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两度获得普利策奖的战地记者,为何“浪费”两年去做这件事?
安东尼·沙迪德就是这样一个战地记者,他是黎巴嫩裔美国人,曾任职美联社、《纽约时报》、《波士顿环球报》和《华盛顿邮报》,长期驻派中东,两度获得普利策国际报道奖。2002年在约旦河西岸报道时被射伤肩膀和脊柱,2011年因报道利比亚独裁统治遭政府军扣留......
然而在沙迪德的遗世之作《家:家园、家族与消逝中东的回忆》中,他并没有写他是如何当记者的。在这本入围2012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类终选名单的作品中,他记录了一件非常普通却又意义不凡的事情:把祖先留下的早已残破不堪的老宅子修葺一新。当时,沙迪德遭遇生活上的一系列不顺心,妻子和他离婚、他的身体也是多伤多病。在大多数人都不看好这件事的情况下,他毅然决然去修复一座石头大宅。
对于这个小镇,作者抱有复杂的心情。一方面,作者虽然是黎巴嫩裔,但从小在美国长大;另一方面,当年作者的祖先就是从这里出发,走向世界各地。这个地方对作者来说,既是远方,也是故乡。他对于这片土地似乎有着天然的眷恋,却又对这个地方的没落和死寂感到无能为力。他说,“羞耻与乡愁也是经常会出现的情绪。在这个战争永不平息的国度,与过往的荣耀相对照,马佳永今日的情况让人感到一股悲哀,它无所不在,也让人们更容易今与昔混为一谈。”“马佳永面貌多端,有今日的马佳永,也有记忆中的马佳永、想象中的马佳永,或者期望如此想象的马佳永,其中充斥着朋友、亲人与房屋,后者具体呈现了被遗忘的过往、赫尔蒙山的面貌,也映照出我们自身,或是我们对自身的期许。我们黎巴嫩就是我祖母的黎巴嫩,一个饱尝战祸的地方;然而我的马佳永不同,它是一个理念,来自伊斯伯大宅。”
这座伊斯伯大宅,建成于一百一十二年前(可能还要更早),它的第一任主人是作者的外曾祖父。大宅原本是一家人的庇护所,但是由于中东局势混乱,朝不保夕,为了一家人的安全,作者的外曾祖父和外曾祖母忍痛将孩子们送往国外,远离战火纷飞的家园,以确保孩子们能平安长大。
在修缮大宅的过程中,作者雇了许多马佳永当地的工匠。然而作者很快就发现,这些人的作风和美国人完全不一样:有些人非常靠谱,有些人过分懒散,还有些人的工作进度时快时慢,无法控制。更让人头疼的是,这些人还经常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为了安抚这些“师傅”们,作者着实费了一番心血,正是因为这些日常的“鸡飞狗跳”,他们渐渐成了一家人。
这次“大宅修缮行动”让沙迪徳重建了破碎的自我。在放下了工作和生活的纷纷扰扰之后,他在修复祖宅的同时,也找到了让身体和灵魂栖息的家。“我把一幢荒废的、遭到战争重创的房子,变成一个气氛祥和的地方。它不只是通往过去的管道,也不是过去的复制品,而是一个新的存在,结合了过去与未来、现状与可能。伊斯伯的家园,从雄心勃勃中诞生,在一对父母亲的牺牲中发光,他们为了孩子的平安,甘愿忍受失落的痛苦。我的家人如果来到这里,就可以像我一样,从过往汲取自身需要的东西,从故事里感受到我寻求慰藉与发现的承诺。”
当一个人撇去社会加诸的身份、职业、阶层,真正可以倚赖的,无非是属于自己的家庭和魂牵梦萦那片家园。沙迪德“浪费”的那两年时间,实际上是一场无可取代的自我疗愈。
《家:家园、家族与消逝中东的回忆》
[美] 安东尼·沙迪德 著
阎纪宇 译
中信出版集团·大方 2019.05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