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江阴启示③︱实体经济是深埋地下的根,根深自会枝繁叶茂

澎湃新闻记者 胡宏伟 李克诚
2019-05-16 13:17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编者按】

改革开放41年,江阴的经济社会成就用“令人惊艳”来形容是恰如其分的:江阴在全国县域经济和综合发展中实现了“十六连冠”,是“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和“中国资本第一县”,年度 GDP总额超越了全国近80%的地级市。

“令人惊艳”的背后,更值得探寻的是“为什么”——

为什么江阴在“强势政府”行政力量的主导下,市场经济依然活力勃发,企业生态万物生长?

为什么江阴数十年改革基业常青,在每一个艰难时刻总是能够从不懈改革中汲取砥砺前行的新动能?

为什么在泡沫与投机潮起潮落的当下,江阴的企业家们却笑看风云,笃守本业与本土,实体经济花开满天?

为什么江阴没有迷失于GDP情结,也没有醉心于速度和财富增长,而始终牢记人民幸福才是发展的根本?

江阴之问,同样是中国改革之问。

为此,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历时两个月,两次踏访调研,力求用事实与故事及其内在逻辑,解答江阴“为什么”。本组系列报道共四篇,以下是“产业篇”。

说到江阴,许多人都惊叹于它的“大”与“强”。

不足1000平方公里的县域,没有丰富的矿藏等资源禀赋,没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也缺乏央企、国企的强力支柱,然而,却在中国县域经济版图上勾画出了自己引以为傲的印记:

——2018年GDP达3806亿元,高于宁夏、青海、西藏;拥有48家上市公司,在全国县级市位居第一,总量超过内蒙古、贵州、宁夏、青海、西藏等5个省(区)。

——各类“500强企业”云集:有10家“中国企业500强”,12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7家“中国制造业500强”,5家“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

——“江阴制造”大家族有近15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票销售收入超百亿的20家。经济强省江苏营收超千亿的企业屈指可数,江阴独占2家(海澜集团、中信泰富特钢)。同时,还有一大批抢占行业话语权,成为所在领域的国家乃至国际标准起草人的“隐形冠军”。

“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实体经济就是它深埋地下的根。根深自会枝繁叶茂。”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陈金虎自豪地说,江阴实体经济高原隆起、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骨干企业高峰林立,构筑了富民强市的坚实根基。

咬定本业,精耕细作

江阴民营经济发达。自上世纪70年代始,一大批“社队企业”、乡镇企业萌发,“村村点火、处处冒烟”。

市场经济大浪淘沙,不少企业均陷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境地。而江阴却有很多的草根企业,挺过一轮轮残酷的市场竞争,不仅存活了,而且成长壮大为航母级企业。

长期关注江阴经济的本土学者、江南大学金融研究所兼职教授包卿对比研究了2008年~2018年中国民营经济500强企业在各个城市的分布状况:过去10年间,除北京、深圳等少数明星城市的“民企500强”数量在增加外,国内多数被观察的城市均呈现出“不增反降”的态势。但江阴是个例外——由原来的8家,攀升到如今的12家。

江阴的民企为何具有罕见的强大生命力和抗周期能力,并总是能逆流而上倔强生长?研究者首先发现的一个秘诀是:江阴的民企英雄往往数十年如一日深耕本业,心无旁骛且无怨无悔。

千亿级巨头中信泰富特钢集团目前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特钢企业。言及钢铁行业,很多人脑子里冒出的还是“落后产能”、“能耗极大”、“附加值极低”等词汇,而中信泰富特钢却手握大量世界级技术专利,经济效益连续多年位居全国之冠。

“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是与钢打交道。做特钢,做好钢。”在中信泰富特钢集团总部大楼,远眺着长江边的雄伟钢城,董事长俞亚鹏说。他创下过两项行业纪录:32岁时当上了彼时国内钢铁厂最年轻的总工程师;浸淫钢铁领域几十年,又成为了国内坚守于钢铁行业时间最长的企业掌门人。

围绕本业,江阴企业具有强大的自我进化能力与敏锐的市场调适能力。一些成功的企业每隔几年就进行一次“自我革命”与迭代升级,始终追赶乃至引领市场潮流,将本业打造成为自己竞争致胜的利器。

法尔胜泓昇集团前身是1964年成立的江阴澄江制绳生产合作社,最早生产制作麻绳。后来,改为生产钢丝绳,通过连续技改,发展逐步步入快车道,目前已跃升为国内桥梁用钢绳索最大的龙头企业。

近年,法尔胜泓昇又进军光缆钢丝(“光绳”)市场。即把光纤嵌入钢缆之中,可以时刻捕捉到钢缆的健康状况,一旦钢缆应力发生异常,光纤就会触发报警。法尔胜泓昇首创的这种桥梁绳索全寿命诊断、检测和维护技术,打破了国外对中国高精度传感保偏光纤的贸易禁运和技术壁垒。

从草绳到钢绳再到光绳,法尔胜泓昇锁定本业的“三连跳”,实现了模仿创造、消化创新到自主创新的嬗变。变的是不断升级的技术和产品,不变的则是对实业经济的执着、对本业经营的坚守、对创新的不懈追求,这已经积淀为江阴企业群体不断跳跃式成长的缩影与贯穿其间的独特气质。

不仅是中信泰富特钢、法尔胜泓昇这样的巨头,江阴还有一大批痴迷于本业的中小企业,在某个行业的细分市场精耕细作,做精、做透,极具竞争力,它们也被称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据统计,目前江阴企业共产生了110余只行业单打冠军产品,有150多家企业成为行业的“隐形冠军”,132家企业主持制定了457项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这些“小而精”、“小而专”的企业,既是江阴企业家工匠精神的体现,也是企业做强做大的必然结果。

谈及企业家对本业与实业经济的偏好,江阴市工信局经济运行科科长庞远超分析认为,这与江阴的实业传统有关,也与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相关。江阴的第一代企业家们以技术出身为多,他们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业更有把握,更具笃信,因此无论市场风云如何变幻,但江阴的大部分企业“搞实体经济仍能赚到钱”。

近年,国际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很大,且随着原材料、人力等成本上升,环保约束越来越严,实体经济举步维艰,不少地方和企业转向了“脱实向虚”的资本游戏,热衷于玩金融和房地产。但江阴的企业并没有“跟风”,官方更是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营造实业为荣、产业兴市的社会风尚。

“对地方政府来说,依靠卖地为生的‘土地财政’是一条捷径,但注定是没有前途和出路的。”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陈金虎对此有着异常清醒的认识,“投资环境的优化、城市功能的提升、民生的改善,最终仍要靠实体经济。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任何事情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专注于本业,竭力向产业的上下游延伸,而不是盲目地“跨界”搞多元化,这是江阴很多企业的扩张路径。但坚守绝非死守,不是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而是要善于抓住各种机会不断“赋能”发展。

资本市场“江阴板块”的成长史就是经典的成功案例。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当许多民营企业对资本市场一知半解时,江阴已率先踏上上市之旅,并在当时国企“一统天下”的时代背景下“杀出一条血路”,形成了中国资本市场独特的“江阴现象”。企业上市不仅解决了民企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也促进了企业规范化治理,为下一轮大发展积蓄了能量。

扬子江船业是江阴一家较早在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上市的企业。该公司董事长、有“民间船王”之称的任元林对资本市场的那套玩法门清路熟,其旗下业务板块也涉足了金融领域,但企业始终将做活金融视为做大本业的基点,赚到的钱源源不断地注入主业。扎实稳健的经营理念,不仅支撑着扬子江船业顺利挺过了前几年整个造船业所遭遇的低迷困难期,反而借机扩张,收购了大批优质资产。

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良性互动、比翼齐飞,热心于上市但又专注于实业,成为了江阴经济一枚硬币的两面--既是“中国A股第一县”,又是“中国先进制造业第一县”,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扎根本土,放眼世界

到过江阴的人,都会羡慕江阴拥有如此众多的上市公司和优质企业。

更令人称叹的是,这些企业哪怕已跻身于各类“500强”强势英雄榜了,至今仍把总部设立于江阴甚至是江阴的某个村镇,并没有追赶潮流把企业搬迁到城市能级更大、行政级别更高的地方。这也就勾画出了江阴企业在咬定本业之外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扎根于本土。

为何江阴企业有如此深厚的“乡土情结”?

当地政商界人士的普遍判断是,这一方面基于江阴在长期发展中拥有了健全的企业生长链,产业上下游配套齐全等历史环境因素,另一方面也是本地企业家对江阴优良营商环境的高度认同,是用脚投票的结果。

在改革开放41年的摸索、创新、实践中,尤其是近些年的着力打造下,江阴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早已形成默契良好的互动生态,对政府来说,“你投资、我服务;你发财、我发展”是从未摇摆的定位与逻辑。

乔凌波是山西沁水人,从部队退伍留在江阴工作后,这么多年的亲身经历让他不禁由衷的感叹:“江阴的政商环境真好!”这种感觉用一句大白话来说就是,如果企业遇到困难了向政府“求助”,政府一定会真心实意地帮扶。

在江阴经营一家企业的乔凌波,现在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江阴山西商会的秘书长,为老家山西一些地方在苏南的招商引资工作架起桥梁。在两地间来来回回、穿针引线时,也收到一些无心插柳的意外之喜,比如,有家山西的高科技企业熟悉了江阴后,执意要把新开发业务的公司落户到江阴。

江阴一家知名企业的董事长告诉澎湃新闻,据他观察,江阴的企业家也有不少在外地投资的,但在外面兜兜转转了好几年,有的仍然把管理总部搬回了江阴。

扎根本土无疑培植了家乡企业家生长的深厚土壤,但这并没有阻碍他们拥有极其开阔的眼界。江阴本土经济学者包卿注意到,这与江阴早期企业原辅材料、产品销售“两头在外”的特点分不开,草根企业家们在“跑市场”中锻炼了敏锐的嗅觉,眼界也慢慢打开。江阴也是最早一批与外资企业“共舞”的地方,江苏第一家乡镇企业与外资合作、合资的案例都发生在江阴。

远景能源是一家全球新能源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2007年初,张雷带领一个10人的海归创业团队,在家乡江阴成立了远景能源全球制造及工程中心。经过短短12年发展,远景能源已成长为中国第二大智能风机供应商、中国最大的海上风电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并拥有全球最大的能源物联网平台。

远景能源迅速“蜕变”的秘诀是,它以全球视野选聘世界级人才,吸引了一批包括来自波音公司、福特汽车、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专家。目前,远景能源的国际员工占比20%,硕士和博士比例达70%,研发及技术人员占到了80%。

总部基地植根江阴,在全球设立了8大技术创新中心,遍布美国、德国、丹麦等国,集聚国际一流人才,整合全球资源,打造智慧型企业,包卿将这一以远景能源为代表的企业现象概括为“在地全球化”。

如今,昔日发迹于村镇的江阴民营企业家们,纷纷开始了国际化之路:闻名中外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去非洲的莫桑比克采矿石,派年轻人去日本学习水稻种植技术;“汽车保险杠大王”江南模塑科技公司早在2015年,就把一部分工厂开在了墨西哥和美国,在德国慕尼黑、美国底特律还设有研发机构;国内最大的男装品牌海澜集团,于2017年在马来西亚开出直营门店后,今年又强势登陆泰国市场,成为江阴企业“出海”布局海外市场的又一经典案例。

企业家日渐开阔的思维与视野,与当地政府刻意引导密不可分。早在上世纪80年代,江阴政府部门就千方百计助推众多企业引进上海的“星期天工程师”。从2006年开始,又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经费实施“百名企业家创新培训计划”,分多批次分赴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培训,帮助第一代脱胎于乡镇企业的企业家们“开眼看世界”。

薪火相传,代际超越

2017年2月8日,海澜集团飞马奖颁奖典礼现场,台下3000余观众掌声雷动。年仅29岁的周立宸与父亲周建平两人相拥,热泪盈眶。

就在刚刚,周建平送给儿子一个意外“礼物”:正式对外宣布自己不再担任海澜集团总裁,由周立宸接任。

作为营收超千亿的江阴最大企业海澜集团,“80后”少帅周立宸的接棒,堪称江阴企业家代际传承中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件。这位清华大学金融专业的高材生自2010年本科毕业后,并没有像绝大多数同龄的“企二代”一样出国深造、海外留学,而是在上海一家股权投资基金公司历练了两年,然后低调回归海澜集团总部工作,慢慢开始了接班前的“学徒训练”。

江阴市青年企业家协会秘书长周东向澎湃新闻介绍,江阴白手起家的第一代企业家目前都逐渐走向暮年,“企二代”、“创二代”顺利接班或者正准备接班已经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这在江阴巨头企业圈体现的尤为明显。除了周建平、周立宸父子外,“70后”周江早在2008年,便从父亲周建松手上接过了执掌法尔胜泓昇的帅印。目前,周江还担任了江阴市工商联(总商会)主席、市青年企业家协会会长。

此外,双良集团的缪文彬也于2017年接替父亲缪双大出任集团董事长;扬子江船业的任乐天任职集团总经理,成为父亲任元林的左膀右臂;有“中国磷化工业第一”之称的澄星集团董事长李兴之女、“80后”的李岐霞,已接任集团副总裁。

与媒体上常常曝出的不少“企二代”对接班不感兴趣或者“另起炉灶”不同,据周东介绍,江阴新生代企业家大多仍选择了“子承父业”,且继续坚守在实业领域。这显然与江阴代代相传如酒一般浓烈的企业家基因,以及扎实苦干的企业家精神氛围相辅相成。

周东分析说,这些新生代企业家们普遍受过良好的教育,格局更为宏大,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强,对新生事物和未来趋势的把握也更敏锐。再加上他们长期受父辈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在企业经营管理上很快就能独当一面,甚至为企业的新业务布局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同龄人”,41岁的缪文彬从父亲手上接过帅印后短短几年,已对双良集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迅速推动企业从单纯的节能、节水、环保三大领域的制造商,转向系统集成商、投资运营商及服务提供商,这不仅延长了企业产品线的全生命周期,也在盈利上更为厚实。为此,双良集团斩获了国家工信部颁发的中国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大奖,目前江苏省内仅有两家获此殊荣。

另一位“企二代”——模塑科技董事长曹克波的故事更是堪称传奇。

曹克波18岁时,就被父亲送到了德国,从为宝马公司生产零部件的配套厂学徒工做起,每天拧螺丝、打磨零件、学习语言,在一点一滴中感悟德国的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理念。这为他执掌企业后大力推进国际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守住来之不易的主业外,曹克波摸索中开拓了新的疆土。熟稔德国的他,近年联手欧洲最大的专科医院德国北威州心脏和糖尿病中心,在无锡合作开办了明慈国际医院,这有望成为提升“模塑系”未来竞争力的另一张“王牌”。“当前的全球化,第一次使得中国企业有机会整合全球资源,我们应该紧紧地抓住它。”曹克波说。

不仅在生意场上眼界高远,这个有着娃娃脸、极富热情和感染力的男人,还成为了中德交往的民间大使。2005年,曹克波斥资数百万欧元在德国西部地区莱茵河畔的杜赛尔多夫,开设了德国杜赛尔多夫中国中心(DCC),成为江苏与德国北威州政府共同推动的中国经济文化交流机构。

目前,DCC已成功举办和承办了多场政府高层互访、跨国招商会议等,成为德国民众近距离感受中国文化的地标性场所。由于为深化中德友谊做出突出贡献,曹克波成为了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中最年轻的中方委员,受到过习近平主席、德国总理默克尔等领导人的接见,还于2017年作为中国企业家跟随李克强总理出访德国。

进入新世纪,江阴地方政府便未雨绸缪,开始关注和引导本地企业家及早做好接班人培养。2013年,江阴又全面摸底海归“创二代”,积极孵化受过良好教育、拥有国际视野的新生代企业家群体。如今,17家“中国制造业500强”的江阴龙头企业中已有9家顺利交棒“创二代”。绵绵不绝的血脉与人的升级、进化,为江阴实体经济的升级储备了新动能,拓展了无限新空间。

    责任编辑:谢春雷
    图片编辑:胡梦埼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