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想当年丨《死亡诗社》的浪漫,就在于难以实现
编者按:这里是一个怀旧剧场。
尽管欧美影视作品中没少塑造引领人成长的教师角色,《X战警》中的“X教授”,《哈利·波特》系列中霍格沃兹魔法学校的校长老师们,等等,都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欧美影视中最具影响力的教师恐怕当属电影《死亡诗社》中的“船长,我的船长”基廷老师。
1989年,澳大利亚导演彼得·威尔执导的电影《死亡诗社》在竞争激烈的奥斯卡奖上夺得了“最佳原创剧本”奖,除了细腻的好故事,饰演基廷老师的罗宾·威廉姆斯以及饰演敏感又颇具文学天赋学生尼尔的伊桑·霍克都贡献了情绪饱满又细腻富有层次的表演。但在故事和表演之外,使电影《死亡诗社》得以长久的关键还在于它所传达的教育理念。
电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地点在一所名为威尔顿学院的大学预备学校。这所学校超过四分之三的学生能够申请进入美国常青藤联盟的大学。一百年来,学校形成了“传统、荣誉、纪律、卓越”的四大理念,这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保守文化教育的精神内核,进入这所学校的学生大多对学校的理念缺乏清晰的认识,尽管学生对此有微词,在背后称学校为“地狱”,但日常行为仍旧以服从为主,缺乏青少年应有的叛逆和自我探寻的勇气。罗宾·威廉姆斯饰演基廷老师电影中表现了学校家长眼中满怀期望,兴冲冲地将孩子送进学校时的场景。这个场景如今在欧美青春校园题材中已不多见,但对亚洲观众而言并不陌生。今年韩国有线电视台JTBC的跨年爆款韩剧《天空之城》反映的也是这样的学校和这样的家长,《死亡诗社》中尼尔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一名医生,《天空之城》中的家长也希望家里的孩子将来成为一名医生。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不关心他们是否能够通过学习生活获得快乐和人格的成长与完善,他们关心的只是成绩,以及是否能进入名校。只不过《天空之城》表现得更加极端,家长求分求成绩的手段更加激进。
电影最后,基廷老师被迫告别他心心念念的学生们和讲台,离开学校,以尼尔为代表的学生觉醒,纷纷呼喊“哦,船长,我的船长”并站在书桌上,一面向基廷老师致意,一面向学校示威。而在《天空之城》最后一集中,觉醒后的学生一个学一个地将试卷抛向天空并离开学校,也是一面向开启反抗之门的同学致意,一面向施加压迫、泯灭学生个性的学校示威。二者一脉相承又异曲同工。
与刻板的教学模式和保守的教学观念相对应的是外来教师基廷的浪漫主义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活动。基廷出场之后传递给学生的第一个理念就是“及时行乐”——电影也使得“及时行乐”成为世界知名度最高的拉丁语词汇之一。“及时行乐”也不是劝学生放纵,而是趁早进行自我挖掘,通过纵情于诗歌、音乐,推动学生运用自我意识涵养自己的生命,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态度,并形成对自己所学知识的独立运用能力。基廷教学法的主题是促成学生自我成长,通过引导来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
这种教育观念在电影创作的时期已经在美国普及开来,表现的是当时的美国主流价值观念,而电影设定的背景是五十年代,美国仍然处于冷战时期,保守主义观念大行其道,基廷老师的教育理念无疑与所处时代背景的社会价值观念相背离,基廷的浪漫主义教育趋近于教育的“学以为己”的本质,但对于学校而言或许是一个麻烦。在进入大学以前,许多以成绩为唯一衡量指标的学校,并不鼓励个人发展。学校教育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对人的规训上,听话并超额完成作业者,往往是好学生的标准配置,而那些创造力惊人又敢于挑战规则的学生,无论成绩好坏,都会被老师视为眼中钉,因为他们不可被轻易驯服。这一阶段的学校教育,往往更可能塑造出未来格子间生活中更适合的人才,他们服从上级意志、认同规则同时也是规则的执行者。中学教育阶段缺乏自我探索,最可能的后果就是进入大学第一年感到的迷茫,以及读了几年大学掌握一点知识之后对自我产生的盲目自信和虚高定位。
然而在中学教育阶段能够遇上基廷老师这样的引路人,不仅需要社会转变教育观念,也需要社会投入巨大的教育成本,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很难实现,与此同时,经济发展放缓通常也是保守主义思想抬头的时期,更无法实现教育观念从收紧向开放的转变。
《死亡诗社》的浪漫就在于它难以实现,它设置了一个大多数学生都憧憬的教育环境,对于憧憬者而言,如果无法体验,就从“及时行乐”,发掘自我做起吧。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