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寻找冲突的遗痕:贝尔法斯特的两重天
贝尔法斯特的两重天
摄影/撰文 周仰
刊于2011年2月《私家地理》杂志
以下照片为佳能40D拍摄,这也是我最后一次带数码相机旅行。
离开贝尔法斯特(Belfast,下简称贝法)的前一晚,我的青年旅舍的房间里新入住了两个中国女孩,对北爱尔兰历史不甚了解的她们对我抱怨这个城市没什么“好玩”的。在英国的城市当中,论建筑论娱乐或者论购物,北爱尔兰首府贝法显然不是一个吸引人的旅游目的地;但是要论“问题”,那恐怕这里算是数一数二的了。在英语中,“The Troubles”(那麻烦)特指北爱尔兰乱局,作为这个地区的首府,贝尔法斯特自然首当其冲,一度是西方世界最动荡的城市。当然,现在走在贝尔法斯特街头还是安全的,不必像十多年前那样担心身边的某幢民居或者某辆汽车会突然起火,但这就天下太平了吗?恐怕在这个问题上,贝法就像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时而安宁,时而紧张。
刚刚到达贝法的时候,我边吃着美味的三文鱼夹面包圈边翻着从机场随手拿来的旅游信息手册,发现这天晚上正好是第二届“贝尔法斯特文化之夜”。由贝法旅游信息中心向北不出几步,转入购物步行街城堡巷(Castle Lane),再七拐八弯几下,狭窄的巷中,踩在高跷上的牛仔拦住了去路,笑嘻嘻地扣动扳机,肥皂泡就在身边飘散开来:“文化之夜”从黄昏就拉开了序幕。
从沉重的历史中走出来,夜色已经浓了,这些狭窄街巷里的气氛也越发热烈起来,卖热狗、烧烤或者是浓汤的摊位也纷纷摆出来,升腾的热气在路灯下蔓延开,显得尤为温暖。随意的一处路灯下,就有乐队开始演唱,走过他们跟前的人,踏着节拍跳起了舞。拿着气球的巨人在窄小的街上走过,身后跟着一群蹦跳着的孩子,当然还有家长。大家仿佛听到了秘密的号召一样,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作家广场。人越聚越多的时候,早已等候的盛装的表演者打响第一声鼓,狂欢的情绪瞬间让人忘记了这个城市恐怖的过往。
两派的社区从外在的街道用色到内在的信仰都截然不同,但以我这个外来者的眼光来看,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居民区里透露出的荒芜感和压迫感。在福尔斯路一侧的居民区,我看到一地焦黑的痕迹,三条腿的狗守在人去楼空的民居门前。我相信这是骚乱的遗留品。这么说并非出于我作为一个摄影师“幸灾乐祸”的敏感神经,事实上,就在不久前的七月份,每年新教“橙带党”的“游行季”,这里还发生过骚乱,酒瓶、石头和自制燃烧弹都纷纷出场过。而传过山科尔路的一片居民区,则是一大片长满荒草的空地,被烧焦的塑料袋挂在枯枝上,再往前几步,就是隔开两个社区的隔离墙。事先在网络上查到的资料似乎是说,遍布贝法的隔离墙大多拆除,但实际上,厚重的铜门仍然存在,不仅是实体的,也是心理的。根据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一项调查,北爱三分之二的年轻人承认,他们与不同信仰的另一方“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交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