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现场|深圳文博会:数字复原古城风貌,手工传承一纸年画

澎湃新闻记者 陈若茜 发自深圳
2019-05-18 09:00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从低调而科技感十足的开馆仪式,到各个馆展示出来的“黑科技”,文化科技是今年的一大亮点;非遗、传统工艺焕发的生机也处处显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深圳文博会上展示的数字复原的明清北京古城风貌

数字文创复原明清北京古城风貌

从低调而科技感十足的开馆仪式,到各个馆展示出来的“黑科技”,文化+科技是今年深圳文博会的一大亮点。VR/AR技术、4K……这些用科技“武装”的项目在丰富人们逛展体验的同时,也正悄然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北京馆的领钧公司是一家数字文创企业,在这次深圳文博会上,他们向观众展示了数字复原北京古城风貌的项目。据介绍,他们借助VR/AR、⼈工智能、三维重建等技术⼿段,在研究⼤量古建及人物服饰史料的基础上,开发了多款北京古城文化沉浸体验交互游戏产品。

比如乾隆南巡图产品,人们可以戴上VR眼镜,穿越到古画中体会帝王出巡的仪仗仪式;或用VR眼镜沉浸式体验勤政故宫养心殿,拿起虚拟的毛笔和印章体验批奏折;还可以通过午门至前门大街的12个浏览点,详细了解每个点位在历史中的作用、礼制、典故等情况。

据介绍,这种基于三维建模技术的数字文创产品,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未来可以应用在传统建筑技术培训、文旅、影视等多个领域。目前他们仅将技术应用在对明清北京城古城墙及中轴线的局部复原,未来还将逐渐复原包括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著名历文化名城。

基于人脸识别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的“遇见世界上另一个你”交互项

同在北京馆的另一端,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遇见世界上另一个你”的交互项目,引发观众围观。这是一个基于人脸识别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的交互体验项目。体验者站在一个显示屏前面,被拍摄下人像,几秒钟不到,另一个显示屏会在后台的数据库中搜索出跟体验者长相相似的用户,这些用户都是真实存在的,还能通过显示屏幕上的ID找到。因为直观而有趣,排队等候体验的观众一直络绎不绝。

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高科技文化装备产业基地带来了两项充满想象力的文化“黑科技”。观众在面向屏幕时可将镜头中的自己转变为世界名画风,从毕加索、梵高一直到修拉的点彩画风应有尽有。此外还有上海馆大朋VR的虚拟现实产品,懒人听书带来的主播体验间,深圳优地科技的服务机器人等,这些融文化与科技为一体的创新产品正在不知不觉间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金缮银锔技艺重赋“残器”新生

有些观众喜欢体验“黑科技”的酷炫,也有观众千里迢迢而来只为寻一纸年画。

今年深圳文博会8号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总占地7500平方米,展出近百项非遗项目,包括年画、竹雕、皮影、缂丝、银饰、紫砂、端砚等,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占近半数,还有省级和市级非遗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示的陕西华县皮影戏
展区现场的陕西凤翔木版年画

澎湃新闻记者逛展发现,一位年画收藏爱好者千里迢迢从山东赶到深圳参加文博会,只为了亲自向国家级非遗项目凤翔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邰立平购买凤翔年画。他一买就是一沓,邰立平也乐得在他购买的每一张年画上签下自己的姓名。

凤翔木版年画的手工雕版

邰立平是为数不多的荣膺两项国家级称号的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曾出版由冯骥才主编的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凤翔年画》,是凤翔木版年画的“活招牌”。

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的凤翔县是中国知名的木版年画产区,至今已传承延续了20代。至1950年,凤翔木版年画尚有690多种,分门画、十美画、风俗画、戏剧故事画、神码画五大类。

邰立平 凤翔木版年画作品

据邰立平介绍,“凤翔木版年画全以手工雕版,土法印制,局部手绘染填,套上金银二色,色彩对比强烈,造型饱满夸张,保留了古版年画古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邰立平 凤翔木版年画
邰立平 凤翔木版年画

凤翔年画数百年间流行于陕、甘、宁、青、川广大地区。不过从过去百姓家家户户张贴年画,到如今以观赏和收藏为主,凤翔年画的功能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这些由邰立平亲手雕版印制,少则几百元、贵则上千元的的年画作品深受观众喜爱,展区前人流络绎不绝。

采用金缮工艺修复的茶器
采用金缮工艺修复的器物
9号馆工艺美术馆的虚物工坊是一家来自浙江的初创企业。据虚物工坊联合创始人邱见介绍,他们是一家有着20余名陶瓷修复师团队的文化公司,主营修复后的古茶器。他们采用传统的金缮或锔银技艺结合现代审美,对一些残瓷进行修复,让其兼具使用功能和审美价值,赋予古器新用。
修复后的器物展示
银匠现场展示银壶制作工艺

澎湃新闻记者还了解到,现在很多制作银壶的匠人,他们或者他们的祖辈当年都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个体银匠,随着饮茶风尚的掀起,他们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转型去制作银壶,创作出颇受市场欢迎的银壶茶器。

文博会上展示出的过去银匠走街窜巷挑的担子

从非遗焕发新生,到传统技艺赋予古器新用,再到用传承的技艺创作出新事物,文博会上也是处处可见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责任编辑:顾维华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