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观察|不到一年,百强县龙头昆山为何频频组团赴深圳“取经”

澎湃新闻记者 陈珂
2019-05-27 12:17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5月22日至23日,江苏昆山市委书记杜小刚、市长周旭东带领近百人的昆山党政代表团南下深圳,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密集学习考察和招商推介。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这已是短短8个月内,全国百强县“领头羊”江苏昆山第二次“组团”前往深圳学习考察。

除了常规的考察行程外,昆山党政代表团还特地在深圳召开了一场长达5小时的头脑风暴“闭门会”。

一个是诸多光环加身、堪称中国“最牛”的县级市,一个是近年来发展迅猛、被视为最具活力的改革开放前沿特区。中国县域的“模范生”,为何频频南下深圳“取经”?昆山此举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城市雄心”?

昆山党政代表团在深圳考察。本版图片来自 昆山日报

组团南下深圳“取经”,学什么?

这次昆山市党政代表团,可谓阵容强大。不仅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悉数出席,各区镇、城市管理办事处和部委办局主要领导也一同参加。

第一天,5月22日,行程异常密集,代表团花了一天的工夫考察了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前海深港创新中心、万科云城等6个项目,覆盖了南山、宝安、福田、龙华4个区。

为了在短时间内迅速“吃透”深圳的经验,在之前的一个星期,昆山市的部分领导班子成员就“打前站”,来深圳做专题调研。

而为了给代表团成员提供更多可借鉴、可思考的素材,昆山市融媒体中心更是先期派出了一个多人组成的采访报道小组,前往深圳蹲点采访多日。

那么,这次昆山再赴深圳“取经”,学什么?

参观考察过程中,多个考察点都引起昆山干部的讨论。上述6个考察调研点,分别对应的考察学习主题是:改革开放,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城市更新,社会治理等。

澎湃新闻记者发现,在上述的考察点中,引起最热烈反响的是万科云城项目。

万科云城,深圳市南山区首个百万级产城综合体,涵盖了研发、办公、酒店、公寓、商业等业态。其最大的特点是把住宅和产业融为一体,实现多种功能的复合。

“下面是商业办公用地,上面是公园用地。”站在万科云城项目沙盘前,项目介绍人向考察团介绍。

听到此,考察团都沸腾了。“上面是绿地,下面是办公,不增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解决了空间规划不足的问题。”杜小刚还补充说:“昆山土地出让不能太单一,主官要思想解放”。他赞赏如此既现代、又绿色环保的楼宇,做到对资源极大利用,且生活居住、工作、产业等多功能都能在楼宇叠加实现。

万科云城破解土地问题的做法,让考察人员看到“深圳之所以成为深圳”的原因。昆山工信局局长罗敏对澎湃新闻表示,万科云城的创新做法,就是深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状态的反映。

昆山发改委主任秦珊珊也对澎湃新闻说,深圳在土地出让上的探索走在前列,有很多创新和突破,比如在工业用地的容积率上怎么做科创产业用地,尽管深圳是特区,有立法权、有先行先试的机会,“我们要学习其破解资源要素瓶颈中大胆的举措,学习它的思维方式”。

“毕竟我们和深圳所处历史阶段不一样,不能用它的模式照搬照套,更多要学习它的思维,遇到困难要怎么解决。”罗敏说。

此外,秦珊珊还看到,深圳社会资本活跃,这保证了一些新的产业技术能落地成功。“这和深圳早期成功人士敢闯敢拼有关,失败容忍度比内地高,因此如何营造创业文化和氛围,我们昆山还要多研究学习。”

昆山日报微信平台“第一昆山”刊文解释说,时隔8个月,昆山市党政代表团再次来到深圳考察学习,其意义不仅在于到改革前沿阵地拓宽视野、对标找差,更在于学习感悟深圳高质量发展背后的逻辑思维和先进经验,为昆山向更高水平推动科创之城建设、做好高质量发展榜样寻策问道。

昆山党政代表团在深圳考察万科云城项目,代表团反映热烈。

百强县“领头羊”,为何频提“紧迫感”

“昆山到了必须要有紧迫感的时候了!”在深圳期间,当着百余名昆山干部的面,昆山市委书记杜小刚多次说到同一个词——“紧迫感”。

“我们扪心自问,虽然每年经济有百分之几的增长,但有多少,是新的动能提供的?”

“又一年马上过去了,我们在科创方面,有系统地去谋划落地了哪些项目?”

“为什么之前发生的安全事故是在昆山?”

…………

5月23日上午,昆山在深圳召开了长达5个小时的内部研讨会

5月23日这场内部“闭门研讨会”,会议全称是“昆山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深圳)学习研讨会”。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这场会议整整持续了5个多小时,从上午9点开始,一直开到下午2点多,中间没有午餐、没有休息。

与会的昆山市委书记杜小刚连续发出上述几个疑问,可谓振聋发聩。而问题共同指向的,则是昆山目前发展面临的瓶颈期和转型期。

今年,昆山汉鼎精密金属有限公司发生爆燃事故,致7死5伤。事故发生后,昆山痛定思痛,展开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加快转型升级。

“事故不能完全归纳于天灾。其发生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它反映出我们很多产业上的问题,发展业态经过十几、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在倒逼我们要思变。”杜小刚说。

昆山,在外人的眼中,是诸多光环加身的中国城市的“模范生”。但经过40多年发展,先行者昆山也较早触碰到了中国城市的共同困境:土地资源接近极限、环境容量逼近红线、要素成本不断上升,高强度、大规模资源投入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从微观层面看,一些企业也存在着厂房老旧、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安环消防保障不足等问题,这也隐藏着安全、环保等隐患。

在此情形下,昆山从去年起提出了打造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的口号。“科创之城”成为这座新兴城市的转型目标。

其目的,是欲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推动原有产业转型升级,并通过引进高端项目与人才注入新的产业力量,从而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为昆山在新一轮国际国内竞争中赢得先机。

目前,昆山正按照2035城市总体规划,分批有序推进工业区转型升级,通过拆除重建、综合整治、功能改变等多种方式,推动传统工业区向科创产业园转型,为高端产业入驻提供载体空间。

实际上,昆山这次考察取经的对象深圳,之前也遭遇到新老动能转换期的阵痛。

2012年上半年,深圳的经济增速一度只有4.8%,远远低于当时全国的GDP增速(7.9%)。那时深圳增速明显下滑,是因为深圳正在推动“腾笼换鸟”,每年都有数千家中低端企业从深圳迁出。但经历那段阵痛后,同时通过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储备新动能,深圳又重返舞台中心,成为全国公认的“创新之城”、“科技之都”。

“旧的动能已去,新的动能未来。传统制造业有的已经完成它的生命周期,而昆山的创新生态和创新土壤还有待更多培育,所以要出来学习。”昆山科技局局长赵姝对澎湃新闻说。

昆山发改委主任秦珊珊坦承,目前昆山新动能的成长速度和规模,与之前的预期有差距,这可能与昆山原来的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有关。他希望今后昆山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落户,生活、创业,“一流的环境才能吸引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才能支撑一流的产业,而有什么样的人才决定了这个城市的层级是什么样的”。

昆山干部要以“归零心态”再出发

此次深圳之行,昆山的另一重点行程就是招商推介。

5月23日下午,昆山在深召开的招商推介会上,数十个处于产业链高端环节、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达四百多亿元。

昆山过去四十多年得到高速发展,这其中,昆山干部的奋力进取至为关键。“昆山之路”精神被全国推广,“昆山服务”招牌传扬海内外即是明证。

5月23日下午,“科创之城”2019昆山高质量发展(深圳)招商推介会举行

在而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杜小刚说,昆山的干部要拿出当年自费开发昆山开发区的精神和魄力,以“归零心态”再出发。

他说,昆山目前的产业结构、安全环保的压力,都倒逼我们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大“去旧引新”的力度,这是全市领导干部的政治担当、政治操守。

在闭门研讨会上,杜小刚说,昆山过去能取得的成就确实跟昆山干部的积极作为相关。现在,昆山要想闯出新局面,领导干部一定也要有“紧迫感”、开阔的视野、十足的责任心。

“要出去学习,跳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狭隘视野,不要老是觉得‘华夏第一县’(昆山)好。”杜小刚说,昆山的干部一定要出去看,把昆山放在更大的坐标系中去考量,不要故步自封。下一阶段,昆山还将准备组织干部去武汉、西安、延安新城等地考察学习。

杜小刚对参会干部说,要多多对接中央和国家部委,脑子中要时刻装着国家部委在考虑的事情,及时沟通汇报,也要脑子里时刻装着先进城市在做的事情,要保持着“时刻准备着”的状态,创造机会、抓住机遇。

“领导干部,点子一定要多,办法要多。”杜小刚说,干部要研判大势、把握趋势,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紧扣市委市政府打造昆山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的部署安排,全力引聚人才科创“最强大脑”和总部经济等高端资源。

他还提出一些具体建议,比如各区镇要主动出击开展专业招商,常态化对接联系大院大所,对接院士专家、央企、总部型企业,大力引进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汇聚昆山。

“昆山以制造业起家,创新生态还不够成熟,人家凭什么来你这?昆山要创造出自己的价值和吸引力。”昆山科技局局长赵姝对澎湃新闻说,“科创产业招商跟传统产业招商不一样,需要产业基金,需要懂项目,要有专业团队运营,它不是简单出租房子的概念,需要各个部门联合发力。这也是我们整个班子出来学习的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李克诚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