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除了邬达克、哈沙德……他们也改变了上海的面貌
近百年前,负笈求学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建筑师”(朱彬、范文照、赵深、杨廷宝、陈植、梁思成、林徽因、童寯,王华彬等二十余位中国现代建筑学的重要奠基者)为中国建筑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中不少人学成归国后,把上海作为事业起点。他们以精湛的设计,打破了国外建筑师在上海市场的优势局面,助推了近代上海的现代化发展。
毕业于宾大的第一批建筑师距今一百年前,建筑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被建筑界称作“布扎艺术”的法国巴黎古典美术主义,一些法国建筑大师纷纷被美国大学引入。当时,拥有保罗·克瑞(Paul Cret)的宾大建筑系在美国建筑教育领域声名显赫。因为保罗·克瑞,宾大建筑系吸引了大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从宾大建筑系的档案中可以了解到,第一位到来的中国学生是1918年来自广东的朱彬,以后有赵深、杨廷宝、陈值、童寯、梁思成等。
宾大院楼绘图教室,前排右二为保罗·克瑞在指导学生宾大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建筑师。从1918年至1937年,大约有25位前往宾大建筑系深造的中国学生,占“海归”建筑师的1/4。中国近现代建筑学家中,公认的“中国建筑四杰”——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童寯,除了刘敦桢,其他人都是宾大学子。
在这之前,中国没有“建筑师”一词。盖房子的叫“工匠”“梓人”,没有系统学习过建筑理论。20世纪初期,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开始萌发,以上海为代表的开埠城市,经济、文化诸领域齐头并进,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又进一步激发了市民对建筑的实用与审美的双重需求。当时的上海到处在搞建设,发展很快,正是施展抱负的好地方。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建筑师”,学成归国后,有不少人将上海作为梦想起飞的地方。
华盖建筑师事务所
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中,由童寯、赵深、陈植三位毕业于宾大的学生创办的“华盖建筑师事务所”日后名声大噪,以现代风格的建筑著称,推动了上海成为近现代建筑的发源地。
童寯(左)和赵深(右)陈植(左)和童寯(右)赵深是三人中的“老大哥”,聪明刻苦,修学分的速度很快。他两年拿到宾大建筑学学士学位,一年之后硕士学位也到手了。他参加了《大上海计划》旧上海市府大楼方案设计竞赛,被董大酉等人评为第一名,拿了一笔数额不少的奖金。
童寯有一颗“科学救国”的心,学习特别勤奋。1925年童寯进入宾大读书时,赵深已经在国外建筑事务所工作了。童寯沉默寡言、治学严谨,在宾大读书时几乎没有涉足过娱乐场所,3年就修满了6年的学分,拿到硕士学位。还获得过全美大学生设计竞赛一等奖和二等奖。
在外国人眼里,中国留学生虽然勤奋刻苦,但不善言辞,甚至有点“呆板”。陈植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陈植热爱艺术,开朗活跃、善于交际,总是乐呵呵的。在清华读书时,喜爱音乐的他加入了管乐队。
这三个年轻的创始人品味相近,他们喜欢现代主义建筑。这种风格的建筑造型相对简洁、注重功能。凭借才学和良好的资源渠道,他们设计了不少上海的知名项目:
01
原浙江兴业银行大楼
坐落于北京东路230号的原浙江兴业银行,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观简洁,属于现代派风格。是一幢六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结构体系大楼,该房屋平面形式呈梯型。檐部有几何形状的装饰,底层入口也有装饰艺术派风格特征。
02原浙江第一商业银行大楼
坐落于汉口路151号的原浙江第一商业银行大楼占地面积166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3223平方米(包括后来加建两层),楼髙8层,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坐东朝西,底层是营业大厅,沿江西路大门是两扇铜质移门,二门中间是旋转门,登阶而上,首先是6扇玻璃大木门。大厅的地坪用水磨石铺就。中间是大理石贴面的大立柱。各楼层基本都辟为写字间。银行的保险库隐在夹层内。
整个建筑的立面采用了现代主义手法。在朴实简洁的外墙上,只有底层和夹层用石料贴面,楼层部分均用的是褐色的面砖。沿江西中路西侧立面是银行楼的主立面,但西晒,为此设计者在这里作横线条处理。而为了衬托建筑的高大,汉口路银行入口处立面采用竖线条处理。03金城大戏院
坐落于北京东路780号的金城大戏院。在建筑外观上,以西立面和南立面为主立面,采用不对称设计,转角处最高,南西两侧呈阶梯状依次降低,立面为光洁的白墙面,没有采用装饰线脚,仅在轮廓和窗的水平方向上施以灰色线条加以点缀。内部装饰上多用金色,造型多圆形和弧形,颇具变化感和流动性。大面积的白色墙壁反衬黄色的地面,配上金色的扶手和吊灯散发出的昏黄的灯光,使整个门厅弥漫着金碧辉煌的氛围,室内的地面、门、扶手等,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符号,在源于西方的现代主义风格中融入中式建筑元素,凸显了文化的汇合和交融。
1934年2月1日,金城大戏院正式落成开业,《申报》记载:“楼上楼下均告满座,门前车水马龙,盛极一时,对于该院建筑之宏丽,设施之新颖,布置之完美,座位之舒适,莫不称羡,均道极端完美。”多样的建筑风格
除了“华盖”的合伙人,还有一批知名的宾大系建筑师,凭借才学和刻苦,逐渐打响名气。留下的很多作品,现在是上海珍贵的历史建筑。
赵深创办“华盖”之前,在宾大师兄范文照的公司待了几年。
1927年,范文照和赵深合作设计了西藏南路123号(今锦江都城青年会经典酒店)。
大约过了一年,他俩又合作设计了上海南京大戏院(今上海音乐厅)。这是全国第一个放映外国电影的剧场。这栋建筑是欧洲复古风格,北壁柱装饰和室内的赭色大理石圆柱透露着浓浓的西洋味道。范文照一开始喜欢古典风格,随着现代风格的风靡,他开始接受新理念,代表作品是美琪大戏院,建于1941年。这栋美国现代式样建筑,带有装饰艺术派的风格。建筑外立面有直线条长窗,门厅、楼厅、楼梯、穿堂等各部门功能明确,布局合理。范文照一直很欣赏赵深的才学。赵深还在美国读书时,就收到了好几封范文照写的信,邀请他到上海合作。不过,当时的赵深没有马上答应,而是去欧洲考察古典建筑,继续积累沉淀。同行的同窗叫做杨廷宝,是宾大学弟。杨廷宝学业非常优异,很多科目都拿了最高分段的成绩,在美国获得了两项设计竞赛的一等奖。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工程,杨廷宝都参与了方案设计和建议。杨廷宝所在的基泰工程司,设计了上海大新公司(今市百一店)。这栋建筑也是外观简洁的现代风格建筑,当时室内还配备了电梯。
追求现代不是否定传统除了启蒙近现代建筑的发展,上海当时还诞生了国内首个建筑师同业团体——上海建筑师学会,次年更名为中国建筑师学会。学会为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制定了详细的执业行为和职业规范,为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规范化、制度化打下了基础。
1933年中国建筑师学会会员合影,赵深、陈植、童寯、范文照等人都在其中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中,很多人开放且包容,他们认为追求现代建筑风格,并不是否定传统。在20世纪上半叶,与外国建筑师同台竞争的华人建筑师,既通晓西方建筑理论,也熟知中式建筑风格。他们要思考如何兼容并包、活学活用,产生了一些中西结合的建筑。《大上海计划》中的建筑有的外观是中式的,但内部装潢带有西式风格,施工也使用了现代建筑材料。
2018年8月,题为“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展览在沪举行。展览首次通过历史文献的呈现方式,展现范文照、赵深、杨廷宝、陈植、梁思成、林徽因、童寯等二十余位中国现代建筑学的重要奠基者的海外经历与归国成就,聚焦他们在建筑实践、教育体系、学术刊物、都市规划等各领域的贡献。
回顾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人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上海有很多种建筑风格,有老洋房、老公寓、石库门、现代建筑……这些建筑中西结合、新旧并存,是上海的建筑风格,也是上海一直以来的发展特征,上海一直是个海纳百川的多元化城市。资料来源:• 《归来!83岁高龄的老戏院》,刊登于上观新闻,作者:吴卫群,2016年;
• 《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刊登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官网,2018年;
• 《上海的老建筑,除了邬达克、赉安……还可能来自他们: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刊登于上观新闻,作者:戚颖璞,2018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原载于上海美国研究公众号:SIASWeChat)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