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被热炒的“人造肉”到底能不能吃?健不健康?
中国新闻网微信公号综合消息,近日,“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首日便暴涨163%,引爆国内“人造肉”概念股,5月15日,多个“人造肉”龙头股涨停。
在“人造肉第一股”背后,拥有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影星莱昂纳多、Twitter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等多个“明星”投资者。除了他们,李嘉诚和谷歌创始人Sergey Brin在过去十年里也投资了不少“人造肉”企业。
人类有数十万年的吃肉史,为何“人造肉”突然被商界大佬纷纷青睐?个中有何玄机?
什么是“人造肉”?说起“人造肉”,估计很多人会说:不就是素鸡吗?其实,从发展历程及品类来看,“人造肉”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植物蛋白素肉。有主要以豆粉、豆粕、大豆蛋白、小麦蛋白等为原料,通过挤压膨化方法制取的传统植物蛋白素肉,如中国人餐桌上常有的素鸡、寺庙及周边素食餐馆的“仿荤肉”等,口感和肉类相差较大;还有以植物蛋白为原料制成的新型植物蛋白素肉。口感、气味跟动物源的肉类制品相差无几,代表产品有Beyond Meat食品公司和Impossible Foods食品公司的素肉汉堡。
另一类则是细胞培植肉。“从动物身上抽取干细胞,把它扩增培养成肌肉细胞,并且分化成肌肉纤维而成为的肉。”美国普渡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系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介绍。
为什么要生产“人造肉”?市场数据显示,近年来,全球肉类供给整体呈现上涨趋势。传统肉类供应充足下,为什么还要生产“人造肉”?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介绍,欧美国家动物蛋白摄入过多,尤其是高脂肪、高胆固醇红肉还被定义为“一类致癌物”,因此有些人希望用植物蛋白替代。同时,一些消费者从环保、动物福利等角度出发,认为应当减少饲养、屠宰肉用动物。
“这些社会因素催生了大量素食主义者,刺激了植物蛋白需求,‘人造肉’随之应运而生。”钟凯说。
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党委书记韩建春也认为,“人造肉”是伴随着食品加工技术进步发展起来的。“消费者逐步认识到食素对健康和环保的益处,素食主义近年来极为流行,一大批国外企业推出了素肉汉堡、素肠、素肉饼等产品,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形成潮流。”
营养价值和口感比得上肉吗?生产出的“人造肉”在营养和口感上能否比得上自然长成的传统肉类?
韩建春表示,自然界肉类的营养主要体现在人体健康所必需的蛋白质、脂肪及丰富的氨基酸上。像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有22大类,其中,苏氨酸、色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等营养成分人体自身无法合成,需要从动物肉类食物中获取。动物性蛋白所含的营养成分是植物性蛋白所不具备的。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认为,理论上讲,普通肉类所含有的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人造肉”是可以通过调配达到的,所以“人造肉”能实现普通肉类大部分营养效果。不过实际上,还是要看商家的配方和工艺。
在口感上,天风证券分析师吴立指出,“人造肉”距离真肉仍有差距。“即便以好调味、好上色、可塑性极强的大豆蛋白为原料,混合肉也难免存在着口感不够好、卖相不够佳等问题。而且现在的“人造肉”形态主要是碎肉形态,尽管有些可以模拟出动物肌肉和脂肪的口感味道,但并不能模仿骨头、筋膜等的口感。”
“人造肉”能放心吃吗?“人造肉”是否安全?对人体健康会不会有影响?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范志红告诉中新网记者,“‘人造肉’加工技术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只要各个环节符合食品安全的规范,在安全上是没有问题的。”
“但我们只能证明“人造肉”能吃,没有长期使用的证据证明它就比传统肉类好。虽然营养上没有太大问题,但会不会得什么病还需要长期的研究和调查。”她补充道。
钟凯也表示,以利用动物干细胞制造的“人造肉”为例,人工培养的肌肉细胞,其培养液的成分、培养条件完全可控,所以从理论上讲,比饲养动物更安全。但即使无菌培养,也要防止微生物、病毒污染。动物有免疫系统,但人工培养的没有,因此人工培养的肌肉细胞在培养液里应该也有抗生素或抑菌成分,否则一旦污染,会迅速增殖,导致产品全部坏掉。
会不会替代传统肉类?随着“人造肉”的发展与普及,是否会替代传统肉类?
禹王蛋白公司总经理李顺秀分析称,从目前世界范围内肉类供求格局看,传统肉类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在短期内还难以改变,且目前植物性素肉技术还不能模拟多种肉类。素肉推广仍然任重道远,对传统肉类的替代性作用非常有限。
国金证券分析师袁维也认为,“人造肉”距离规模量产还有较长一段时间。
“从我国猪肉消费习惯来看,冷鲜肉还未普及,人造肉更需要时间;同时,细胞培植肉,成本昂贵,规模量产也无法实现。此外,还包括技术、法律道德、食品安全等诸多问题。”袁维分析。
人造肉行业发展前景如何?对于“人造肉”未来发展,吴立持乐观态度。“城市化、人口增长和中产阶级崛起导致肉类消费量增加,如何可持续地养活后代,人造肉是一种解决方案;畜牧业产生的肉类会消耗土地等资源,如果从植物中获取蛋白,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者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正寻求更健康的蛋白质来源;越来越多替代食品创业公司也在应运而生。”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也告诉中新网记者,“虽然目前来说,“人造肉”只处于导入的阶段,但依托消费升级以及大健康人群的刚需,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非常强的。”
据美国市场调查咨询公司 Marketsand Markets的硏究报告,2018年全球肉类替代品市场约为310亿人民币,预计将每年以68%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3年将达到440亿元。与此相比,全球肉类消费约9.5万亿元,如果人造肉的渗透率达到1%,那么市场规模将达到950亿元。
本文图片均来自中国新闻网微信公号虽然看起来前景广阔,不过在中国这个大市场,“人造肉”有可能碰壁。
“从肉类消费情况来看,中国的人均肉类消费量仅为美国一半左右,而且在中国,早就有更适应中式烹饪的‘素肉’存在。”钟凯表示,尽管之前在一些消费者盲测中,“人造肉”的表现让很多食客感到意外,吃起来不亚于真肉,但以目前的技术,肌肉纤维、肌间脂肪、结缔组织等带来的咀嚼感几乎无法模拟,因此“人造肉”还仅限于肉饼、肉馅、肉丸等。
“爱吃肉的人不会吃它,想吃素的人可以直接去素菜馆,而且为了平衡口感,‘人造肉’的脂肪含量并不一定比真肉少,这样的‘人造肉’有多少人会吃?”钟凯指出。
你会吃“人造肉”吗?
(综合中国新闻网 、经济日报、生命时报等,原题为《被热炒的“人造肉” 到底能不能吃?健不健康?》)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