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第四间租房到期后,他终于离开了北京

2019-06-17 12: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在中国,如果有一千种人,就必然有一千种和房子有关的故事。

人们通过租赁的方式,在钱包和房价间达成一种妥协。当素未谋面的人们在格子中相逢,你永远无法料想下一个化学反应,会生成什么结果。

各位读者早上好。此刻看到这段文字的你,或许刚刚离开北京朝阳区60平的两居室,加入早高峰的车流。也可能,早已关上上海外环一扇十平米房间的门,提前两小时开始漫长的通勤。

今天我们想和你说的,是关于租房的故事。

每年的6-9月,是租房的高峰期。应届毕业生们提着行李,走出校门,来到中国一线城市的出租屋里,试图拿到他们所追寻的生活的第一把钥匙。

刘潇前几年从青岛毕业时,想着要“干番大事业”。他和同宿舍楼的四个青年人一起来到了北京。在宾馆落脚两夜后,刘潇找到了一家租房网站。两位穿着西装、皮鞋锃亮的中介告诉他,管庄那儿有一个号称“交通方便、设置齐全、具有独立卫浴”的大开间。让他惊喜的是,月租才700元。

不过,事情从第二步开始就变得有些不对劲。一个老头骑着一辆三轮车来接他,几公里的路就收了50元。等抵达,刘潇看见,那栋楼楼高两层,保持着原始的砖瓦架构,原来是当地农民的杰作。他数了数,一层楼里住着50多户人家,一间挨着一间,紧闭着门,工厂宿舍似的。每层楼的尽头还有一台共用洗衣机,是刘潇从未见过的投币式。

他提着两个25公斤的行李箱,终于走进了中介口里的“大开间”——面积十余平米。整间房只有一扇窗,面积还没一本打开的书大。

后来刘潇从干中介的朋友口中得知,在租房业里,“黑中介”是种常态。此外,朋友还警告他,许多正规网站上写的“业主直租”,实际上是二房东转租。一些盯紧毕业生钱包的人租下好几套房甚至一栋楼,隔断,改造,再转租给年轻人们。曾经有二房东收完钱后走人,住到一半业主来了,以要推倒隔断为由,直接将租客赶走。而签合同时面目和善的二房东,此刻再无踪影。

当天,刘潇便逃离了管庄。几天后,他在草房找到了另一套房,和二房东同住。那是一个来自浙江温州的中年女人,无业,二婚。她要求刘潇遵循她制定的所有规则:早上洗脸不许出声、晚上十点前必须回家、房间需要每天打扫、白天房门必须时刻敞开。更夸张的是,他在自己房间用手机播放横山菁儿的《英雄的黎明》,女人隔着墙吼:这什么丧曲,不许放!

直到二房东晾的袜子被风吹到了地上,刘潇再也不愿意忍受了——他被认定是罪魁祸首。

第二天,他重新在自如租了一套房子。之后漫长的合租经历里,刘潇遇见了各色各样的人:从没见洗过澡的男大学生、把厨房和卫生间弄得满地爬虫的职业女性。还有一位总用着无印良品、一天能看七八部电影的“文艺先锋青年”。搬进去当天,那位青年外出看电影,把杂物留给了刘潇和其他室友处理。第二天合买家居用品,青年要求买五把同样款式的、最贵的拖把,费用还得平摊。

有时他看房时,那些未来室友实在让人难以忍受:一位烧烤摊贩整日将油腻小车放在厨房里,还有一位五六十岁邋遢男性整日在家平躺。他最终放弃了和他们一起合租。第三年的5月,他订下回家的火车票,离开了北京。

打开豆瓣,查找“租房”。全国数以百万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讨论如何绕开骗钱的中介、古怪的房东和不讲卫生的室友。一个创建于2008年的“上海租房”小组,目前已有62万成员。他们时刻活跃,平均每4秒,便有一个话题评论区更新。

而年轻的租房者又是其中的主力。58集团的房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17-2018中国住房租赁蓝皮书》显示,直至2017年底,中国租房的人数达到2.5亿,占当年总人口的18%。其中,初入职场的90后占比近70%。

这些年轻的租房者往往被打上这样的标签:漂泊、拮据、迫不得已。杂物堆满不到10平米的房间、银行卡上工资上涨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的增速、找到合适的室友比谈恋爱还要难、以往亲密的关系也容易在狭小的空间里分崩离析。

但也有人能在妥协中找到温暖。布女士原本住在一处老家属院,小区安静,能听见鸟在清晨的鸣啼。但换房子后,她再也没有听见清晨的鸟叫。偶然听见那“熟悉、可爱”的声音,她还能感觉到幸运。李平把自己租的房间称作“窝”,虽然不足十平米,但处处都是喜欢的物件,按照她习惯的方式摆设身边。刘潇曾和一同前来北京的那四个男生一起,连续吃了两个月的萝卜白菜汤。但他承认,这总比一个人待着好,“在一起,就还能有点快乐。”

人们通过租赁的方式,在钱包和房价间达成一种妥协。当素未蒙面的人们在格子中相逢,你永远无法料想,下一个化学反应,会生成什么结果。

在中国,如果有一千种人,就必然有一千种和房子有关的故事。无论是出于生存的被动,还是为了改善生活的探索,存储在那间房子中的情感与记忆,都会随着一份合同的到期,而失去延续的可能。

那么,你和租房之间有什么样的记忆?无论是一张照片、一段话,还是一个故事,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或许之后的某一天,你的故事,就会组成一篇文章,呈现在你眼前。

期待你的回复,到时见。

采访、撰文:罗方丹

编辑:李颖迪

运营编辑:佟通通

微信编辑:尹维安

关注“GQ报道”公众号(ID:GQREPORT),记录人物的浮沉,和时代价值的变迁。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