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历史视域中的上海与江南
【编者按】
《边缘缔造中心:历史视域中的上海与江南》是学者周武先生的新著,是作者近年来研究近代史、上海史、江南史和海外中国学重要成果的展现。作者从上海地区的人类活动一直写到近现以降成为国际都市,时间上侧重近代,内容上侧重上海与江南的互动关系,涉及社会史、经济史、军事史、租界史、区域史和对外交流史。本文系作者为该书所作的自序,澎湃新闻经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授权发布。
去年8月下旬,上海世纪出版集团阚宁辉兄邀我到朵云书院讲江南文化与上海现代出版的关系,活动结束后,宁辉兄谈起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在策划一套江南文化研究丛书,邀我加盟,并委薛羽、王郡兄跟我联系、落实。于是就有了这本书。在此,当然先得谢谢宁辉兄的盛意。
历史视域中的上海与江南,是我一直比较关注的题目。二十多年前,我在写《上海通史·晚清社会卷》时就已发现,如果不了解江南,根本无法真正地、深入地、完整地了解上海城市的近代变迁;同样的,如果不了解上海,也不可能真正地、深入地、完整地了解江南区域的近代巨变。后来我把这个想法写成专文,题作“从江南的上海到上海的江南”,大意是,前近代上海作为一个区域性港市,虽已逐步显示出自己独特的城市个性,特别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和雍正七年(1729)相继解除“海禁”之后,上海城市社会经济构造的外向型特征尤其明显,展现出开放主义的态势,但无论在地理空间上还是在江南城市群中,上海都处于江南的边缘位置,其地位不但无法和苏州、杭州这样的中心城市相比,甚至亦不及当年府衙所在地松江。就整体而言,那个时候的上海,是江南的上海。开埠后“时局为之大变”,上海快速崛起,并取代江南传统的中心城市苏州和杭州,一跃而为江南新的中心城市和连接东西“两个世界” 的枢纽之城。此后,上海便开始以中心口岸的力量重塑江南区域经济版图和文化版图,江南则逐渐变成上海广袤而又丰饶的腹地,江南的上海遂变成上海的江南。从江南的上海到上海的江南,这种变化,从表面上看,是江南地区城市格局在近代前后的“主从倒置”,实则这种“主从倒置”背后包含着极为复杂、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它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以苏杭为中心的江南,是埠际贸易主导的一个“区域性世界”,上海只是作为苏州的转运港而存在;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则转变为对外贸易主导的,因而被深度卷入世界市场和全球体系之中的“世界性区域”。二者的格局大不相同,可以说,这种转变不单是江南区域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转折,而且牵动中国由传统到现代的整体变迁,并促成现代中国的兴起。
本书即围绕上述思路展开,分上篇、下篇和附录三个部分。上篇四章主要讨论上海如何从江南边缘走向江南中心:第一章“从渔村到都会”,勾勒古代上海历史变迁的轨迹;第二章“城市转型”,论述开埠170多年来上海经历的三次重大转型;第三章“法租界”,主要结合近代上海“法国区”形成、衍变历史,揭示其不同于公共租界的市政制度和治理体系;第四章“上海文化的三重构造”,则着力展示1949年后革命文化与上海都市文化之间互动与消长,以及这种互动与消长对上海人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深刻影响。下篇四章聚焦江南中心城市位移的具体过程及其引发的江南区域社会一系列异乎往古的变迁:第五章“近代‘兵事’与上海的崛起”,以太平军之役为中心,论述战争如何塑造上海;第六章“太平军战事与江南社会异变”,则重点讨论太平军战事在哪些方面给江南社会造成难以复原的异变;第七章“长江沿江城市近代化与城市型帮会的消长”,结合长江沿江城市近代化这个大背景,分析城市型帮会势力的起落变迁;第八章“从苏杭到上海”,讲述上海如何在开埠通商及周边地区“突发事变”的推动下快速走向繁荣,并取代苏杭成为江南新的中心城市的历史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给江南区域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附录六篇文章,前三篇为讲稿,后三篇为专访。这些讲稿或专访讨论的问题各异,但均与本书主题相关,可以视为正文的补充或延伸。
上海与江南,本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无法切割的点、线、面之间的关系,但长期以来上海史研究和江南史研究基本上是两拨人马,兵分两路,各守防地,这种状况近年来虽已有所改观,但如何在已有的上海史研究和江南史研究基础上,对江南区域近代以来的巨变做出更通贯整体的阐释,仍是一个艰巨的课题。本书只是个人的一点初步尝试,更深广的研究则有待学界的共同努力。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