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河北大名“闫庙村”的由来...

2019-05-29 13: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在大名县红庙乡,有一个因庙而得名的古村,叫闫庙村。据《闫庙村志》记载:自明朝后期建村,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

河堤路街多 名特产不少

闫庙村距红庙乡政府驻地西北5公里,是该乡最靠北的行政村。该村地处河北省大名县、馆陶县、山东冠县交界处,是一座“鸡鸣两省三县的村庄。村东卫河环绕而行,村西乡镇公路沿村而过,引河在村西南北纵贯。全村有3条东西大街(中间大街东西界口各建一座牌坊)、5条南北大街,均由红砖铺砌而成。截至2015年底,闫庙村有480余户,在村户籍人口1935人,在外工作与居住户籍人口约800余人。

全村共有1808亩耕地,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红薯等;蔬菜主要种植白菜、大蒜、萝卜等。解放前后,闫庙种的白菜最有名的是“老八千”。即每亩地种八千棵白菜,每棵都能长到几十斤重。白菜直立于地上,棵大心实,纵横成排,人们可以踩着白菜从这头走到那头,白菜无一倒落或损伤,由此声名远播;瓜果种植从未间断,因多在沙地上种植,又因为大名县是花生之乡和小磨香油之乡,故以施花生饼和有机肥为主,种出的打瓜和西瓜个大、皮薄、籽少、香甜,大都40多斤一个。甜瓜皮薄肉鲜,香甜可口,远近闻名。随着农业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人均耕地的减少,目前闫庙村的瓜果种植已很难形成规模,大多以村民自种自吃为主;闫庙村的手工业以瓦工和木工为主,民国时期,村里的瓦工和木工曾参与湖南总督王占元大庄院的修建,此建筑成为保修完好的古建筑。闫庙村的豆制品誉满乡里,做豆腐的历史在150年以上,闫庙千层豆腐、豆腐丝、豆腐皮畅销方圆几十里,是馈送亲朋好友的农产佳品。解放后,全村以磨豆腐为生或致富的,最多时达80多家,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有26家,2015年有8家。

村里有“大庙” 庙会挺热闹

该村最初的名字不叫闫庙,而叫闫家庄。据《元城县志》和2014年夏天村里出土的《重修泰山行宫记》铭碑记载,清代,闫庙村归元城县草庙里管辖,时叫闫家庄。民国初期,元城县并入大名县,闫庙系第八区第五十五乡,时村名为闫家庙,201户、1101口人。解放后,闫家庙简称闫庙;1953年4月,大名县设7区、1镇、93乡,闫庙村属于六区管辖;1958年4月,大名县设24乡,闫庙村归徐庄乡(驻地在今红庙乡徐杨庄村)管辖;1961年6月,人民公社成立后,闫庙更名为闫庙大队,归大名县金滩镇区红庙公社管辖。1984年,红庙公社改为红庙乡,闫庙大队更名为闫庙村,属红庙乡管辖至今。

说起闫庙村,就不得不说一说闫庙村里的“大庙”。即老百姓口中的“送子奶奶庙”,也叫泰山行宫、碧霞元君行宫。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代表元始天尊,敕封余化龙为主痘碧霞元君之神,其元配夫人金氏为卫房圣母元君”。而据史料记载:宋真宗东封泰山,还次御帐,在玉女池中洗手,一石人浮出水面,此乃玉女。宋真宗于是下令疏浚该池,用白玉重雕玉女神像,命有司建昭真祠,遣使致祭,号为圣帝之女,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明朝时,昭真祠更名为灵应宫,后扩建为碧霞宫,赐号碧霞元君。据说,隋唐以后,由于碧霞元君多次显灵护佑百姓,特别是送儿送女、百试百灵。开始仅局限于泰山周边百里之内,后逐渐向西影响至都城长安一带。为表达对碧霞元君的感激之情,人们在长安和泰山之间,至少每百里便建一座碧霞元君庙,供碧霞元君中途休息和临时驻留之用,故称泰山行宫,民间俗称送子奶奶庙。而大名做为唐朝魏博镇和后来大名府的治所,更是突破了百里的限制,在境内自发地修建了多座泰山行宫。闫庙村的泰山行宫就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座。

有一对夫妇,年过半百,膝下无子。听说闫家庙的碧霞元君十分灵验,丈夫便奔波数百里,专程到闫家庙烧香祈祷,祈求碧霞元君赐给自己一个儿子。并许愿说:如真能得到一子,就给碧霞元君供奉好酒三坛,唱一台大戏。没想到还真灵,丈夫烧香许愿回家后不久,妻子就怀了孕,十月怀胎,生下了一个又白又胖的儿子。夫妻俩老来得子,十分高兴,对碧霞元君十分感激。儿子刚过满月,妻子便催着丈夫去还愿。但平日就十分吝啬的丈夫这时却打起了小算盘。到了还愿这一天,丈夫提着半壶酒、一只酒杯,施施然到了闫家庙,跪在碧霞元君神像前,念念有词道:“碧霞元君在上,多谢您赐我一子,让我夫妻老来有靠,今天我特地还愿来了。”说着,拿起酒壶,倒了一杯酒,用中指在酒杯里弹了三下说:“这就是美酒三弹(坛)。”随后站起身来,咿咿呀呀地唱了几句,又做了几个唱戏的动作,然后理直气壮地说:“这就是大戏一场”。又解释说:“我只许给您一场戏,可没说戏里几个人。”围观的群众愤愤不平,指责他忘恩负义,连神灵都敢欺骗,一定会遭报应的。他却洋洋不睬,趾高气扬地回家去了。

谁知过了没多久,孩子刚满一百天就得急病死了。夫妇俩哭得呼天抢地,丈夫气冲冲地赶到闫家庙,跪在碧霞元君神像前哭诉道:“您既然已将儿子赐给了我,又为何将他这么早就收回去呢?上天对我真是不公啊!”翻来覆去,说了又哭、哭了又说,从中午十一点一直哭诉到晚上十一点,然后迷迷糊糊地在神像前睡着了。在梦里见到碧霞元君严肃地对他说:“做人就要讲诚信,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灵。你竟敢花言巧语,欺骗于我,那我也就只能以荒唐对荒唐了。 ‘我虽赐给你一个子,但却不保证他生和死。’你自作自受,就该老来无靠,下一世连人也做不成。因为你丧失了‘诚实’这个做人的基本原则。”说罢,拂袖而去。丈夫一下子惊醒了,吓出了一身冷汗,屁滚尿流地回家去了。从此回心向善,再也不敢吝啬了。修桥补路、救苦济贫,什么好事都干,更变成了一个讲诚信的人。还经常将梦中碧霞元君对他说的话,向周围人不断宣扬。闫庙村的“大庙”从此更是声名远播,前来烧香还愿者络绎不绝。久而久之,人们便将阎家庙中的“家”字去掉,改叫阎庙了。

闫庙的泰山行宫最初是哪个朝代修建的无从查起,只知道创始的时间很久远,中间也大修、重建过多次。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以12位陈姓生员为主,另有闫、黄、徐、张、刘、王、李、崔、赵等30余位生员及1000余位乡民捐款重修。重修工程于春天动工、秋天完成,一位贡生候选儒学为这次重修撰写了碑文。重修中还流传着一个神话般的传说:有一天,烈风暴雨,卫河水暴涨,从卫河上游漂来一物,漂至闫家庙村河岸边停留不动。众人一看是一根大圆木,费了好大的劲才打捞上岸。此时正是 “大庙”重修之际,大殿正缺大樑,圆木正好用于大殿之上。众人都说:这是神灵显圣,上天赐庙,保佑一方百姓平安。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神。

大庙座落于村西路北,高约2.5米“凸”形土台上,占地6亩多,坐北朝南。土台东、西、北三面挖有护庙水沟。大门面向南开,是牌坊式样的棂星门,门前有一对大石狮子静卧,东边有一上马石,从大门进去,是前大殿及其两边的厢房。庙宇的墙基全部用青砖垒砌而成。庙内建有奶奶殿和玉皇大帝殿两座神殿,另外还有台、亭、廊等建筑。殿内分别塑有玉皇大帝像和九尊送子奶奶等十几尊神像。神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殿内墙壁上布满壁画,画面粗犷,线条流畅。正大殿前边西侧有一座重檐顶的钟鼓楼,内吊高2米、重3000多斤的大铁钟一个,但与别的庙宇“晨钟暮鼓”不同,闫庙的大铁钟却很少使用,只有在举办重大活动或有重大事件发生时才撞响,钟声嘹亮,方圆几十里都能听到。此钟在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时给炼掉了。东西两侧各有厢房五间,分别是十殿阎君殿。东厢房的墙壁上画有“狼牙树”和“鬼油锅”,西厢房的墙壁上画有各种各样的壁画和油画,大都是劝人行善、赞美忠孝节义等内容,这些人物或坐或立、或走或跑,自然逼真,给人以一种威严、神秘之感。

西厢房前边立有三座石碑。其中一座为《重修泰山行宫记》碑,碑高182厘米、宽75厘米、厚22厘米,记载了重修的时间、原因及捐款人名单等。据说此碑夜间会发光,几里地外可看到庙内一片红光,闫庙有不少80岁以上的老人看到过。

庙宇的主体建筑为前后大殿,前大殿为奶奶殿,供奉着九尊奶奶,分三组奉祀,大殿正中是碧霞元君,也称送生娘娘、送生奶奶、大奶奶。后大殿是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塑像高达3米多,是整座庙宇中最高大的一尊。左右有四御尊神护卫。据说玉皇大帝腹内藏有一太平镜和一杆铜秤,铜秤为四铜之秤,即铜杆、铜盘、铜砣、铜绳。大殿正中间的地面上画有一太极图。

前后大殿相距四丈有余,前大殿后门正对后大殿前门,前后大殿均是三梁起架、九懔八搭,梁的直径四尺有余,樑上中间躺一个人,樑下观望,看不见人影。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庙内还有一位道人居住,并主持法事。抗日战争时期,“大庙”被日本侵略者做为据点使用,1945年日本投降后,大庙被拆毁,所拆樑檩木料被拉到县城北的一个村庄,用以造大船使用。1963年,大名发生特大洪水,大庙遗址被挖成大坑,所挖之土用以建救护台。2014年,大庙在原址上又进行了重建,并更名为“玉皇大帝庙”。大殿全部是水泥浇筑,殿顶为五脊六兽,金黄色的琉璃瓦盖顶,四面为红墙。大殿正中是三尊大帝塑像,西间是九尊娘娘(奶奶)塑像,东间为无生老母塑像。两边对联为“万道祥光归紫府”“千条瑞气贯黄庭”,横批是:“灵霄宝殿”四个大字。2015年农历二月十五举行开光仪式,周边近万名群众参加庆典。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一是闫庙村的庙会,规模达万人之多。庙会也由最初的宗教性祭祀活动,演变为今天融宗教、民俗、娱乐、商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活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嫁接”,赋予百年庙会新的内涵和生机,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增添了一笔鲜亮的色彩。繁华的庙会市场有羊市、牛市、电动车市、家具市、布市、鞋市、衣服市、小吃市等,特别是做生意的小贩,更是见缝插针地把摊位设在大庙附近,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喇叭声、锣鼓声、欢笑声,响成一片;打扇鼓的、唱戏的、扭秧歌的,热闹非凡。来自各地各村的善男信女及游客旅人们还纷纷涌向大庙,祈求送子、治病、保平安,形成了一道繁华的靓丽风景线。

现存八大姓 其中有高人

闫庙村最早的姓氏为闫、周、陈三姓,后又有沈、连、董、赵、李、胡、王、罗、田、徐等十姓,先后从晋、冀、鲁、豫等不同地域陆续迁入。现在闫庙居住的有八姓居民(另几姓已先后断户),按人口多少依次为陈(三大家)、闫、沈(两大家)、董、连、周、李、赵姓。

闫庙村在历史上还出过武林高人和怪人。据传,孙立友的祖父陈卓就是一位传奇式的武林高人。他精通佛汉拳和铁砂掌,能飞檐走壁,练武时一晚上就踩坏一双新鞋,农闲时常教村里人练武强身,但严戒持武欺人。村北一个村庄的几个高手多次到村里持武闹事,习武的村民受到陈卓教诲,不愿以武对武,未习武的村民又打他们不过,无形中吃了不少亏。忍无可忍之下,村民们便将这件事告诉了外出刚刚归来的陈卓。陈卓一听便火了,赤手空拳便带着两个村民到了那个村,对带头闹事的人说:“我们是闫庙的,今天要在你家吃饭!”对方一听是“找厂子”的来了,便给他们准备了一席特别的“饭菜”:桌上摆着切好的几盘生肉,肉上还插着两把刀子。“吃饭”开始后,陈卓不慌不忙地拿起一把刀子,插了块生肉往嘴里一放,只听“嘎嘣”一响,又听啪的一声,只见屋中的明柱上插着一截明晃晃的刀尖。对方一看暗暗吃惊,马上满脸陪笑说:“误会误会,有什么事好说!”陈卓手按桌子,顺势起身,只听“咔嚓”一声,桌面断裂,四条桌腿插进地面四寸有余。在对方惊魂未定之时,陈卓等人已扬长而去。从此,对方再也不敢再到闫庙村持武欺人。还有一次,外村一个会武的村民借闫庙一名村民的钱,却久久赖账不还,村民去要账时他还持武耍横使蛮。陈卓听说后主动对要账人说:“走,我和你一块去要!”到了那人门口,那人不但不给,连门也不让进,还出言不逊,说的话非常难听。陈卓大怒,猛地一拳捶到房屋后墙上。那人一看,激凌凌打了个冷颤。只见墙砖陷进去三寸有余。赶紧说道:“快请家里坐,欠他的钱我立马加倍奉还!”

据传,民国时期,有一外乡人,不知何时从何地来到闫庙村居住,住在一个叫“盼儿”的村民家中。此人相貌怪异,铁骨铮铮,对人却十分友善,经常买馃子(油条)给在场的小孩吃。有一次,他和几位村民在树下闲坐,越说越投机,大家都想喝点酒加深一下认识,但村里和附近乡村都没有卖酒的,要买酒必须到40里外的大名府城里去买。外乡人说,你们先回家做菜,我去给你们买酒,说完便不见了踪影,谁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走的,几位村民半信半疑,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回家做菜。一个时辰(即2个小时)后,外乡人便提着两瓶酒回来了,人们都表示不敢相信,他嘿嘿一笑也不在乎,和大家一块喝起酒来。后来有一次,人们在田间休息,突然从旁边跑过一只野兔,他对身边一个说:“想吃兔肉吗?”小孩说当然想。只见一个身影从眼前飞过,仔细一看那人已追到田间地头,手中还抓着一只野兔,瞬间便回到原处,将抓住的兔子给了小孩。不几天,全村都传遍了,村民们这才知道本村住着个“飞毛腿”。此人随后也不见了踪影。据说此人脚心长着3根红毛,外号就叫“飞毛腿”。人们偶而发现他小腿两侧常绑着两块钢板和沙袋。

更令人称赞的是:在全村及在外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下,出生于闫庙村的几位退休干部中的文化人退而不休,潜心数年,不辞辛苦,于2015年修成了近300页的《闫庙村志》,为人们研究闫庙村的前世今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进一步推动了闫庙村文化事业的进步与繁荣。(文章选自《大名府》杂志2018年秋季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