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黄河尕谣》:90分钟,唱尽一个时代的乡愁
自NEWS大象城市影展·第一展“一幕之遥——我们与真实的距离”盛大开幕以来,片单中的神秘影片就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今天,这一惊喜将正式揭晓。
这部由大象特别邀请的影片便是去年在鹿特丹电影节首映,并在上影节上惊艳亮相的——《黄河尕谣》。该片还获得了2018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金丝路传媒荣誉“最佳纪录片”。
《黄河尕谣》的出品方是大象的老朋友,也是许多纪录片迷们所熟知的CNEX。《黄河尕谣》是一部灵性十足的纪录电影,无论是剧中主角还是拍摄手法,都堪称近年来国产纪录片的上乘之作。
导演: 张楠
主角: 张尕怂
类型: 纪录片 / 音乐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片长: 90分钟
由于《黄河尕谣》还未正式上映,只在影展类活动上现身过,因此,豆瓣上看过并标记的观众还不到330人,但评论区已经挤满了好评。
而这一次,《黄河尕谣》将在大象超前展映,一城仅限一场,这也是影片正式上映前,离各地观众最近的一次。
纪录片的受众,现阶段其实并不广泛,因此优质纪录片,往往会被冠以“冷门佳片”的美称,但可以预见的是,在NEWS大象城市影展中《黄河尕谣》必将掀起一波观影浪潮。
我们常说,好电影要在大银幕上观看,但换句话说,能经得起大银幕观看的,才是好电影。《黄河尕谣》无疑就是这样的作品,出色的摄影,让它的影像充满浓郁的地域色彩和粗粝的质感。
夕阳下空旷的原野:
黄沙漫漫的戈壁:
人与自然的剪影:
白雪皑皑下废弃的村庄:
影片的主角是来自甘肃白银的民谣歌手张尕怂,“尕”“怂”都是西北地区的方言,常用于口语。“尕”意思是“小”,比如“尕姑娘”。“怂”与“种”的意思相近,带有有嘲讽之意,比如:坏怂、老怂,闷怂……如果《权力的游戏》里的席恩放在大西北,那他就不叫铁种了,而是铁怂。
张尕怂是个艺名,毕竟当父母的谁也不会心大到给孩子起这么一个怂名。不过,这名字里的泥土味儿,恰恰是他高辨识度的来源。就像是给孩子起贱名是为了好养活一样,张尕怂给自己起这么个艺名,心底里也期待着有朝一日自己能火。
事实上,尕怂不是没有知名度,他发过专辑,几乎年年都有巡演,最夸张的一年,他整整跑了103个城市,业内也流传着他“民谣流窜犯”的外号。但他要的当然不止是“流窜”而已,这样朝不保夕的生活,让他开始纠结于是否要寻求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可期待的未来——赚钱、买房、成家、生娃、继续唱民谣。
对于稳定的渴望,是这个成长在西北偏远山区的男孩血液里的执念,当年因为干旱举家搬迁,他装了一抔黄土,带回去分给大家,一人一勺泡进水里,一饮而尽。因为回不去了,所以得把这味道溶进命里。
但西北原野的天高地阔与黄河流域的浪涛风沙又为他的灵魂注入了对于自由粗犷的向往。他带着故乡深深的烙印却总是在外流浪。一年年,张尕怂在各地酒吧巡演,奔波不停,那时身边有朋友有酒,有舞台有观众,好像并不会感到孤独。反而是当他静下来,或者看到身边朋友家庭美满,才会心有不甘。
张尕怂回家采风,向秦腔老艺人讨教时,被问到在哪个单位,他腼腆地搓着手,说自己在单干。老艺人说:这可不行,还是要有个稳定工作。稳定与自由,似乎是每一个艺术家都会面对的选择。
张尕怂曾经一度人间蒸发,重新回归时是中国达人秀的舞台,大红大紫似乎近在眼前,但要依托主流舞台变“红”,就逃不开被主流审美“摆布”。他要表现得可爱,要说符合场合的话。
他只记得上台后,他说一句,观众笑一句,他气得想骂娘,但还是忍住了。好端端的张尕怂,这次倒是真的怂了。淘汰反而像是赦令,让他和同伴开心不已。
影片名叫《黄河尕谣》,的确,离开黄河的尕怂和回到黄河的尕怂,是两种生命状态。
大城市里的尕怂,有那么点囧,在吵闹的酒吧里,台上的他提示观众保持安静,台下推杯换盏热闹依旧。但是他天生乐观,从不把悲情留给自己,一场雪、一碗面,甚至一段美好的想象就能把自己治愈。
但这样通过转移注意力完成的治愈,会让他在触景生情时更加敏感。他看见地铁口拉三弦的老艺人,会忍不住驻足停留,留下几块钱,说到:”咱们是同行。“
而回到家的尕怂,却多了那么些野气。车一开进家乡地界就有了主人翁的派头——“中国人真他妈能干,把山都铲平了。”他看着被夷为平地的山峦和新建的工厂忍不住吐槽。
坐上渡河筏子的他,躺在黄沙之下和黄河之上,恬恬地听着风浪。
回到家里,他更是自由,脱了上衣在玉米地里奔跑,打的叶子啪啪响,从中间泛起了浪。张尕怂说:“这是我家的包谷地,我想干嘛就干嘛!”
《黄河尕谣》中所有的配乐都来自张尕怂的原创歌曲,那拔出萝卜带着泥的味道贯穿影片的始终。
而在音乐的选取上,全片几乎没有煽情,尕怂的民谣灵感很多来自于当地唱的花儿,也被称作“骚花儿”,素材来源也大多是街坊邻里的故事,因此曲风活泼灵动,充满了让人忍俊不禁的妙语趣调。
《黄河尕谣》是导演张楠的处女作,他本人也是西北人,他把对于城乡的困惑,和对黄河流域文明变迁的追问融进了影像里,试图从张尕怂这样一个地地道道的西北汉子身上,找到答案。所以,影片不是一曲宏大叙事的“黄河颂”,而是一段小调,一支歌谣,一首以张尕怂为线条的“黄河尕谣”。
作为一个新人导演,张楠这一部独立作品的完成度和成熟度是惊人的。谈起拍摄初衷,他是真诚而清醒的。他想要拍摄巨变中的家乡和巨变中无所适从的青年人: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中国西部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一个家庭的变化如此的巨大,家庭解体所带来的不得不屈从和无力,我想在西北拍一部片子,我想在家乡拍一部片子。对于我的拍摄对象,我深刻的感觉到他的生活就是我的生活,这种共性构成了拍片的念头。
面对这个时代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我不知道作为一个青年要做什么,我们没有办法评判一种价值和另外一种价值。
被淹没的,未曾提及的世世代代的故事以及目前整体失落的状态,使我们想去触及真正的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这是内在的共性的集体问题。中国西北乡村现在的状态是人越来越少,这是客观的,人们因为离散而失去音乐。”
就像张尕怂在片中所唱的《黄河谣》:黄河的水干了,妈妈哭了。早知道黄河的水干了,修他妈的铁桥做啥呢。早知道尕妹妹的心变了,谈他妈的恋爱做啥呢?
歌曲开头像极了一首时代悲歌,但落脚点却是如此具体而微,所谓的困境,落在个人身上,都是一个个直接拍在脸上的问题。
所谓尕谣,就是这样具体而个人的存在,也是最为真实的存在。
一年前,DOCO热纪录第一次推荐《黄河尕谣》时曾经用了这样的表达:
DOCO君所说的需要”躲起来“的泪点,正是《黄河尕谣》刺痛每一个城市漂泊者的地方。背井离乡,一手紧抓着故土不放,一手在城市的钢筋水泥间不辨方向。
影片一开头,张尕怂在山野里采集声音。喊一句话,群山回响。但在城市里,他拼尽全力嘶吼,似乎也听不到回声。
“神秘影片”——《黄河尕谣》已经正式揭晓,将在本次NEWS大象城市影展上同步展映,一共45场,每城仅限一场。推荐档期6月8日—6月9日。戳此抢票!
希望读完文章的你,还来得急抢上这一张”回乡的车票”!
特别推荐人群:民谣爱好者,纪录片爱好者,黄河流域走出来的老乡们,时代的思考者,以及每一个离家追梦、奋力闯荡的我们!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