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为了可持续的农业与食品系统:加拿大有机小农与消费者组织
-食通社说-
加拿大的有机农业近10年来发展迅猛,有机农田、农民和消费数量迅速攀升。这背后离不开诸多有机小农和消费者组织的推动。来自加拿大的两位学者和农民在一次讲座中,向我们介绍了全国各个层面的农民和消费者组织的工作。
为了可持续的农业与食品系统:有机小农与消费者组织在加拿大
文/常天乐
出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农业与食品的社会公正等问题的考虑,加拿大全国上下有各个层面的公民社会组织,围绕这些问题组织、开展了各种活动。
来自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SteffanieScott教授介绍说,在全国层面开展工作的主要机构是加拿大有机农民协会(Canadian OrganicGrowers)。
Scott教授(左二)与Theresa,司振中在北京的有机农场调研。三人合著的关于中国有机农业的书已于2018年9月出版。这一协会出版了大量书籍和资料,指导农户如何选种、育种、进行种养殖安排规划、提高土壤质量等。他们帮助有机农民在技术、市场和管理上提高业务水平,还为农户搭建平台,帮助他们互相联系,开展消费者教育以及政策倡导。在每季度一期的会刊上,农民可以读到涉及有机农业方方面面的文章,话题囊括:
具体的农业技术:例如怎样在特定地区种植某种作物,土壤和病虫害管理;
农场管理:每期都会采访几个成功的有机农场,分享他们的经验;
市场营销:例如怎样通过合作社的形式降低提高销售效率;
政策分析:例如怎样应对政府对于奶制品配额的管理措施;
全球性问题介绍:例如有机农业与气候变化。
期刊还会刊登菜谱分享、书评、介绍各个地区的活动、读者来信等,也会有一些相关企业的广告(如认证、咨询、培训机构,有机餐厅等)和分类广告,来取得一些收入。但是机构大部分运营收入还是来自公益基金会和会员费。
1
不同机构各有侧重
更多组织则是各有侧重地在全国开展活动。
比如加拿大生物技术行动网络(Canadian Biotechnology Action Network),重点关注食物主权和环境正义,特别是向公众介绍转基因可能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团体是加拿大粮食安全组织(Food Secure Canada),他们通过宣传、教育、外联和研究,发动普通公民关注与农业相关的环境、健康、食品和公平问题,并且采取行动,向政府和议会提供政策建议。他们也配合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加拿大开展相关研究。
加拿大各种农民、消费者团体和民间组织联合起来,共同倡导可持续的农业和食物体系。除了全国性组织,各个地区也有自己的农业与食品NGO。
有些关注生产者,有些着眼于消费者。在滑铁卢大学所在的安大略省,就有“安大略生态农民”(Ecological Farmers of Ontario),“安大略可持续”(Sustain Ontario),“安大略食物网络”(FoodNet Ontario),“滑铁卢地区食物系统圆桌会议”等多个组织,从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方式关注农业与食品的可持续问题。
这些机构还会出版一些针对消费者的小册子,专门介绍为什么应该从本地的农场购买有机食材,列出每个地区有机农场的位置、规模、如何购买这些农场的产品。针对不同的地区,小册子还会列出每种食材出产的季节和月份,提醒大家尽量吃应季的本地食材。如果消费者不在家做饭,他们也贴心地列出一些专门使用本地有机食材的餐厅,供消费者选择。
加拿大有机农民协会通过期刊等各种出版物,为有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支持。2
加拿大的社区支持农业(CSA)
从2012年开始,Scott教授就带领几位博士生开展中国有机农业和食物体系的研究,经常往返于中加两国。Theresa Schumilas是她的博士生。Theresa本人曾经在政府部门工作了二十多年,一直致力于公共健康政策的推广和研究,包括发起和开展了一个长达十年食物系统研究和政策倡导。
离开政府部门后,她于2009年创立了Garden Party有机CSA农场,为滑铁卢地区的几十个会员提供健康、安全的农产品。同时,她也积极参与当地农民和消费者团体的工作。
Theresa重点介绍了她经营的Garden Party CSA有机农场。所谓CSA,翻译成中文就是“社区支持农业”,即消费者在一年之初成为农场的会员,把一年或一季的菜金交给农场,农场根据会员的数量和需求安排种植,一般都是有机种植,每周为会员提供丰富的食材。通过这种模式,消费者和生产者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消费者也能参与到农场的工作中来。
Theresa的农场规模不大,只有几十亩地,主要种植蔬菜,春夏秋三季产品品种略有不同,多余的食材则制成罐头和冷冻产品,在冬季配送给会员。夏季她会邀请会员来农场,举办野餐等活动,让会员近距离了解农场。为了弥补自己产品品种的不足,她也和周围的其它有机小农场合作,向他们采购面粉、肉类、奶制品等,再配送给会员。她认为小农场之间的合作、交流,是帮助大家共同成长最关键的因素。
后来,Theresa的农场又转型成一个花卉农场,为城市的花店、花艺师、婚礼策划师和普通家庭提供鲜花CSA服务。她认为,像她这样的小农场,最缺的是人才。于是她和周边的一些小农场联合组织了一个实习生项目,筛选和邀请一些有意从事有机农业的年轻人来农场边工作,边接受培训。这样既能降低农场的劳动力成本,也能培养新一代的有机农民,可谓双赢。而相比中国让小农户望而却步的高额有机认证费用,在加拿大却不高。Theresa每年花在认证上的费用不过三千人民币。但是让她头痛的是为了取得认证,她必须做大量的案头工作,准备各种文件和资料。北美不少小农户因为不堪承受认证的时间负担,才放弃进行有机认证。
除了攻读博士学位、经营农场,Theresa还积极参与当地各种与农业、食品有关的活动,同时也关注国际有机农业运动。她也承认,农场的收入还不足以支撑她所有的开支,必须通过在学校工作、为新农场提供咨询等活动来提高收入。作为一个四十多岁才“创业”的“新农民”,她的理想是能够通过自己的CSA农场,既实现自己可持续农业的理想,也能有足够的收入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食通社注:Theresa现在已经博士毕业,目前一边从事博士后研究,一边继续经营自己的农场,但已经从工作繁重的蔬菜CSA转型成为花卉农场。)
3
加拿大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两位加拿大朋友的发言让在座的30多位同行和消费者很有感触。我国的有机农业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且已经出现了由大资本和大企业垄断的趋势,甚至有一些做法违背了有机农业的理念和初衷。
而加拿大的有机农业则更加强调人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小农户与消费者也有很多空间来结社抱团,维护自己的利益,推动政策的改善。事实上,本地食品运动和有机食品运动已经在北美开展了30多年,从其购买选择来看,就体现出市场的成熟:除了超市,消费者可以组成团购小组,集体向农场订货;也可以成为农场会员,定期收到新鲜的食物;还可以在农夫市集和消费者合作社采购;如果愿意,可以开车前往农场买菜或取菜;而发达的网络也让网上买菜成为可能。这些形式都拉近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距离,减少中间环节,既降低了双方的成本,也有助于建立有别于主流消费模式的互信互助的关系。这些经验都让在座的中国有机农户和消费者看到了希望。
目前国内的农协组织主要关心的还是农民的组织架构、民主管理和提高收入水平等方面。加拿大的实践分享给我国的农协组织提供了两条新思路:1.强调农业的可持续性,通过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农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提高农业的环保生态功能,同时又与当前社会最为敏感的食品安全问题相结合;2.与消费者相结合,从大流通大市场的套路中跳出来,与消费者直接对接,减少中间环节,加强双方的互信合作关系,赋予农民更多的定价权,提高农民收入和尊严。
Steffanie ScottSteffanieScott教授来自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她在地理与环境管理学系以及企业和发展学院任教,同时兼任本土经济发展专业主任。她长期致力于研究全球和本地的食物系统,以及亚洲的农村发展问题。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她也积极参与各种学术、倡导、研究和实践工作。她还担任加拿大食品研究协会(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Food Studies)副主席、滑铁卢地区食物系统圆桌会议的成员,以研究人员和普通消费者的身份参与各种实际工作。
Scott教授和团队关于中国有机农业的新书《Organic Food and Farming in China》已由Routledge出版。
*本文由常天乐根据2012年4月8日Scott教授和Teresa在“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分享会演讲整理而成。原稿首发于《综合农协》杂志,食通社略有编辑,文中内容仅体现2012年分享会介绍的情况,未作更新。相关链接
1
Stephane Scott教授带领的滑铁卢大学中国生态农业研究项目网页:
uwaterloo.ca/chinas-changing-food-system
uwaterloo.ca/ecoagchina
2
Theresa Schumilas和她的GardenParty农场:
http://www.gardenparty.ca/
3
加拿大有机农民协会
www.cog.ca
www.cogwaterloo.ca
4
其它加拿大有关链接:
www.organiccouncil.ca
www.guelphwellingtonlocalfood.ca
www.cban.ca
“食通社”是一个关于可持续食物和农业的知识、信息和写作社区,由一群长期从事农业和食物实践及研究的伙伴们共同发起和管理。转载、投稿和联系请直接留言,或发邮件至info@foodthink.cn。
(本文原载于食通社公众号:foodthinkchina)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