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为何选择渐进式改革?中央党校副校长:与改革成本有关

澎湃新闻记者 王俊
2019-05-24 14:34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举世公认,迄今为止中国的改革有三大特征:一是以分领域改革为主,率先从农村突破;二是以渐进式改革为主,分步推进;三是摸着石头过河,不断试错。想问读者,我们的前期改革为何会具有上面三大特征?我的看法,这一切皆与改革成本有关。”

5月22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王东京在《学习时报》上发表的署名文章《论改革成本》中作出了上述论述。

文章称,“改革今天已进入攻坚期,未来改革该怎样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要削减制度性成本’;并强调‘要做好为改革付出必要成本的准备’。我理解,改革需从制度成本与改革成本两个角度谋划,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改革方法论。”

“顾名思义,所谓制度成本不是生产成本,而是交易成本;具体到改革层面,则是指体制运行的交易成本。”在王东京看来,“体制是否改革需看体制成本;而体制怎么改,则要看改革成本。何为改革成本?简单讲是由改革产生的交易成本。改革要变革体制,势必要对现存的利益关系作调整,在有人受益的同时,也难免会有人利益受损。受益者支持改革,受损者却可能反对改革。为了减少改革阻力,就需要去说服、协调、安抚那些利益受损者,而由此产生的交易费用,便形成了改革成本。”

随后,王东京在文章中具体阐述了中国改革的上述三大特征:

“在我看来,中国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是因为土地承包的改革成本低。读者想想,将土地承包给农户,农民可以受益而其他人未受损,他人也就没有理由反对。这种无‘负外部性’的改革,经济学称为‘帕累托改进’。既然是帕累托改进,改革成本当然会低。事实确也如此,从1979年到1982年,短短3年土地承包就推广到了全国。

“再看渐进式改革。中国选择渐进式改革,其实也是因为改革成本。说得明确些,是改革成本太高无力一次支付,只好分期支付。举国企改革的例子。要将国企改造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那么就得允许企业减员增效,可改革之初我们不仅未建立社保体系,劳动力市场也未开放,企业要是从减员下手,阻力可想而知,改革成本一定会很高。

“正是高成本约束,国企改革所以不得不分步推进。现在回头看,当初政府从放权让利起步,先让企业搞承包经营,然后进行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再到今天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这样一步步深化,不过是在分摊改革成本。由此想多一层,不单是国企改革,诸如价格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等皆采取渐进方式,归根到底也是为了分摊改革成本。

“是的,改革成本高,改革就应该渐进。可改革为何要摸着石头过河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某些领域改革成本不仅高,而且还具有不确定性。由于事前无法对改革成本作预估,逼不得已,改革只能边改边试,方向改对了继续改,方向没改对就退回来再作新的尝试。”

另外,王东京在文章中还从改革成本角度分析了去年的政府改革:“以政府机构改革为例,去年机构改革大获成功,我认为是以往改革反复试错出的结果。早在十八大前,我们已经改了7次机构,可令人遗憾的是,每次改革后皆出现了机构越简越臃肿、冗员越减越多的怪象。究其原因,是行政审批权在背后作祟。有鉴于此,十八大后中央釜底抽薪,大手削减行政审批。审批权小了,改革成本也就低了,于是才有了本次机构改革的完胜。”

    责任编辑:蒋子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