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政协委员白岩松: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不必说我,功成必须有我
编者按:刘楠曾与白岩松在央视新闻评论部共事十年,担任记者、策划、主编等职,她用富于画面感的笔触立体勾画了白岩松幕后工作的点点滴滴,试图还原真实立体的白岩松。这本书的独家性在于,既有对白岩松职业成长历程的追根溯源、“东西联大”新闻教育的一手观察,也有对“肃宁枪击案”报道争议事件的正视,揭秘编辑部选题策划背后的故事,是全面梳理白岩松新闻业务和演讲口才的“武功秘籍”。
刘楠的“寻找”,不仅有关白岩松,更是寻找优秀新闻人的工具箱和新闻“黄金时代”的基因密码。这是一个人的新闻理想,也是一代新闻人的理想。
从 2013 年开始,白岩松有了一个新身份: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五年后,2018 年,白岩松履职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又一个五年的征程开始!
我曾经参与见证了这十年起点的环节,那是关于“公园拆墙”问题的调研。那时,白岩松认真得有点“轴”。
一、“提案小助手”
我翻出了 2013 年春节大年初八晚,我发给白岩松的邮件, 题目是“请白老师收公园资料”。时隔多年,连我自己都有点好奇,那时发生了什么?
依稀记得,2013 年春节大年初六,他打电话给我,让我帮收集资料。他给的命题是:在伦敦等地看到公园都是开放的,没有围墙,北京这个大都市的公园可以拆墙开放吗?老百姓怎么看?公园管理方怎么看?有没有现实的路径?
当时,白岩松刚有了一个新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其实我只是提案助手之一,后来他也说,当时动员了同学、 朋友、同事,调查了石家庄、上海、北京等城市的公园。 大年初八那天,我打电话给北京公园管理部门了解相关 情况。在给白岩松的邮件资料中我列了以下目录:(一)、电话了解情况;(二)、北京公园情况;(三)、我国各地公园拆墙情况;(四)、国外公园拆墙情况;(五)、住房城乡建设部文件; (六)、相关论文。
当时,我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一名负责人那里了解到:拆墙开放公园,北京不是没有,而是利用不佳、分流不均的问题。 北京300 多家公园,其中有 100 多家社区、滨河公园已经拆墙, 但是景观配套、体育设施配套不够,利用率低。北京公园一年 人流量有 2 亿人次,11 家核心公园(颐和园、天坛、北海等) 占了 40%。
公园绿地维护成本高,三分种,七分养,人多践踏多,维护成本高。紫竹院公园免费开放后,每年有100 万人到 700 万人游园,每天晚上 10 点闭门,治安问题更多。拆墙后,公园可能会面临停车、留宿问题。
这位负责人还说,要让更多公园拆墙,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和公共社会管理服务水平及维护水平。各部门如城区规划、治 安、社区等要联动,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并实施到位。
我把这些情况反馈给了白岩松。为了解更多的情况,当时我还找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园林处的工程师。他说, 住建部大力提倡拆墙透绿,用植物做围栏,增加绿视率。但是他认为,拆墙公园范围是分对象的。推广公园拆墙要分步骤进行, 建议规划一些主题公园和体育专项公园,实行精细化管理,新建规划配套,从而实行拆墙开放。
除了上面的人员采访,我还整理了《关于促进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文件资料和相关新闻。做完这 些工作,我才明白原来议案出炉过程还挺讲究。
2013 年 3 月,白委员正式在人民大会堂登台亮相。他的第 一个提案是,城市中的公园不仅要免费,而且能否把围墙和栅栏也拆掉?
“公众和公共空间的关系应该是亲近的,而不是阻隔。有的 公园是免费了,却还有围墙,比如团结湖公园;有的是把围墙换 成了铁栅栏,但还收费,比如玉渊潭公园;还有些公园,既收费 又有围墙。所以我的建议是,加快速度将全国人文自然景观的 公园围墙拆掉。”
很多人惊讶,点评国家大事正襟危坐的白岩松,第一年履 职的一个提案竟然这么微小。他还有更细致的陈述:“我做了很 多调研,就说北京吧,看地图绿色很多,但都被围上了。有个公园,市民每次进去要收两元钱,樱花节时门票变成十元。”
多年后,看《人物》杂志里白岩松接受访谈的内容,我才理解到公园拆墙问题背后他的“格局”。
他说:“围墙维护的是一小撮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那篇名为《正确先生》的封面报道写道:
白岩松常把《人民日报》的老记者艾丰的话挂嘴边:“一个会改变领导的群众才是好群众。”现在,但凡抨击一件事情,他都要想好解决办法。去伦敦,看到人家的公园都是开放的,他回国问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围墙拆了,安保会变得更糟糕吗? 在得到否定的答案后,他公开呼吁将北京的公园围墙拆掉。
二、2013—2017 年白委员的成绩单
“两会”会场,是关乎国家大政方针走向的权力场,也是言语和思想的竞技江湖。因为新闻人的身份,白岩松的一言一语、 一颦一笑,都被外界注目。有人说,白岩松可能是“最忙的”、 讲话“带刺”的政协委员。
早在 1998 年,新闻媒体首次现场报道“两会”,白岩松是 直播记者。15 年后,身份转换,电视上慷慨激昂、激浊扬清的 媒体人,会把这种风格带到“两会”会场吗?
从 2013 年开始,白岩松就在思考:记者做政协委员会有什 么不一样?白岩松在 2013 年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记 者做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会有某种天然的便利性,因为记者的职责要求他长期关注这个社会,公众对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的要求也一样,关注社会,建言献策。他会把很长一段时间关注 的事情去细化成提案。他坚守的原则是感性思考、理性落笔。 态度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2013 年,除了公园拆墙,他还有一个提案是希望新闻发言 人制度化、规范化。建议国务院各部委、全国直辖市、自治区 的省政府,每个月都定期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培养好的新闻 发言人。
白委员这话中有话,之前的温州动车事故中,铁道部新闻 发言人因为“发言”引起舆论哗然。当时在《新闻1+1》节目里, 白岩松点评了其言论。这一“示范”也让很多新闻发言人忽然 沉默了。
白岩松在 2013 年“两会”时说:“现在只有外交部、国台办几个部门定期举办新闻发布会。这十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都出台了,十七大报告强调公民有知情权等,可政府发言人制 度停滞了。”2013 年“两会”后,白岩松还在《新闻 1+1》做了 一期节目,有关“新闻发言人应该如何反思如何说话”,敲边鼓 扩大音量。
日常新闻工作积累的敏觉和问题意识,也嵌入政协委员的 角色中,让他的感觉更准确。 2013 年“两会”,白岩松还建议设立一个“医生日”。当时 他在《新闻 1+1》连续做了几期患者杀医生的节目,例如《哈尔 滨杀医血案:我们可能也是“凶手”!》。他惊讶于医生这个应该令人尊重的职业,为何现在被推到了一个极端位置?白岩松建 议仿照教师节设立“医生日”,一方面,形成社会对维护生老病 死的医生这个职业的尊敬,另一方面,也让医生去思考、反省, 如何把自己的职业做得更好。
履职第二年,2014 年,白委员提的议案继续走百姓路线: 一是法定节假日由 11 天增长到 13~15 天。二是设立“医生日” 刻不容缓,医患关系恶劣,全社会缺乏对医生的尊重。三是建 议国家领导人每年上一堂中小学体育课。
他的“两会”发言亮点依旧会被媒体捕捉成标题。例如, 2014 年,在全国政协新闻出版界小组讨论会上,他直言有关部 门对政协提案的回复“脸不难看了,事儿依然不办”。也许真是 因为这话,2015 年,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强调“脸好看了, 但不办事”必须严肃问责。 2015 年“两会”,白岩松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大力扶持报 刊亭,拓宽报刊亭经营范围,将其打造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
2016 年,他建议保障和推动全民阅读,为全民阅读立法、 把医学科普工作纳入医生和科学家工作范畴之中。尤其是在这 一年,白岩松的“两会”表现创造了多个新闻热点,涟漪不断。
2016年3月7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召开记者会, 白岩松突然作为记者,对现场其他四位政协委员提问。
他问:“我们做记者的时候经常谈这个问题,面对雾霾的时 候,到底是环保工作者厉害还是风厉害?”这话引发现场一阵“骚乱”。
白岩松说自己这是“无间道”。
“1996 年我作为《新闻调查》的主持人做淮河水的节目,我 从淮河的源头一直走到入海口,在桐柏山的源头是能喝的一类水,到安徽的蚌埠就已经是五类开外,连工业用水的资格都不够。 那次采访距今 20 多年了。从那时候开始我越发明白,环境几乎是媒体人不可回避的重要主题,我统计了一下,去年(2015 年) 我做了 46 期《新闻周刊》,其中有 20 期是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 容,还不是小新闻,都是大版块。”
但是白岩松也是辩证的。他说有时宣传环保政策要做“喜 鹊”。例如,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说的“‘十三五’期间让 中国地级及以上的城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 80%”,媒体人要把 政府的决心和态度报道出来,同时固化它,让它变现,但是绝 大多数的时候要当啄木鸟,通过叼出树干上一个又一个的害虫, 维护整个森林的健康。
“我知道很多地方,一旦当地发生了环境污染事件,地方政 府希望‘灯下黑’,很多当地媒体都不能报,我觉得这是社会 当中的另一种‘雾霾’,而且 PM2.5(可入肺颗粒物)一定不少 于 250 !”
2016 年“两会”,白岩松还充分显示了他的“道具控”特质。 他曾经在《新闻 1+1》节目戴“绿领带”声援“绿领巾”小学 生。这次他的道具是手绢、地铁卡和环保口袋。白岩松拿着手绢,他说,两个人每天手绢用 8 次,一年下来可以保护一棵 20 年树龄的树。“手绢是最便宜的奢侈品,拿 出来特给自己长面子。中国人用这个长面子要比拿出一两万元 的包更有面子,更重要的是这种面子会保护里子。”
掏地铁卡,倒是显示名人的“平民”姿态。“只要有可能, 我在北京就尽量减少开车坐地铁,不是我有多绿色,而是开车 经常无法守时。有很多人说你编故事,你坐地铁一定很不方便。 我政协开幕就是坐地铁来回的。戴上帽子,摘下眼镜,托雾霾 的福,口罩是标配。中国人现在在地铁上除了看手机还看别人 的脸吗?所以我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
到了 2017 年,白岩松提案走“风花雪月”道路,确切地说, 是“花鸟鱼虫”的道路。
2017 年“两会”前夕,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正在准备一 份关于保留一些花鸟鱼虫市场的提案,还不成熟,准备过几个 月再提交。“北京正在进行城市疏解和低端产业转移,我对此是 支持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不希望发生像倒洗澡水把孩子 也倒了的事情。”
他不是毫无根据,而是结合前车之鉴来增加说服力:“前几天一则新闻中的小数据让我深思:几年前整体搬迁的北京官园花鸟鱼虫市场现在依旧吸引上千人自发地聚集。这是因为在逐渐老龄化的时代,花鸟鱼虫是很多老年人的刚需。一些志趣相投 的老年人凑在一起聊天,这是他们的日子。我认为北京这么大的城市,是容纳得下为老年人准备的一两个花鸟鱼虫市场的。”
五年下来,白岩松说作为政协委员,要“为而不争”。最后 是否产生期待的结果,他认为不是一份提案能起作用的,不能 因为没结果就不做,很多事情的进步需要累积推动力。
白天在会议室,夜晚上演播间,是他在这几年“两会”期间的工作节奏。
2013 年到 2017 年,履职五年,白岩松每年至少有两个提案, 每一个提案都收到了回复。 五年中,白岩松两次提案都提到了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改 进。做政协委员第二年的时候,他的提案就是建议国务院各个部委办局以及各省(区、直辖市)政府能每月定期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
不到一年,国务院下发通知,要求所有政府部门最少三个 月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制度化才是推动新闻发言人制度进步的 保障。白岩松说当时很高兴,但是又觉得三个月太长。隔了一 年后,他再度提案,建议一个月召开一次发布会,此外要把媒 介素养当作培养领导干部的重要一环。又隔了一年多,中办和 国办就政务公开联合发文。
“我要强调的并不是我的提案直接实现了这个结果,但这就是众多声音汇集产生了影响。这件事情确实是在我任政协委员期间看到的进步。所以作为政协委员,我常说的一句话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不必说我,但是功成必须有我’。这是说你必须成为众多推动力量中的一分子。”白岩松说。
其实前五年的提案路,并不平坦。从提出提案,到相关部 门回复,再到真正的推动,这中间有很多因素在相互博弈。
在公园拆墙提案第二年,2014 年,白岩松对《南方周末》 记者说,对提案的回复结果不满意!“公园这个提案涉及两个 部门,公园拆墙工作归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票免费职能归发改委。发改委给我的回复很客气,态度非常好,但没有解决问 题的方法。那些理由,都不是理由。脸好看了,事依然不办。 就跟做新闻一样,不立刻解决问题。我明年会再提这个提案。 我觉得大部分代表议员,恐怕也都有这种苦恼,不是说我今天 提出来,明天就会解决。”
当时他通过媒体再次呼吁,希望城市里的自然景观公园, 都能免费、拆除围墙。北京的玉渊潭公园等,占地面积很大, 如果没有围墙,上班就可以穿过公园步行,生活方式就会发生 改变。很多无家可归者,不会因为几元的门票,进不了公园。 把围墙都拆了,城市就真正是开放、通透的,也会更美。
白岩松对提案的“轴”也在日积月累中显现出效果。2017 年,白岩松坦言,提案产生了期待的结果。“比如说我第一年 提出公园免费和拆墙的提案,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分别回复了。 没隔几年,拆墙成为一个社会的热门话题。试想一下如果朝阳 公园拆了墙,北京这个城市的透气性会怎样?这个城市少了很 多的墙,将变得更通透。很可惜,这并没有实现。但是新建的公园越来越多都是免费的,这就是进步。”
三、2018 年再出发
2018 年对白岩松来说是个特别的年份。《新闻 1+1》成立十年,人生跨入知天命的 50 岁,当选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五年履职后,他一方面“乘胜追击”,巩固原来的阵地,例如,继续 提案“全民阅读”立法,同时,他也对一些民生教育问题直言 不讳。
2018 年“两会”,白委员最关注“非名校”的发展以及改善地域歧视的问题。他的提案建议大学建设不能光提“双一流”, 还要关注非名校。他说,现在大学建设从“985”到“211”再 到“双一流”,越来越重视名校,经费、资源越来越向这些学校 倾斜。北大公告栏上一周张贴的讲座和活动数量,可能是一些地方普通高校几年的量。“双一流”高校有非常强大的“化缘” 和“吸金”能力,会让“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他在提案中提到,经费方面要对非名校提高标准,另外探索扩大非名校办学的自主权,加大非名校对名师在工资待遇方 面的吸引力度。
这个提案背后,有白岩松切身感受的故事。2016 年,他坐 九个小时的火车去了湖南怀化的湖南医药学院,用他特有的方 式解读“医生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当时在学术报告厅涌入了上千名慕名而来的大学生,报告厅挤得满满当当,最后白岩松 就直接让学生上讲台上坐着。
一周后,白岩松去北大百年讲堂做活动,看到巨大的资源差距。“北大百年讲堂这一个星期演讲活动的内容,够湖南医药学院起码五年用的,有些讲座活动在湖南医药学院可能真是一 场盛会,甚至会被写进这所学校的校史中。”白岩松感慨于非名校学生心态中的不自信,甚至是自卑,感到迷茫没有出路、被边缘化。 很多学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是他认为这些地区基层最核心的人才资源,也绝对是中国向前走的基石。
他走访了中西部、东部很多非名校,发现很多非名校都留不住好老师。他引用《道德经》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说应该把多余出来的东西去补不足的东西,我们的教育在高等教育这方面应该有一次教育扶贫。
有关改善地域歧视的提案,他也提到了背后的故事,比如 一场球赛结束,明明是一支球队赢了或者输了,结果网上的留 言变成了对球队所在地的攻击和谩骂。如果放纵地域歧视问题 愈演愈烈,会使它将来成为社会不稳定和撕裂的巨大因素。
白岩松还认为,地域歧视现在愈演愈烈,甚至有时候进入了新闻标题,更不用说工作当中招人也会遇到这种情况。
插叙一件往事。2009 年我们去新加坡做 APEC 会议报道, 聚餐饭桌上,有一次白岩松问起我的家乡,我“有点羞涩”地 说自己是河南人。白岩松马上引用很多例子告诉我,他的很多好朋友都是河南人,如河南鲁山人王振耀。
王振耀,在民政部任职 22 年,官至司长,推动了城市居民 低保、农村基层选举等多项制度建设,后辞职组建北师大中国 公益研究院。
56 岁辞官做公益的他一直很受白岩松欣赏。白岩松在给王 振耀的书写的序中说:“振耀兄用有形的文字无形地写出了自己 做人的规则。为官时或辞官后,都如此,一脉相承,这才是更 大的规则。好规则,可以约束人们心中的恶,却永远无法让人 携带理想负重行走,而骨子里做人的规则,却可以做到这一点, 振耀兄就是如此。”
“中国什么样,河南就是什么样。”2015 年,白岩松在《白说》 一书的读者见面会上提到了妖魔化河南的问题。他说要明白这 片土地为这个民族做过什么,希望大家都来河南看看,了解这 个民族是怎么走过来的。
“我专门坐火车到河南来,去了博物馆,去了黄河边,然后 坐夜车回去,第二天在网络上谈,就为了反击这种地域妖魔化。 河南的人口现在其实接近中国 1/10 了,多庞大的一个数目啊 ! 去博物馆的时候,大家都应该能感受到这块土地曾经为这个民 族做过什么,多少成语、历史故事都与河南紧密相关,所以我 很骄傲替河南人说话。但我其实不是在替河南人说话,而是希 望每一个中国人,换个角度去看待自己,我希望中国人都来河 南看看,就像都要去陕西看看一样,看这个民族这条路是怎么走过来的。”
四、往事:代表白岩松
有一次,我在《新闻背后》一书中看到王志安写白岩松的 一篇文章,我在网上搜索到新华网2002年11月7日一篇报道《见证历史 凝聚民心——新闻界党代表记者节前畅谈十六大》,其 中提到,“十六大代表、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说,中国记者 节与党的十六大开幕之日重合,是一个偶然现象。正是因为这 种难得的偶然,提醒了我们,中国的记者应该做什么?记者是 社会的观察者,是历史的记录者,也是推动和促进历史变化的 一种巨大力量”。
王志安在《十六大代表白岩松》一文中写道:“才知道,原 来白岩松当十六大代表时,就已经开始热身,培养参政议政的 素养。小白当选为十六大代表虽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偶然之 中也有必然。比方说,在评论部的党员中,他的政治素质就非 常高,早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前一个月,他召集《时空连线》编 辑策划开会,门关上后他神神秘秘从兜里掏出一个小纸条,大 家凑身一看,上面赫然列了七个选题,其中包括学习型社会、 非公有制经济、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等,我们当时问他选题 来源何处,他微笑说不能违反党的纪律。
王志安回忆,在十六大开会的那几天,小白白天去开会, 晚上回台里演播室,穿梭于会场和方楼演播室之间。“中午的时 候,(这位)十六大代表也常常冒着寒风回到群众中来,亲切会 见一下基层群众,有时还和群众共进午餐。大家都知道南院的 伙食不太好,但十六大代表从来没有在意,为了节约时间,每 次去吃饭,他总是盛一大碗面条,然后就坐下来给大家传达 十六大的最新指示和精神。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极大地鼓舞 了每一位参加节目制作的人。”
虽然现在看王志安的文章,充满了善意的调侃,什么“白 岩松语重心长讲十六大精神的本质”,“同志的思想开了窍,明 白了党在新时期各项改革的本质”,但是真实勾勒了岩松那种初 生牛犊不怕虎的参政议政朝气。
2002 年到 2018 年,又过了 16 年,他又继续往返穿梭于会场和方楼演播室之间,白天上会场,晚上在《新闻 1+1》直播。
新闻记者、新闻界党代表与政协委员,这是他的人生履历中特别的亮色。
五、新进展
搜集白岩松这些年参加的论坛,有关医生医疗内容的论坛 他去的最多。 2013 年“两会”,白岩松作为政协委员建议设立“医生日”。
当然,这个节日不仅是白岩松在呼吁,也是很多“两会” 代表委员、社会人士的共同呼吁。2007 年 3 月,全国政协委员 冯世良提议在白求恩的生日那天设立“医生节”(每年3月4日); 2011 年 6 月,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倡议设立“医师协会医 师节”;2017 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杨兴平、罗良娟等提案 设立“国家医生节”(每年 5 月 13 日,国际护士节后一天); 全 国政协委员陆洪光提案设立“中国医生日(节)”(每年 5 月 20 日,寓意“我爱你”),等等。
2017 年 11 月 3 日,国务院通过了卫计委关于“设立中国医 师节”的申请,同意自 2018 年起,将每年的 8 月 19 日设为“中 国医师节”。
2018 年 8 月 3 日,第三届中国血管大会“医术·艺术”人 文论坛上,开场白岩松就从这个节日说起:“还有 18 天,就是 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医师节,我要在这儿提前祝在座的各位, 医师节快乐。”他认为,妖魔化医生,放大医患关系中间存在的 矛盾,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让生命航行越来越偏向充满风险 的轨迹。 他叙述自己对这个节日的“情结”。“两会”两次提案,在 哈尔滨、台州和温州的恶性伤医事件之后,他跟凌峰教授等很 多人联名给相关部门写信,要求尽早惩治涉及医疗的犯罪。白 岩松对医生有个很奇特的定义:“医生是介于普通职业和佛之间 的一种职业”。
白岩松说,8 月 19 日“医师节”绝不是欢庆日,对于社会 各界而言,可以成为尊敬医生和思考医生、医疗在我们整个人 类运行过程中扮演怎样的重要角色的一个日子。
巧的是,8 月 20 日是白岩松的生日,就在 2018 年的这一 天,《新闻 1+1》播出《首个医师节,医生们过得怎么样?》一 集,白岩松在节目中探讨,中国医师节是否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 是否有助于形成尊医重卫的社会共识等问题。
节目中,白岩松连线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他问,钟院士刚带领 1000 名医务工作者在广东宣誓, 誓词当中哪个词最让人心动?白岩松不回避这些年发生的医患 纠纷问题,他和钟院士探讨,有了医师节,今后医患关系会不 会变得更融洽?
钟南山在节目中呼吁,期待医疗公益性的回归,让医生真 正从创收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认真地教好基层的医生,使 更多基层医生真的有本事,人们不用都挤到大医院来。
在白岩松生日这天的节目结尾,他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对所有的医师说一声,你们辛苦了。相信时光无情流淌,真情无法丈量,给我相信目光,点燃大爱的光亮。”
从 2013 年提案,到 2018 年医师节亮相,似乎应了这句话: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本文摘选自《寻找白岩松:讲述新闻人自己的故事》,中信出版集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