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埃及的“洋务运动”为何以失败告终?

重光
2019-07-01 14:02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早在日本发起明治维新前的半个世纪,在地球的另一端,同是面临列强殖民侵略的东方国家——埃及为了应对“千年未有之变局”,也曾发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近代化改革,力图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然而,早早发起“洋务运动”的埃及却未能力挽狂澜,最终仍沦为英国殖民地。这又是为何?

1864年,第二回日本遣欧使团途经埃及,在狮身人面像前合影

1798年,拿破仑入侵奥斯曼帝国的属地——埃及,由于战线过长,补给不畅,孤军深入的侵埃法军被英土联军打得满地找牙,陷入重重包围之中,最终弹尽粮绝的法军于1803年被英军在亚历山大港彻底击败,被迫撤回本土。

一幅表现拿破仑率领法军入侵埃及的油画

法军被逐出埃及后,英军应奥斯曼素丹的要求,也在1803年撤离了埃及,不过此时奥斯曼帝国尚未恢复对埃及的有效统治,因而一时间埃及陷入了权力真空,之前代表奥斯曼素丹入埃参战的阿尔巴尼亚雇佣兵首领穆罕默德·阿里帕夏(阿拉伯语转写:Muḥammad ‘Alī Bāshā)趁机拥兵自重,先后击败了残存的埃及马穆鲁克与君士坦丁堡派来的土军,以此夺取了埃及的统治权,并自封埃及省省长(Wāli),其后更是得到了素丹的正式任命。自此,埃及虽仍在名义上臣属于奥斯曼帝国,但已获得实际独立。

穆罕默德·阿里帕夏画像,作于1840年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埃及的“洋务运动”

在作战过程中,穆罕默德·阿里看到了奥斯曼素丹所倚重的土耳其新军在拿破仑的坚船利炮面前毫无招架之力,埃及本土的马穆鲁克武装(阿拉伯语转写:Mamlūk,意为“财产”,他们大都是来自中亚与黑海北岸的奴隶士兵,效忠于阿拔斯王朝哈里发以及阿尤布王朝素丹,在两者衰落之后,他们取而代之建立了自己的军事统治集团,控制埃及三个世纪之久。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后,马穆鲁克在地方上的势力仍然存在)更是弱不禁风,他遂意识到以埃及现有的武装无力抵御列强入侵。同时,法军在用新式枪炮叩开埃及国门的同时,也带来了工业革命与启蒙运动后的新科技和新理论,给已似“烂柯人”的埃及带来了一股新风,也让穆罕默德·阿里帕夏见识到了埃及与列强之间方方面面的巨大差距。若不进行变革,列强环伺下的埃及“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迟早被“亡国灭种”。

正在宫中运筹帷幄的穆罕默德·阿里帕夏

穆罕默德·阿里帕夏遂着手开始推行涵盖经济、工业、军事、社会与教育等各方面的改革。1808年,埃及全国土地国有化拉开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大幕。穆罕默德·阿里通过给予地主少量补偿金的方式,将国内所有私有土地强制收归国有,埃及政府以此划时代的做法将全国的土地资源整合在一起,再将其出租后,收取单一的土地税来为其他方面的改革积累原始资本。

在有了原始资本后,穆罕默德·阿里便着力于推动经济方面的改革,埃及政府获得了对全国主要物产的垄断权,所有的物产都要卖给埃及政府,由埃及政府掌控全国商品的国内贸易与进出口贸易。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处河网密布,水利交通十分便利,为了改善开罗至亚历山大的交通,1819年,穆罕默德·阿里下令开挖连接亚历山大港与尼罗河的马哈茂迪亚运河,以此代替年久失修的旧运河,完工后运送粮食与淡水至亚历山大港变得极为方便。

1893年的马哈茂迪亚运河

农业方面,穆罕默德·阿里以徭役的方式征募工人建设新式灌溉设施、开垦荒地,并引进先进种植技术与改良农具。他认为埃及仅仅作为“尼罗河粮仓”立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保障粮食自给自足的前提下,引入新的高产值经济作物,使农业实现近代化,产值翻番,为下一步的工业化提供充足的资金。于是自1822年起,穆罕默德·阿里开始在尼罗河三角洲一带推广种植引自苏丹的长绒棉,并设立了诸多棉纺厂。埃及夏天晴热高温、降水少且土地肥沃的自然地理环境极为适合棉花生长,经过数年发展,埃及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棉花生产国,埃及长绒棉也因其极佳的品质而闻名于世,同时埃及政府通过棉花及纺织产业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埃及农民的收入也翻了四番。

穆罕默德·阿里画像

科教文卫方面,穆罕默德·阿里虽是一名文盲,但他极为重视教育,在埃及境内大力兴办学校,开罗大学的工程学院与医学院便是在1816年与1827年创立的。他还开展西方文献翻译运动,将大量以欧洲语言(主要为法语)写成的社会学、历史学、文学、自然科学与军事科学等发面的书籍翻译成阿拉伯语,列强浩如烟海般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理论思想由此得以引入埃及,此运动的地位在阿拉伯文化史上仅次于数个世纪前的阿拉伯帝国的“百年翻译运动”。

里法阿·拉费·塔赫塔维(Rifā‘ah Rāf‘i al-Ṭahṭāwī)是一名埃及作家、教师、翻译家与埃及学学者,他在1826年被穆罕默德·阿里派往法国巴黎留学,回国积极投身翻译运动与阿拉伯文化复兴运动(Al-Nahḍah),并于1835年创办了艾因·夏姆斯大学的语言学院

1820年代,穆罕默德·阿里史无前例地选派优秀学生负笈西洋深造(这是阿拉伯世界的第一批留学生),回国后与埃及政府聘用的外国专家一道工作,建立起了无数所学校与医院,其中就有在阿拉伯世界首开先例的埃及陆军医院附属女子医学院,该院在1827年由穆罕默德·阿里邀请的法国医生安东尼·巴泰勒米·克劳特(法语:Antoine Barthélémy Clot)开办,其培养出的女医生与女护士为埃及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身着埃及陆军服装的克劳特,他被尊称为克劳特贝伊(贝伊是奥斯曼土耳其语Bey的音译,原意为“酋长”或“首领”,后逐渐成为一种头衔,相当于“老爷”,该词与维吾尔语中的“伯克”、“巴依老爷”同源),此画作于1833年

同时,为了宣传自己的政策、方便民众了解时事,穆罕默德·阿里于1820年创立了埃及第一家出版社——布莱格出版社(Maṭba’ah Būlāq)1828年创办了阿拉伯世界第一份阿拉伯语报刊——《埃及事务报》(Al-Waqā'i' al-Misriyyaẗ),并出版至今。穆罕默德·阿里的一系列举措极大地推动了埃及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得阿拉伯文化复兴运动在埃及显出了曙光,并在一百多年的时间内席卷整个阿拉伯世界,至今埃及的文化与教育事业仍在阿拉伯国家中首屈一指,开罗大学仍是阿拉伯世界的一流大学。

《埃及事务报》创刊号原件

司法与政治方面,穆罕默德·阿里于1829年颁布了埃及的第一部刑法,此后埃及的犯罪率大为下降,埃及政府对国内局势的控制力也得到了增强。为了摆脱奥斯曼帝国自治省的身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独立自主,穆罕默德·阿里1830年宣称要将埃及建设为“法治且有序”的国家,包括基督教徒在内少数族裔的权利都会得到保障。

穆罕默德·阿里还建立了埃及警察部队,负责侦破案件,惩治罪犯,维护公共安全,同时他还推动了证据与尸检在埃及司法程序中的应用,极大地增进了埃及司法的公正性。穆罕默德·阿里还将留欧归来的埃及留学生安排进政府工作,替换先前奥斯曼帝国素丹任命的官员,以此建立了埃及独立而高效的行政体系,大量有识之士得以进入埃及政府一展宏图。

军事方面,穆罕默德·阿里效法列强的新式陆军,致力于使装备落后且组织涣散的埃及军队实现脱胎换骨的变化,将其打造为维护埃及国家安全的常胜之师。穆罕默德·阿里创新地在阿拉伯国家中引入了兵役制度,征召埃及底层百姓参军服役。他还在军中设立严苛但奖罚分明的管理制度,并引入等级分明的新式军服,雇佣法军顾问来训练士兵,使得埃及陆军的纪律与士气大涨。

为了方便指挥,埃及陆军的组织架构也得到了改良,每个士兵都有其独有的编号,每支部队也都有其固定的番号,军队的组织度由此大为提高。武器装备方面的更新换代在不久后也伴随着埃及军工业的发展快速推进。此外,埃及海军还在法国教官指导下组建了一支庞大的舰队。

工业方面的改革在农业与经济方面的改革收效颇丰,带来充足资金后也逐步推开了,首当其冲便是动力的革新,蒸汽机在穆罕默德·阿里时代被引入埃及工业生产中,以此来逐步代替低效率的畜力、水力与风力,埃及的炼铁厂、纺织厂、造纸厂与打谷场逐渐都装配了蒸汽锅炉,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埃及政府设立了诸多官办工厂,其中以军工业为主,并引进了西欧列强的技术与人才指导工厂生产,一座座枪械厂、火炮厂、打谷场、造纸厂与炼铁厂如雨后春笋般在古老的埃及大地上拔地而起,在亚历山大港还开办了一所造船厂。至1830年代末,埃及已有9艘装有100门的自产战舰下水,火枪年产量也达到了1600支。埃及军工业的腾飞助力埃及军队实现近代化,战斗力因而有了质的飞跃。

穆罕默德·阿里视察埃及新式海军

但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的全面铺开,埃及缺少矿产资源问题也暴露出来了,埃及全境不仅没有值得开采的煤矿,连铁矿与硫磺矿也没勘探到,这不仅使得埃及必须进口工业原料,掣肘于列强,无法进行自给自足的工业化,而且工业化的进程也因资源短缺时而陷入停滞。资源的匮乏,逼迫穆罕默德·阿里走上了对外扩张以掠夺资源的道路。

穷兵黩武

想瞌睡时来了枕头。之前在穆罕默德·阿里肃清埃及马穆鲁克武装时,部分马穆鲁克武装于1811年向南遁入苏丹,以黑奴贸易维生,那时的苏丹仍处于封建割据的局面,境内芬吉素丹国(Al-Salṭanaẗ al-Zarqā’)与达尔富尔素丹国(Salṭanaẗ Dārfūr)东西并立,其中芬吉素丹国是埃及的朝贡国。

1820年,穆罕默德·阿里要求芬吉素丹驱逐境内的马穆鲁克,但后者自知自己的军力无法驱逐马穆鲁克,遂拒绝了埃及的要求。穆罕默德·阿里于是打着消灭马穆鲁克残余势力的幌子,率兵入侵他觊觎多时的苏丹。手握大刀与长矛的苏丹部落武装根本不是埃及新式陆军的对手,两个素丹国很快就败下阵来,埃及由此不仅垄断了苏丹-埃及黑奴贸易,补充了部分黑奴劳动力与兵员,还获得了对铜、铁与阿拉伯树胶等重要资源的控制权,但是埃及还是没能解决煤矿短缺的问题,其仍严重依赖有限的进口。

1750年左右苏丹及周边地区的政权分布图

煤矿在北非乃至整个中东都很匮乏,仅有的年产4000吨的小型煤矿在奥斯曼帝国控制下的黎巴嫩,穆罕默德·阿里为了埃及的能源安全与工业化的前途,依仗着自己有着战斗力今非昔比的新式陆军与海军,决定与关系已不甚融洽的宗主国——奥斯曼帝国开战,争夺中东主导权。

埃及与奥斯曼帝国在之前的希腊独立战争中结下了梁子:应素丹号召干涉希腊独立战争的埃及屡次重创希腊起义军了,而奥斯曼帝国自身的军队却是“烂泥扶不上墙”,根本打不过希腊起义军。旷日持久的战事给了法、俄、英三列强干涉的绝佳机会,三国意图通过扶持希腊独立,削弱奥斯曼帝国,以进一步控制中东。

易卜拉欣帕夏率领埃及军队对希腊起义军发动进攻

1829年,奥斯曼帝国军队被列强联军大败,不得不承认希腊独立。战前奥斯曼苏丹许诺的给予埃及的参战奖励——大叙利亚地区(包含今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巴勒斯坦与土耳其的哈塔伊省),也因奥斯曼帝国最终战败而未实现,埃及只获得了小小的克里特岛,为此埃及还赔上了新式海军的大部分舰艇,穆罕默德·阿里因此对帝国中央甚为不满。

一幅表现埃及海军与英、法、俄三国海军于纳瓦里诺交战的画作

1831年,穆罕默德·阿里派其子易卜拉欣帕夏挂帅陆军,经海路在巴勒斯坦的迦法登陆,此地奥斯曼帝国守备空虚,埃军趁势迅速进占了耶路撒冷,并控制了巴勒斯坦与黎巴嫩的沿海地区。随后埃军深入内陆,于1832年4月14日在霍姆斯南面击败了奥斯曼军队,并在两个月后占领了叙利亚的首府——大马士革,随后埃军于7月8日在大马士革南郊再次重创奥斯曼军队。

是役后,叙利亚境内的奥斯曼军队元气大伤,埃军遂趁机接连占领霍姆斯、阿勒颇与安条克,并于7月29日在安条克附近的圣光山(土耳其语:Nur Dağları)再次击败了奥斯曼帝国的4.5万大军,两天后埃军推进到阿达纳,停止前进,等待开罗方面的命令。至此埃军已完全占领了整个大叙利亚。奥斯曼帝国大维齐尔(即宰相)于12月组织了8万大军试图反攻,却被埃军轻而易举地在科尼亚战役中击败了,由此君士坦丁堡的大门已完全对埃军打开了,穆罕默德·阿里离素丹与哈里发的宝座只有咫尺之遥了。

功败垂成

但奈何“天堂太远,列强太近”,英国与法国对埃及如此神速的进展大为吃惊,担心其彻底摧毁已奄奄一息的奥斯曼帝国,引发权力真空,使得俄国乘虚而入控制南欧巴尔干半岛与中东。英法遂要求埃及停止进攻,并威胁道,若埃及不从,将以军事手段逼迫其就范。穆罕默德·阿里深知埃及虽能痛殴“西亚病夫”,却根本无法与英法列强过招,不得不与奥斯曼素丹和谈,接受其割让整个大叙利亚给埃及。

穆罕默德·阿里接见英国使节

表面上双方暂时达成了一致,实际上两方都对此结果甚不满意。1839年,奥斯曼帝国军队向埃军发动全面进攻,决心从埃及手中夺回大叙利亚,却在6月24日的纳希卜战役中(土耳其语:Nizip,在今土耳其境内)大败,奥斯曼帝国再次陷入崩溃边缘。7月1日,奥斯曼海军舰队航行至亚历山大,向埃军投降。这一切令欧洲列强再次惶恐不已,他们害怕奥斯曼帝国的消亡会导致中东地区的力量平衡被打破,而埃及的崛起势必影响到各列强在中东的既得利益,于是英、奥、俄、普四国于1840年组织远征军,干涉奥斯曼帝国与埃及的战争。

四国联合舰队迅速切断了大叙利亚的埃军队与埃及本土的海路联系,随后联军登陆贝鲁特与阿卡,从后方截断了埃军的退路,使其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1840年11月27日,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埃军战败了,穆罕默德·阿里被迫与四国达成《伦敦条约》,将大叙利亚归还奥斯曼帝国。穆罕默德·阿里功败垂成,不仅没能抢到至关重要的煤矿等矿产资源,还几乎花光了国库的资金,埃及新式陆军与海军的实力也被消磨殆尽。

埃及在1805年至1914年间的领土变化,绿色斜线部分在1841年割让给奥斯曼帝国

埃及本就不甚强大的国力几乎被两次战争透支光了。战后,穆罕默德·阿里只保留对埃及与苏丹的统治权,维持埃及的事实独立,名义上仍臣服于奥斯曼帝国。1843年,鉴于国内财政状况恶化且社会矛盾突出,债务高筑,国库空虚的埃及被迫放弃了关税自主权和政府垄断权,而已患上老年痴呆症的穆罕默德·阿里对此束手无策。

六年后,已届杖朝之年的穆罕默德·阿里因病去世,其子易卜拉欣帕夏继承埃及省长一职,然而易卜拉欣帕夏和之后的继承者们,没有一个有穆罕默德·阿里帕夏这般雄才大略。他们要面对的国内外局势却日益严峻,他们除了对穆罕默德·阿里留下的基业做些小修小补,回天乏术。最终,埃及被英法从经济上渗透,一步步丧失了经济、军事、内政与外交自主权,于1914年成了英国的保护国,埃及的“洋务运动”遂以失败告终。

1914年的埃及

结语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败,既是因为埃及自身的先天不足,也有地缘方面不利的原因。

埃及国土面积虽有100万平方千米,但沙漠占到了95%,因而实际可用土地面积极为有限,埃及生产力的潜力实质上并不高。何况埃及这些可用的国土都呈带状分布于尼罗河两岸,一旦其中有任意一点被切断,不仅埃及的水源与交通等方面都会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埃及的有生力量就要面临被分割包围,逐个击破的窘境。

与欧洲列强比起来,埃及极度缺乏工业化所需的各类矿产资源,只能依赖进口。矿产资源的匮乏一方面使得把持资源的列强将埃及工业化的“七寸”死死卡住,阻碍了埃及的工业化的进程,使其在面对列强干涉时无力自保。另一方面,资源匮乏逼迫埃及一步步走向军国主义,以战养战,透支国力。

同时,看似一本万利的改革,埃及民众却并不怎么上心,大多数埃及民众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感也没有完全形成。在他们眼中,穆罕默德·阿里只是继马穆鲁克与奥斯曼帝国后的另一个异族统治者,并不是埃及人民真正的领袖,埃及民众对这场关乎埃及存亡的改革的重要性一无所知,对民族与国家的未来漠不关心。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何1824年穆罕默德·阿里强制推行兵役与徭役后,上埃及爆发严重叛乱了。

地缘方面,埃及不像日本孤悬海外,反而处于亚非欧三洲交会之地中东,这样的海陆双重枢纽自然是兵家必争之地,域外势力都要使尽浑身解数来掺和一脚。此外,埃及“离天堂太远,离列强太近”, 欧洲列强离中东只有咫尺之遥,伸手就能够到埃及。假使埃及要发展崛起,势必要打破中东的战略均势,影响列强在此地的既得利益。因而当埃及即将成为中东霸主之际,列强们联合起来绞杀了埃及,浇灭了阿拉伯世界实现近代化复兴的最后希望。

参考资料:

1.Jean Batou (1991).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Underdevelopment: The Precocious Attempts at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Periphery, 1800-1870. Librairie Droz.

2.Tom Little, Egypt, (New York: Frederick A. Praeger, 1958)

3.Cleveland, William L, A History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Boulder: Westview Press, 2009)

4.Vatikiotis, P.J. 1991. The History of Modern Egypt: From Muhammad Ali to Mubarak.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ISBN 0-8018-4215-8

5. Panza, Laura; Williamson, Jeffrey G. (2015-02-01). "Did Muhammad Ali foster industrialization in early nineteenth-century Egypt?".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6.Fahmy, Khaled (1999-01-01). "The Anatomy of Justice: Forensic Medicine and Criminal Law in Nineteenth-Century Egypt". Islamic Law and Society. 6 (2): 224–271.

7.Kuhnke, LaVerne. Lives at Risk: Public Health in Nineteenth-Century Egyp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http://ark.cdlib.org/ark:/13030/ft5t1nb3mq/

8.M. Paul Merruau, L’Egypte Contemporaine de Mehemet-ali a Said Pacha, Paris, Librarie Internationale, 1860

9.Rivlin, Helen Anne B. The Agricultural Policy of Muhammad ‘Alī in Egypt.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1.

10.Fahmy, Khaled. 1998. "The era of Muhammad 'Ali Pasha, 1805–1848" i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gypt: Modern Egypt, from 1517 to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M.W. Daly, ed. pp. 139–179, Vol. 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47211-3

11.Fahmy, Khaled. 1997. All The Pasha's Men: Mehmed Ali, his army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Egypt. New York: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 Press. ISBN 977-424-696-9

12.Dodwell, Henry. The Founder of Modern Egypt: A Study of Muhammad ‘Al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7.

13.Marlowe, John. A History of Modern Egypt and Anglo-Egyptian Relations 1800–1953. New York: Praeger, 1954.

14.Pollard, Lisa. Nurturing the Nation: The Family Politics of Modernizing, Colonizing, and Liberating Egypt, 1805–1923.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15.Marsot, Afaf Lutfi al-Sayyid. Egypt in the Reign of Muhammad Al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责任编辑:熊丰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