代差异,对一个产品的设计价值达成共识的社会机制尚在逐步形成的过程中,“设计要为谁服务”“什么叫圆满地完成设计任务”“动用多少资源,采用什么手段才是合理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飘忽不定,这不仅不利于催生品质优良的设计,反而给劣质的设计大行其道的机会。
提高设计的修养,不仅是为了使个体具备超越一般物质地眼界和高度,更是为了整个社会能够做出更符合长远利益和公众利益地判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提高设计的修养不是一场风花雪月,而是整个社会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升级的一个突破口,是我们在什么高度上去生活的一种选择。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