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比麻省理工还难上的印度理工,我真的考了零蛋

2019-06-07 10: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王婷婷、宋炳晨

IIT像是个乌托邦,容纳了性格各异、却十分单纯的年轻人追求自己热爱的东西。

//本文共3462字,预计阅读11分钟//

2016年去印度理工学院交换之前,华中科技大学学生郭帮帮对它的印象还停留在阿米尔·汗的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那所众人挤破脑袋想进的学校,但他并不知道它的厉害之处。

彼时,国内自媒体对印度的关注热度还没有爆发,“IIT比清华还难进”、“一流学生上IIT,二流学生去美国”的说法还没有人尽皆知。

在印度理工学院马德拉斯分校交换的一年,他考过零分、靠课下向印度学霸请教才追了回来,在开放、融合的IIT校园里,他亲身感受了印式教育的精英之处。

在印度,郭帮帮经历了9月的Jio Revolution、11月的莫迪“废钞令”、轰动的Jallikathu(泰米尔传统斗牛运动)抗议游行、泰米尔納德邦的政治动荡,也幸运地躲过了12月的印度洋飓风Vardah。

Jallikathu(泰米尔传统斗牛运动)抗议游行

交换结束,他在毕业后再次选择回到印度。在他看来,自己和印度的缘分才刚刚开始。

2016年12月,郭帮帮趁放假的时间出去玩,先去了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区的拉达克,接着又去了埃及。在沙特阿拉伯往埃及转机的时候,他偶然又遇到了自己在拉达克旅行时,曾留宿过他的那一家人。

这段旅程像极了他与印度之间的关系:开始得漫不经心,却又在转角处遇到。这让作为无神论者的他第一次感觉冥冥之中的安排。

5月的一个下午,郭帮帮接受了志象网(ThePasaage)的采访,向我们讲述了他在IIT感受到的精英教育,以及他独特的“印度奇遇”。

山的那边什么样?

2012年,我进了华中科技大学,到了大二,我觉得当时的大学生活并不是我想要的样子,便选择了从军两年。退伍后,2016年我得到了出国交换一年的机会。

选择去印度交换,也是一件非常巧合的事。我当兵的时候在西藏,每天望着喜马拉雅山,对山对面的那个世界——印度一直很好奇。选择交换学校的时候,可供选择的有德国的慕尼黑大学,以及台湾、新加坡的一些大学。我是个不安分的人,华人多的地方看上去没有挑战性,我也不会说德语,就选择了印度的学校。

在西藏当兵

去印度之前,我对它的了解很少,身边的朋友对印度大多抱有偏见,但我是个好奇心很重的人,总是喜欢探索不同的地方。

去了之后,我才知道印度理工学院原来是世界最好的理工院校之一。印度理工学院(IITs)是印度独立后,由印度政府统一规划建立起的一系列公立大学,最开始有7所,分别由不同的国家出资援建;不同的大学之间彼此相互独立,其形式如同加州大学各分校;印度政府也为学校提供了许多资金支持。

IIT马德拉斯分校是最早建立的几所大学之一,由德国援建。因此,学校的一些老师也是德国留学回来的。

校园景色

刚到IIT马德拉斯时,那里的一切都让我摸不着头脑。食堂吃饭不用饭卡,而是用餐券,餐券的种类十分复杂,而且要去学校饮食中心购买,流程还特别复杂。

食堂门口

上课的体验也和国内迥然不同:在国内,大学上课大多以学生为出发点,不同学院的老师们到固定的教学楼来上课;在这里,你要自己跑到不同的学院去上课。

而且,IIT马德拉斯的学院在本科期间没有细致的专业划分,它的课程更多是通识性的分类,每个人选课除了基础课外,有很大的自由度,凭自己的兴趣选修不同学院的课。根据我在华科的课程设置要求,我要上的课程分属于7个学院,经常是一堂课上完,就要跑着去上下一堂课。

上课的方式也让我抓狂。我自以为英语能力还不错,但几堂课上下来,很多时候老师讲的内容一句也没听懂。这也在预料之中,“印式英语”本来就难懂,更“可怕”的是,老师们来自不同的邦,他们的口音也完全不同。

老师们上课也大多不用PPT,完全依赖板书,而且没有指定的课本,这让初来乍到的我几乎崩溃。

不出意料,我第一次周考就考了零蛋。这是航空航天学院的流体力学课,涉及到很多复杂的矢量计算。我当时把卷子都答满了,天真地以为会多少有些分数,但老师十分严格,结果不对,就是零分。

这门课的老师是一位早年去美国读书的华人,后来被IIT马德拉斯聘请来印度任教,他对待学术的态度特别严谨。那次考试之后,我对他肃然起敬。后来,我们经常一起交流,关系一直很好。

印度的“精英教育”

IIT马德拉斯的课业要求比华科严格很多,每一门学科都有月考,有的甚至还有周考。

我发现,要想跟上课堂的内容,必须求助一起上课的同学。这让我不得不打入印度同学的圈子,我经常和班上的同学、或是宿舍的室友讨论问题,很快印度口音就不再是问题。

在印度同学家里

逐渐适应了IIT马德拉斯的节奏之后,我才开始发现它的宝贵:这里的课堂大多采用小班教学,一般不超过20个人,而且,课程的进度相对较慢,在国内老师赶着用PPT半个学期就上完的课,在这里可能要一个学期甚至更久,这使得老师在课堂里有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自由讨论。

有位教授说过一句话,我至今还记得:The class is almost the only place where you can make mistakes and you can get away with them!(课堂几乎是唯一允许你不断犯错却从未让你得到惩罚的地方!)

课堂看似简陋,实则朴实:没有了PPT,也没有指定教材,每一门课的内容都依靠老师对知识的重组,和课堂上细致的推导过程。因此,要想吃透一门课的内容,必须要上课认真跟着老师的板书,也需要时常在课下求助同学。这也帮助我结交了很多要好的印度朋友。

我考过零分的流体力学课,也让我遇到了我最好的印度朋友Vasu Gupta。

与Vasu Gupta(图右)

Vasu是个天才,高中就得过国际奥林匹克的物理竞赛奖,在我考零分的第一周,他不仅是满分,而且还提前交卷。虽然他这么聪明,但他一点不恃才傲物,相反,他是一个很单纯的人。他对自己所学的航空航天发自内心地热爱,而且还很善于独立思考。尽管我们之间也闹过一些矛盾,但后来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好。

我宿舍隔壁的几个博士生也是我很好的朋友。他们几个虽然家境贫寒,但为人非常朴实、单纯,每天认真地做着自己的研究,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后来我离开印度的时候,他们专程骑自行车带我去吃饭,为我送行。

在国内的大学,同学之间的交流大多停留于院系内部,在这里,因为选课上的自由,你有很多机会打破学科的限制,和不同学院的同学交流。宿舍也把不同学院的人安排在一起,这使我们有很多跨学科交流的机会。整个校园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开放、融合的。

印度同学

IIT马德拉斯的学生大都很单纯。在校园里,你看不出不同人之间的贫富差距:校园里只允许骑自行车,而校园里因为政府补贴,基本上没什么花销。不同阶层的人在这里是平等的,学校还为身有残疾的同学提供了相应设施。

和国内大学的教育制度相比,这里的教育是更加“精英式”的,整个IIT马德拉斯只有一万多人,它像是个乌托邦,容纳了性格各异、却十分单纯的年轻人追求自己热爱的东西。

学生在庆祝Ganesh节日

IIT的学生自主意识都很强,经常有很多学生自发组织校园活动,借助校园邮箱即时传播。平时,大到一些社会公共事件,小到一个校园政策的改进、一场社团活动,大家都会在校园邮箱里互相转发,发表意见。

IIT校友的纽带也很紧密,校友们除了经常来校园举办讲座,还会积极扶持和参与学校的创新创业项目,如果有校友创业需要人手,也会通过校园邮箱寻找实习生、员工甚至是合伙人。

印度,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印度,你时常能感受到这里文化的特别之处。

记得一位我非常崇敬的传热学教授曾经问我:Bang, Which God do you believe in?(你信仰什么神?)我回答:Not having one yet.(我还没有信仰的神。)这让教授无法理解:But how can someone live without a God?(但是一个人的生活怎么能离开神呢?)

郭帮帮与他的教授

在这些时刻,我会忽然发现印度文化和自己从小接受的文化很不同。对于印度人来说,印度教并不只是一种宗教,而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位问我的教授曾留学德国,是国际传热学杂志首位印度主编,学术造诣深厚。但他始终保持着虔诚印度教徒的生活方式,是一位执着的素食主义者。

这类现象比比皆是,我的导师Kamaraj的实验室里、墙上、办公桌上都是象神Ganesh的神像,很多教职工的电脑桌面也要么是Ganesh、要么是Krishna、要么是Lakshmi(均为印度教的神)。同学的宿舍里,也会供奉着不同的神像。

我认识的很多南印同学,有时会在肩部穿三根细绳。有一次我问他们,身上的三个细绳有什么象征意义,他们说:这三根绳子一根表示母亲,强调家庭观念;一根表示老师,强调尊重权威,强调尊师重教;一根表示自己所信奉的那个神,强调信仰坚定。

印度教的信仰也让IIT马德拉斯的校园成为了一个天然的动物园和植物园。印度教主张不杀生,动物经常在人类活动的范围内自由行动。我们的校园毗邻Guindy国家公园,因此,校内有432种动植物,其中还包括珍稀保护动物印度黒羚。

在校园里,你总可以看到梅花鹿成群地走过学生公寓,和人员最密集的食堂侧面;有时候,我们也会坐在果汁店旁,等候观赏一场精彩的雄鹿对战;还有时,你一回到宿舍,发现一群猴子正坐在你的床上吃你刚买的零食。

校园里的动物

开始,来这里的中国学生会对这一切感到不适应,有的人甚至带着一点优越感。但印度人尤其是南印人性格热情、温和,好像永远都保持单纯、天真,时间久了,他们的热情和好奇会感染你,使你很难不和他们打成一片。在交往的过程中,你对这个国家的偏见便一点点消失了。

印度同学对中国也是充满好奇的。虽然是邻国,我们彼此之间却十分不了解。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也才打开了解印度的大门。

对我来说,印度是个你可以用各种方式去描述,却永远不可能定义它的地方。

我很庆幸,自己在年轻的时候有机会走进印度,它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我更庆幸,在IIT马德拉斯一年的交换经历,让我以一种最纯粹的方式走进印度。

(本文原载于“志象网”公众号:passagegroup)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