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可以和景德镇瓷分庭抗礼的醴陵瓷

2019-05-22 16: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我们常说、常见的五彩瓷,基本都是产自江西的景德镇,所以名字前边都不需要加地名,默认就是景德镇五彩。而“醴陵五彩”则不然,它不产于景德镇,而是产自湖南的醴陵,是五彩家族中的一朵奇葩,非常特殊,所以在名字里习惯将地名带上,称之“醴陵五彩”。

醴陵隶属于湖南株洲,东汉时期伊始置县,人文历史非常的悠久。清朝初年,有一个叫廖仲威的广东人,发现醴陵沩山这地方盛产瓷土, 便于雍正七年向沩山寺僧赁山采泥,开窑烧瓷。沩山瓷土质地非常好,不亚于景德镇的高岭土,而且开采很方便, 所以几年之内就有数十孔瓷窑相继升火, 产品转运各地, 供不应求。

清康熙 洒蓝五彩开光渔家乐纹盘 

观复博物馆藏

但是好景不长,咸丰三年左右,太平军道经湖南, 军行所至, 瓷品滞销, 致使窑业萧条。太平天国失败后瓷业虽然一度复旺, 但由于政局不稳, 又使生产衰退。

清代 醴陵五彩花卉纹瓶 

湖南省博物馆藏

常言道:“机遇与挑战并存”。当时醴陵窑火的日渐衰落,深深的触动了一个叫熊希龄的人。熊希龄字秉三,晚清时就做官, 辛亥革命后还出任过中华民国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他本身就是湖南人,所以对自己家乡的事就比较关心。

光绪三十一年,作为清朝官员的熊希龄曾赴日考察, 见到日本瓷器的精致优良,便想起自己家乡的瓷器衰落。瓷器本是中国人的发明创造,日本制瓷技术源自中国,可现在我们却不及人家,心里非常不是滋味,遂萌发振兴中国瓷业的决心。

熊希龄回国之后,就和大学士文俊铎等人,一块去了醴陵的沩山实地查看, 并采集了一些瓷土样本送到日本试验, 结果证明这里的瓷土非常精良,从原材的角度来说,绝对可制上等的瓷器。

 

熊希龄(1870—1937)

熊希龄考察完以后非常高兴,专门拟了一封万言书呈请清政府在酸陵创办瓷业公司和瓷业学堂,改良、振兴醴陵瓷业。

次年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批准熊希龄的呈文,拨库银一万八千两创办湖南瓷业学堂。后经招集商股,又创建了湖南瓷业公司。瓷业学堂和瓷业公司的创立,标志醴陵瓷由过去的日用粗瓷,向精品观赏瓷的转变。

醴陵窑里最重要的瓷器品种就是“釉下五彩”,即所谓的“醴陵五彩”。过去传统的五彩,所有彩绘都在透明釉之上,需要二次入窑低温烧制,当然除了早期用青花替代的蓝彩。醴陵五彩的彩绘则全都在透明釉以下。这个釉上、釉下的改变,看似寻常,却是陶瓷史上一个史无前例的创举,意义重大。在此之前,高温釉下彩绘瓷器多为一种颜色,比如青花、釉里红等。最多也不过两三种而已,比如青花釉里红等。一器之上,高温釉下同时烧造三种以上颜色,醴陵釉下五彩是第一个。

清宣统 醴陵五彩花鸟纹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那么既然如此困难,古人为什么非得追求釉下的彩绘瓷呢?原因很简单,首先釉下彩绘可以使得彩绘保持的更加持久,表面有层釉保护着,下边的彩绘就不会轻易被磨损脱落或者腐蚀。而且釉下彩绘颜色也更加艳丽,不似传统釉上五彩颜色那般暗淡,更具观赏价值。

醴陵釉下五彩的烧制比较特殊,它采用的是一种“三烧”的方法。工匠首先在800℃左右低温烧成素坯上彩绘,绘画完成后入窑第二次焙烧,使彩料与胎体紧密结合,然后再施一层透明釉后第三次入窑高温烧成。这种方法有效的降低了废品率,提高生产率,是近代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成就。

自1909至1915年,醴陵五彩瓷多次参加国内外赛会,在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意大利都朗博览会和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均获得过金牌。

如此辉煌的醴陵釉下五彩烧制时间并不长,恰如昙花一现。1918年湖南瓷业公司因为军阀混战而毁于兵火,厂房和机器都被毁坏,之后虽稍恢复, 但已属惨淡经营。1930年前后, 湖南瓷业公司及湖南模范窑工场及一些商办窑厂都相继倒闭,以致釉下五彩基本停止了生产,距其出现仅二十多年。

清宣统 醴陵五彩镂空葡萄纹瓶 

湖南省博物馆藏

在我国近代制瓷史上, 醴陵瓷异军突起, 洁白如玉的瓷质和柔和俏丽的彩绘,和景德镇瓷分庭抗礼。特别是釉下五彩在釉彩工艺和绘画造诣上都达到非常高的境界。可惜如此重要的醴陵五彩若长空彗星、深谷幽兰一般,快速划过后,至今仍未被大众所普遍认知。

作者:观复昊师

观复文物摄影:观复胡胡

观复博物馆(北京馆)参观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山子张万坟金南路18号

上海观复博物馆参观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银城中路501号上海中心大厦37层

更多观复博物馆的故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观复博物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