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要别人爱上我本来的样子……”
原创:Lens
这是法国导演侯麦的电影《午后之爱》。
最近一周,他的回顾影展正在上海举办,名叫:“人间男女”。
侯麦所有的电影都在纠缠于让人捉摸不定的情感世界。
就像这些剧照呈现的气氛一样,侯麦最多描绘的就是普通年轻人的心理状态,日子平平淡淡,内心纤细、敏感。
“每个人都希望寻找到真爱……”
《女收藏家》编剧博尼策曾经评论说:
“应该怎样生活,应该怎样去爱?就是这样的基本问题,冲击着侯麦片中人物的内心。他们怎样找到自己的出口?”
不过,在你陷入电影情节之前,很可能已经被另一件事击中,那便是电影所呈现的法式风格。
吊带悄无声息地从肩膀滑落、针织衫松松垮垮地挂着、两条腿在宽阔的裤管里自由晃动……主人公们的穿着,日常、简单、优雅而不矫饰。
“我避免展示容易过时的事物。”侯麦说。
01
他们唯一信奉的阶级,
便是品味与表达能力
《纽约客》曾写道,对侯麦的主人公们来说,野心、金钱与阶级并不重要,“他们唯一信奉的阶级,便是品味与表达能力。”
他们调情时会说:“来我家吧,我有很多书。”
或许正因如此,侯麦的主人公们也偏爱基础款——它们是人人都能穿的单品,也因此更考验穿着者的气质与姿态。
夏天时,女人们常穿吊带衫出现,虽然大面积露肤,却因为举止的洒脱与不刻意,而能够性感得刚刚好。
《沙滩上的宝莲》《秋天的故事》《飞行员的妻子》T恤也是侯麦电影里经常出现的单品。
《绿光》的女主角,因找不到合适的伙伴一起度假而伤心不已。给前男友打电话的时候,软软的浅色T恤让她看起来温柔又不安:
《绿光》《女收藏家》的女主角面对爱情比《绿光》女主角大胆得多,黑色T恤让她显得无所畏惧:
《女收藏家》天气转凉后,侯麦喜欢让电影里的人们穿上纯色针织衫,大多是些宽松的款式,在皮肤和衣服中间保留适度的空间。
《女友的男友》另外,主人公穿起针织衫来还有一点小心思。
有时,下面搭配短裤,好让整体造型得以“呼吸”;有时,主人公们只是将针织衫搭在肩上,看起来懒洋洋。
离开银幕,回到几十年后的今天,翻看“法式风格”代表博主JeanneDemas的穿搭,依然可见吊带、T恤和针织衫占据了重要位置。
02
“女人比男人更复杂”
侯麦电影里的女人往往是矛盾体。
她们可以脆弱、因小事而优柔寡断,也可以突然变得洒脱、利落。
他的缪斯、《绿光》的女主演玛丽·里维埃(MarieRivière)曾在采访中说:
“也许女人比男人更复杂、更清醒,也许她们更强大。也许那就是侯麦喜欢的特质。”
总之,你可以看到女人们不仅仅是“女人”,她们喜欢在打扮中融入中性元素,她们也很少穿高跟鞋,似乎自由自在才是最中意的事。
中性元素之一,Oversize西装外套。
80年代流行的垫肩,在她们身上不浮夸,反而硬气得刚刚好,就像她们的某句台词那样:
“我要别人爱上我本来的样子,而不是惺惺作态的样子。”
侯麦电影中另外一件常出现的单品是牛仔裤。
女主人公们常会搭上一根黑皮带。
《午后之爱》的克洛伊无拘无束,勾引已婚男主人公时会说:
“我们都很糟糕,那让我们彼此靠近。”
在《女友的男友》里,女主人公往沙发上一摊,直说:“我喜欢帅的。”
《女友的男友》再来就是衬衣了。
《午后之爱》的克洛伊有穿:
在《夏天的故事》里,餐馆招待玛戈一面喜欢着男孩贾思伯,一面又可以在对方摇摆不定时脱口而出:
“原来你对每个女孩都一视同仁……我很失望,想不到你会被庸俗女孩追走……男人都一样,浅见虚荣没胆。”
《夏天的故事》这几年,女性力量又一次迎来高潮,中性化的打扮也越来越受欢迎。
“powersuit”、白衬衣、牛仔裤都是今天街拍中的“常客”:
03
简单不代表无聊
侯麦电影里的人们衣着简单,却少不了各种各样配饰的点缀。
就连在片场工作的他本人,也会系丝巾、戴帽子:
《绿光》片场,左一为侯麦《夏天的故事》里,渔夫帽、墨镜、泳装;
《克莱尔的膝盖》里,遮阳帽和草帽造型度假感十足……
《绿光》里,女主人公的绿色贝雷帽很抢镜。
女主演玛丽·里维埃说,绿色的贝雷帽是她临时买的:
“拍摄那天风很大,我的头发被吹在脸上。
没办法,我就去了一家很小的帽子店,买了这顶绿帽子。
也许是因为绿光才选了这个颜色?
总之,侯麦没有提意见,我就戴着它出镜了。”
《绿光》里另一位角色,发带和项链都活泼可爱,刚好映衬她恋爱中的心情:
《绿光》侯麦很喜欢用同一批演员,而这位演员常常以发带造型出现:
《沙滩上的宝莲》换了演员,发带也换一种风格,与条纹上衣呼应:
《春天的故事》《圆月映花都》里,发带搭配运动服的感觉也很妙:
《圆月映花都》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想要在头上下功夫,雷帽依然可以尝试。
而且,在法国时尚博主Moreau那里:贝雷帽属于一年四季。
03
会“讲故事”的配色
侯麦电影的配色也很有特点。
侯麦与女演员在片场侯麦曾在采访中说:
“我不会将色彩作为一种戏剧性的元素,对我来说,它们应该是电影中非常自然的一部分。”
《双姝奇缘》的野餐场景,一位是乡下女孩,一位是巴黎女孩,偶遇后成为朋友,一起在郊外感叹着:“这种安静真好。”
《双姝奇缘》《女收藏家》,果绿色、明黄色搭配女主角的小麦色肌肤:
《绿光》里,女主人公离开餐桌、逃到角落独自神伤的一幕,女演员说,红色夹克购于巴黎一家二手店:
《绿光》另外一部常被作为配色范本而提起的,是《女友的男友》。
这是一个四角恋的故事,侯麦也悄悄用主人公们的衣服暗示这种复杂关系。
再来看其他一些场景和配色:
《春天的故事》《圆月映花都》《沙滩上的宝莲》《双姝奇缘》《秋天的故事》创造这一切风格的侯麦,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成为电影导演之前,侯麦曾学习历史、文学、哲学与神学。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教师。不久后,他辞去了教师工作,成为了一名自由记者,写过小说。
在认识了戈达尔、特吕弗等人之后,他开始对电影产生了兴趣,转而开始写电影评论。
30岁时,侯麦开始尝试拍电影。
《慕德家一夜》侯麦非常低调。
他没有车,也不喜欢坐出租车,他说自己试着与日常生活保持联系。
“如果躲在出租车里,就会接触不到现实。而我希望让演员们处于真实场景中。”
他很少在媒体中露脸:
“这对我拍电影也有帮助,我在现场拍摄时,人们认不出我和我的演员们。”
有评论家说,侯麦可能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导演。
虽然获奖无数,但终其一生,侯麦都坚持小成本完成拍摄,而且尽力让剧组大家庭里的每个人都能快乐地工作。
他总是用最简单的方法拍摄,也从不过分消耗自己。
他也比较随性。
玛丽·里维埃说,拍摄《绿光》时,侯麦只会写下一些关键的句子,告诉她大概要说些什么,其余细节的对话全由她来自由发挥。
“我的电影都基于生活中最寻常的事。”他还曾在《六个道德故事》里写过:
“在众多漂亮的人当中,只有除了漂亮之外还有别的东西的人才能引起我的注意。
如果我看见某人除了美还是美,我会感到厌烦。”
大概,正是因为贯穿着这种态度,侯麦的电影才会一直迷人……
编辑整理:YaoYao
independent: EricRohmer-fatheroftheNewWave
EricRohmer:Interviews
mubi.com: Close-UponEricRohmer’s“TheGreenRay”:AnInterviewwithMarieRivière
tiff.net: AnInterviewWithEricRohmer’sMuse,MarieRivière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Lens 正在招聘新媒体编辑/资深编辑、
商业策划、儿童美学职位及实习生。
详情请点击“招聘”提取。
简历和作品发往 hr@lensmagazine.com.cn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