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六省份联合调研|超九成家长允许孩子周末“玩手机”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快手社会价值研究中心、中国青基会
2019-05-30 15:01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本研究报告把家长作为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在研究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家长与青少年之间在媒介素养上的鸿沟——作为数字一代的“原住民”,互联网的应用和软件产品对青少年而言可能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性,他们可以很快上手各种软件应用与硬件设备。但是对家长而言,一些新的应用和硬件可能并不能很快掌握,对其中嵌入的家长与青少年保护功能也不是很清楚。

本报告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快手社会价值研究中心、中国青基会在全国六个省份的联合调研。调研过程共对超过600名家长进行访谈和测试,累计时长超过1500个小时的视频播放和问卷填答,整理出数十万字的家长访谈资料。在接受调研的家长中,超过六成(60.24%)的家长年龄在40岁及以下,超过三分之一(35.57%)的家长在41-50岁,仅有3.61%的家长超过了50岁。这表明,参与填答问卷并完成问卷的家长中,绝大多数为父母辈,祖辈家长所占比重相对较小,调查结果基本上可以代表中国家长多数意见。

图1 被访家长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

调查中家长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12.64年。其中,高中学历的家长占比最高,达到了32.29%;大专学历的比例达到23.40%;大学本科学历处于第三位,为19.50%;初中学历的家长的比例为19.03%。从教育程度来看,具有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家长比重达到了45.40%,具有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家长仅为22.30%,整体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2 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比例较高

家长和子女使用短视频的基本情况

从总体来看,家长使用短视频APP更加频繁,时间更长。尽管大多数家长并未使用“家长控制模式”,但普遍对子女短视频使用情况较为了解,且家长的管理行之有效。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有25.90%的家长每天几次使用或者几乎总是在使用,其中9.05%的家长“几乎总在使用”,16.85%的家长“每天几次”使用。每天使用一次的比例有15.91%。子女中,频繁使用短视频的比例也有12.64%,其中5.15%的人“几乎总在使用”,7.49%的人“每天几次”使用。每天使用一次的比例有11.7%。

图3 家长使用短视频的频率大幅度高于子女

短视频重度和轻度使用者中家长比例都高于子女。其中,使用时长在“6小时以上”的家长比重达到了4.06%,相比之下,使用时长在“6小时以上”的子女比重仅为2.34%。子女使用短视频APP的时间是受到一定限制的。子女使用时间在两个小时内的比重达到46.18%,还有42.43%的人从不使用。

图4 家长使用短视频的时间

78.63%的家长都对子女使用短视频APP进行监督。仅有11.7%的家长并不监督子女。家长的监管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86.27%的子女听从家长的管教,仅有7.49%的子女不听从管教。

家长控制模式是通过短视频APP的技术手段来过滤视频内容,约束子女使用短视频。从下图中可以看出,仅有31.36%的家长使用控制模式,相反有超过一半(52.42%)的家长没有使用此功能。

图5 家长控制模式的使用仍然有待推广

家长对网络文化的价值期许

(一)视频类型与道德判断维度

为了解家长是否会对短视频内容做出道德判断,这种道德判断是否最终会影响家长对短视频内容的接受程度,我们在调研中,为家长播放了风格不同的可能引发争议的短视频,请家长做出评判。所选取的短视频基于两个主要维度,第一个维度为短视频中的行为主体,分别选取未成年人为主体的短视频和成年人为主体的短视频;第二个维度为道德争议性,选取内容上可能引发道德争议的短视频。道德研究显示,人们对事件的道德判断往往基于三个基本维度(Shweder, 1990; Haidt & Graham,2007),分别是自主性规范、社会规范和纯洁性规范,我们也根据这一标准选取争议性视频。具体视频选择如表所示:

表1 可能引发道德争议的视频类型

表2 无道德争议的视频类型

(二)家长倾向于传递正向、积极价值观的短视频

结果表明,当短视频的主角为未成年人时,家长对于没有道德争议的优质视频都表示喜欢;对于存在道德争议的视频大多不太喜欢,不过,对于表现儿童之间的亲密动作的短视频,比如展示婴幼儿之间亲吻、搂抱的短视频,家长们普遍的接受程度相对较高(5.49分),没有不喜欢。而一些专业性的危险动作视频,比如有保护的攀岩、教练协助下的侧翻等视频,家长评价分数5.74分,超过了均值5.5分,表示家长对这类短视频内容相对还是持有积极态度的。

而家长们最不喜欢的存在道德争议的短视频前三个分别是青少年亲密动作(2.45分),儿童模仿社会青年(3.32分)和青少年模仿社会青年(3.48分),可以看出家长们对于可能违背纯洁性规范和社会性规范的短视频最为不喜欢,其中,青少年间亲吻、拥抱等行为可能既与纯洁性的预期不符,又有与身份不符的违背社会性规范的特征,因而最不能被家长接受。除此之外,可能违背自主性规范的体罚、打闹,可能违背社会性规范的上课时间录制视频、出现纹身贴纸的短视频也都让家长很不喜欢。整体上,家长对于不符合社会规则、行为与身份不相符这类违背社会性规范的视频喜欢的程度是最低的。

图6 家长对涉及未成年人不同内容的喜好程度

注:家长对短视频的喜爱程度采用1-10的计分方式,(1-3表示非常不喜欢;4-5表示不太喜欢;6-7表示比较喜欢;8-10表示非常喜欢)。除了喜好程度之外,还让家长从视频构思、内容、场景等多方面对短视频质量做总体的评价,(1-3表示非常差;4-5表示比较差;6-7表示比较好;8-10表示非常好)。

结果表明,当短视频的主角为成年人时,家长对于没有道德争议的优质视频都非常喜欢,尤其是展示军人英姿的正能量视频。对于存在道德争议的视频大多不太喜欢。尤其不喜欢着装性感或者动作比较性感的短视频(2.6分),但是,对于在泳池或海边穿比基尼、模特走秀等同样着装比较暴露的短视频(4.16分),家长们的不喜欢程度会降低,可能因其性感着装与场景是相映衬的,因此相对而言,家长认为尚且合理。

家长特别不喜欢的另一类短视频就是出现网络游戏画面或者教程的短视频(2.63分),主要是因为对网游的负面态度所致。除此之外,一些可能存在伤害的无保护危险动作,如炫摩托车技(3.09分),或是恶搞他人(3.31分)的短视频,家长们也非常不喜欢。对于模仿社会青年(3.42分)和成年人拥抱、搭讪等婚恋行为的短视频(3.79分),家长们的不喜欢程度也比较高。不过,对于未出现亲密画面而以声音为主的婚恋鸡汤类短视频(4.72分),家长们的不喜欢程度会有所降低。对于有保护措施的专业性的危险动作视频(4.95),专业性的对抗视频(4.45分),如拳击,家长们不喜欢的程度也比较低。

大众关心的三个问题

(一)家长对青少年看短视频、使用互联网的态度都是抵触吗?

在对一百位家长的深度访谈中,我们发现,家长对于孩子看短视频、上网、玩游戏并不都是一味持有否定的态度,超过90%的家长都认为不可能让孩子与网络隔离,大部分都表示未来是互联网时代,孩子需要去接触,去了解一下。家长们也都表示孩子们学习之余,放松娱乐一下也很正常,因此,超过90%的家长会允许孩子在周末“玩玩手机”;有的家长会和孩子一起看短视频,或是互相分享有趣的短视频。有家长表示,“这种短视频是一种趋势,毕竟现在的人生存压力比较大,看一些时长比较长的电视剧、电影不太现实,为了缓解压力看一些搞笑的短视频还可以的。所以大原则不出问题,孩子适当自己去看也无所谓,因为你没法控制,也没法去24小时盯着他,手机没收了不让他用,那也不太现实。”

但与此同时,家长又有各种各样的担心,“太费时间了,一看不知不觉两个小时就过去了”,“有些内容觉得很无聊,没有养分”,“内容好与坏之间没有度,有的孩子看到之后可能觉得受教育了,有的孩子看到以后会觉得我可以打人了。”“手机一旦放开是很难完全监管的,因为信息确实是各种各样,不良信息很多,有时需要刻意地去搜索好的内容信息。”

整体上,家长们对于孩子们接触网络、接触新媒介的态度表现的是一种矛盾心理。既不想抑制孩子对不同媒介、不同文化的接触需要,又担心媒介内容不适宜孩子观看,孩子自控能力不强,耗时过多。对于这一矛盾心理,很多家长都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式,核心是强调疏导而不是围堵的重要性。“我们生活在这个大社会,不论年龄还是怎么样,我们不可能是一块净土,把自己封闭起来,所以说肯定是要接触的,那就需要我们家长每时每刻正确地去引导孩子,给他们讲解。”“屏幕是单向的,第一他学不到东西;第二,没有陪伴,你可能不知道他是怎么理解的。所以短视频没有错,这个工具没有错,这些内容也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家长,你不能让你的孩子不懂得分辨。孩子怎么样懂得分辨?要靠家长去培养。”

(二)家长对短视频内容的道德恐慌是在恐慌什么?

在访谈中,家长们对给其播放的各种可能引发道德争议的短视频,给出了自己的评判观点,我们发现,虽然很多家长都表示对于这些短视频内容可以接受,但如果考虑要给孩子看,一些家长开始对这些视频做出自己的道德判断。

家长们普遍不接受的是青少年之间的亲密行为,比如接吻、拥抱;而一些家长对于成年人之间的亲密视频和婴幼儿之间的亲密视频会比较接受。无保护的危险动作,比如爬山、马路上炫摩托车特技等,也是家长们不太希望给孩子们看到的视频内容。但是,家长们不接受的理由,并不主要是因为它们违背某种道德规范,而更多是因为担心这些内容容易被孩子们模仿。

除此之外,一些家长表示除了对孩子隐私和个人权利的关注,比如男孩儿穿开裆裤,很多家长都表示无论男女,都不应该上传孩子裸露某些部位的视频。再比如对于异性家长,特别是男性家长亲吻孩子的行为,很多家长也表达了反对。还有不少家长指出了孩子的自主权的问题,“家长发的自己小孩的视频,有的可能是不安全的。而且我觉得小孩是不知道,他如果懂事的话,你就侵犯了他的隐私权。你自己和孩子亲热、逗孩子玩,你可以拍,自己家里看,但放到网上特别不好。”“比如那种小孩装老大的视频,肯定是家长给编排的,他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什么意思,家长觉得搞笑就让他排了。这是侵犯孩子的权利”。

对于一些原本以为家长们会争议比较大的视频,比如穿着比基尼泳装、健身服,或跳钢管舞的视频,家长的反映却比较理性。很多家长都表示这需要视情况而定,取决于场景和拍摄者的意图。

从上述结果看出,家长对短视频的道德恐慌和对子女的价值期许,与内容本身所涉及的道德问题相比,家长更恐慌的是孩子会去模仿,如果有家长陪同和引导,家长的焦虑就会降低。“而且里面很多案例很好,包括那个小孩子去爬栏杆,多好的教育题材,就说这个很容易摔倒。包括那个电风扇刮到自己,哇哇就哭了。”“电视剧里也有学生谈恋爱的,但那个有前后情节,这个(短视频)没有,孩子可能看到这个动作就直接做了。我要是和她一起看还好,可以告诉她这样做好不好”,除了担心容易模仿之外,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未成年人的隐私和权利问题,同时,对于一些以往饱受争议的性感着装视频,家长的判断也更趋理性,会从场景、动机等多方面去考虑。

(三)家长们如何看待孩子网络文化实践的能动性?

访谈中,虽然家长对孩子们的自控能力有不少担忧,但一些家长也表示了对于孩子主体能动性的理解。有的家长表示现在的孩子知识累积得更多,想法会比家长小时候丰富,不能要求孩子和自己一样。“现在信息来源渠道比较多了,有的两三岁就开始看视频了,现在小孩思想成熟比以前早很多。现在的小孩四五岁就知道很多了,有的小孩三四岁就认识一千多个字,这不可能是他天生就会吧,这就是信息渠道来源多了,他的思想成熟度提前了,不像以前渠道那么单一了。原来我们小时候除了上学就是上学,也不会记住任何这种东西,所以说思想保守一些。”有的家长认为如果做出一些改进,会有利于发挥创造力,“实际上视频这个东西是为了启发人们的创造力、创意,是想让人能够在这方面有提高。如果能把短视频延长到半分钟或者一分钟,能把更多的内容加进去,更多的创意加进去,会比现在好很多。”“有些东西我还是给他看,我觉得,孩子那么大了,他有认知能力,他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自己懂得去判断。不能大人说这是好的就要学这样子,这是坏的就不能这样学,你也不能这样子,他自己也会判断。”

虽然大多数家长还未从孩子的能动性角度去考虑问题,但有些家长已经开始意识到孩子具有自己的思想,他们的互联网行为可能体现出了一种数字文化实践。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