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民日报刊文:干部同企业家打交道要守住底线,也别置若罔闻
厦门开展影响营商环境问题排查,市纪检监察机关会同相关部门走访17家企业,梳理收集各类问题线索14条;昆明对破坏营商环境问题一案双查,发现不担当、不作为、冷硬横推等问题1206个,追责问责728人;陕西省纪委通报13起破坏营商环境问题案例……今年以来,针对损害营商环境问题,各地重拳出击,加大整治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要求落到实处,把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近段时间以来,各地将营商环境作为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和作风建设的重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压反腐,成效明显,其实也是对营商环境的净化。翻看落马官员的案件通报,利用职务便利为企业经营提供帮助、谋取私利、搞权钱交易的案例不在少数。无论是主动索要,还是甘于被“围猎”,最终都转化为企业谋取“特殊利益”的不正当竞争,破坏了公平市场环境。
除了贪污腐败,当下损害营商环境的还有种种“隐形门”。“玻璃门”挡投资于无形;“弹簧门”强推客商出局;“旋转门”让企业晕头转向……有的干部在水电气暖、银行借贷、审批关联中介等与企业相关的服务中,搞垄断服务、捆绑服务、指定服务,或以各种理由拖延服务时限;有的滥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选择性执法、无法定依据执法,以罚代管、重罚轻管;有的违规收取涉企会费、培训费、服务费,违规验收……种种行为,或是违规,或是违纪,都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了负面影响,损害了当地营商环境。
分析个中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有些干部心里没有摆正用权的天平。有的干部总想用手中权力占点小便宜,打打擦边球;有的则爱刷“存在感”,享受手中权力带来的“体面”;还有的因循守旧,不想也不敢触动既得利益,自己顺势而为……一边是责任,一边是私利与权力的捆绑,天平最终失去了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个别地方干部“吃拿卡要”少了,给企业吃“软钉子”的问题依然存在:漠视企业和群众诉求,消极应付、推诿扯皮,被群众戏谑为“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如此不担当不作为,看似“洁身自好”,实则没做到履职尽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随之滋生。
面对企业,干部洁身自好只是最低要求,担当作为才是责任所系,尤其是在当前,民营企业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仍不少,干部不仅要守住廉洁底线,更应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干部同企业家打交道要守住底线、把好分寸,并不意味着干部可以对企业家的正当要求置若罔闻,对企业的合法权益不予保护,而是要积极主动为企业服务。
时下,有的地方在鼓励干部为企业排忧解难上作了不少探索,比如有的地方实行领导干部联系结对制度,组织领导干部与新生代企业家结对子,加强引导、搞好服务。这样的做法,值得鼓励。
进一步说,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应纳入干部考察范畴,对乱作为或不作为损害营商环境者,则应严肃追责问责,鞭策干部积极作为、靠前服务,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支持企业改革创新、做优做强。
(原题为《鼓励干部为企业排忧解难》)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