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际博物馆日①|去博物馆只是看文物,这是个误会

澎湃新闻记者 张泽红 张轶君
2019-05-18 11:45
来源:澎湃新闻
美数课 >
字号

博物馆内,一定会存有“馆藏文物*”吗?据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全国近三分之二的博物馆,没有任何拥有“馆藏文物”的记录。

没有馆藏文物,那么这些博物馆平日展些什么呢?虽然我们无法得到这些“无文物”博物馆日常展品的信息,但从它们的名称来看,这些博物馆展出的主题似乎应有尽有,无所不包。

就展出的实体物品而言,工艺品/工业产品、天然器物、食物/药品是这些博物馆的主要主题。

在这些实体物品门类中,全国有61个含“陶瓷”的博物馆、33个含“酒”的博物馆、23个含“奇石”的博物馆。分别为其主题类别中数量最多的博物馆。而在食物类别中,除了酒;还有稻米、西瓜、火锅、瓜子、烧饼……,各类各样的食物都有可能会在博物馆中展示。

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无文物”博物馆?据国家文物局《全国博物馆名录》和全国馆藏文物收藏单位信息计算得到,2019年,全国一共有5700多所博物馆及文物保管单位,然而只有1840个博物馆和380个文物保管所、大学之类的机构,有“馆藏文物”储藏的记录,共235万件。
山东的民俗和山东的酒,最常被搬进博物馆
除了展出实物,一些非物质的概念如“文化”、“民俗”也是这些“无文物”博物馆的常见主题。“酒文化”、“茶文化”是所有“文化”中,最常被搬进博物馆里展示的。对比其他省份的“民俗”,山东省的“民俗”仿佛最多元灿烂,有51家“民俗”博物馆坐落于山东。

从这些山东“民俗”博物馆的介绍上来看,不少博物馆分布在山东的各地级、县级市,且都是近十年来新建成的。展出的民俗内容,大多是该博物馆当地的特色。然而纵观所有的民俗博物馆,似乎每一地展出的内容,都显得有些千篇一律。

举例来说,位于青州市的青州市民俗博物馆,在博物馆介绍中写到:有200多件乡村“文物”;既有几百年前的马槽,官宦人家专有的古色古香的雕花大轿、太师椅,又有近代支援抗日前线作战的独轮小车、普通百姓家使用的犁、镢、耧、锄、镰、石磙、瓮等农业生活生产工具。而不少其他的民俗博物馆介绍中,也会提到展出物有这些类别。

除了展示民俗,山东拥有以“酒”为主题的博物馆数量,也是力压全国其他省。这似乎印证了“山东人能喝”的大众印象。而展示茶的博物馆,则分布区域显得较为分散。

毛泽东和诸葛亮,是这些博物馆最常纪念的人物

历史人物(团体)、历史遗迹、历史事件,也是这些“无文物”博物馆的重要主题之一。

如果仅论纪念个人的博物馆,那么纪念毛泽东的博物馆(旧居)在所有近现代人物中数量最多;诸葛亮的纪念馆(武侯祠)在所有古代人物中数量最多。而如果论纪念某个特定身份、团体的纪念馆数量的话,这类博物馆以“烈士”和“将军”为主题的数量最多。

纪念古代史迹的博物馆中,“汉墓”、“古城”等主题最常见。而纪念近现代史迹的博物馆中,革命史迹、战场遗址、红军指挥部旧址等十分常见。

很多博物馆位于二三线城市,级别低但免费

据国家文物局的《全国博物馆名录》,我们发现大部分“无文物”博物馆,分布在二、三线城市,县级市的这类博物馆也不少。这些博物馆绝大部分没有“评级”*,对外免费。可以说,这些数量占全国近三分之二的博物馆,才是中国大部分群众身边可以触及的基层博物馆。

然而,许多论文指出,相当一部分的基层博物馆面临着无人问津,经营惨淡的问题,博物馆之间发展情况极为不平衡。

据李博论文《西安地区基层博物馆发展策略研究》通过研究西安周边的博物馆发现,基层博物馆除了展示品资源上的不足外;运营经费的入不敷出、展馆区域面积等硬件上的缺乏、人员的冗杂、以及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等,都是目前基层博物馆的发展问题。

知乎网友“刘斯坦”曾经在知乎上评价到:由于中小城市博物馆发展的不好,中国绝大部分人,应该都没去过当地的博物馆或者居住地压根没有博物馆,导致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博物馆是去大城市旅游才会参观”的想法。或许这个评价,是目前对博物馆参观情况的一个较好概括。

国家文物局《全国博物馆名录》:http://gl.sach.gov.cn/sachhome/service/nation-museum-direct.html

注:

*据国家文物局《馆藏文物登录规范》,馆藏文物是由文物收藏单位正式入藏并登记入账的文物。

*据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定级评估标准》,对外开放的博物馆,经该国家局组织设立的全国博物馆评估委员会在综合管理与基础设施、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议,并以打分方式产生的博物馆等级划分。

    责任编辑:吕妍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