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马上评|每一个孩子都不该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里
日前,韩国警方修改了儿童虐待调查标准,“再不听话把你扔掉”“看看别人家孩子”等语言属于精神虐待,儿童父母将遭到调查。说的虽然是韩国的事,但估计会让一些中国父母心头一紧。
又是一年儿童节,关爱儿童的核心话题又将密集出现。在经济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当下,多数孩子不再有物资困乏之忧,但有不少孩子从一出生仍摆脱不了“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人家5个月宝宝就会走了,我家7个月时还没懂爬行;人家1岁会自己吃饭了,我家2岁时还要人喂饭;人家3岁已会制作电动玩具,我家4岁了还不会拼积木玩具……入学后,比拼还会进一步加剧。
父母爱拿身边其他孩子跟自己孩子比较,是普遍的现象。这个爸妈嘴里的孩子,学习成绩、性格脾气,哪里都好,都可以被拿来反衬自己的平庸,并作为父母下一步行动的参照物。别人家孩子唱歌好,就地给自己孩子报音乐兴趣班;别人家孩子说英语溜,就让自己孩子也学英语;别人家孩子钢琴弹得娴熟,就让自己孩子也学钢琴……
在某个节目上,一女孩吐槽自己妈妈经常拿自己与学霸对比,自己不堪负重。妈妈则解释,这样做不是没看到孩子的闪光点,而是觉得不泼点冷水孩子会飘起来。而且,自己的对比是很客观的,是女儿理解错了,没有get到重点。自己只是想让女儿学习人家,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可以终身受益、事倍功半……最后,女孩被妈妈说得泪崩,哭着跑下了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孩子试图改变父母“别人家孩子”的思维,真的不容易。
以“别人家孩子”为标杆,或许可以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掌握不好分寸,动辄把“别人家孩子”挂在嘴边,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还可能造成这样的暗示:不管自己怎么努力,父母看到的只有别人比我强,我再怎么努力变优秀,也还是比不上“别人家孩子”。久了,就对孩子造成伤害,使其产生自卑情绪,成长过程中一直背负厚重的心理压力,甚至自暴自弃。为人父母者,不可不慎。韩国的新举措,或许能给为人父母者一些震动与启迪。
父母不仅是一种身份,也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学问。一些父母该反思的是,总把自己孩子与别人家孩子比较,那为什么不把身为父母的自己与别的父母对比,进而见贤思齐呢?责备孩子,不如多反省自己花了多少时间陪孩子,自己在教育上付出了多少。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在人生的秩序里,儿童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试问,有多少人真的把孩子当成了孩子呢?还是“恨铁不成钢”,拼了命地揠苗助长?父母应该为自己而活,孩子应该为自己而成长。过了这个 “六一”,希望更多的家长明白这一点,更少的孩子免受“别人家孩子”的困扰。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