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19城市规划新技术专题研讨会顺利召开
5月5日-6日,2019城市规划新技术专题研讨会在河南洛阳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指导,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主办,洛阳众智软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份的自然资源局、规划院、规划信息中心以及国内有关空间规划新技术研究和应用从业人员约50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以“统一(空间)、共享(数据)、创新(应用)一一机构改革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新技术应用探讨"为主题,围绕当前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聚焦国土空间规划行业前沿和热点问题,加强和促进各地新技术交流与探索,从而更好地推动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助力国土空间规划融合发展。
从左至右: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秘书长胡海主持开幕式,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秘书长曲长虹致辞,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副会长汤海致辞
构建统一的国土空间数据研究
党安荣:面向美好人居环境的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方法体系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党安荣教授从人居环境的内涵、国土空间规划技术体系、未来发展的思考三个方面引导学者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思考。
首先,党安荣教授分析了人居环境的内涵,指出吴良镛先生提出的人居环境科学包含自然、人类、居住、社会、支撑五个子系统,要对这五个子系统从生态、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离不开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支撑。
在此基础上,党安荣教授对国土空间规划层次与类型进行了梳理,详细阐述了五级三类规划体系的内部关系。他指出,从信息化的角度来讲,要实现五级三类规划体系,需要挖掘时空大数据的特征,综合一种或多种联系数据,与城市群空间的现实特征进行对应性研究,进而对全国城市群发育格局进行识别。党安荣教授重点介绍了中国航天遥感体系、导航卫星体系、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百度慧眼大数据等时空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与服务。
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层次
来源:研讨会报告ppt
最后,党安荣教授总结道,在美好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践中,需要构建以空间信息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边缘计算技术、区块链技术为支撑的技术体系,形成动态数据获取、评估决策分析、边缘计算、预测模拟分析 、实时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的方法体系,健全以数据服务体系、知识服务体系、流程服务体系、模型服务体系为主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王伟:迈向整体性治理的国土空间规划及其信息化新路径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管理系主任,城市规划工学博士
王伟主任从国土空间整体性治理的内在逻辑与要求、国土空间整体性治理的信息化总体方略,以及国土空间整体性治理的信息化创新路径三个方面展开交流分享。
改革前,我国由政府出台的各类规划高达80多种,其中属于法定规划大概为20多种,不同类型规划体系庞杂紊乱,以部门纵向控制为主导,通过各种方式进入空间规划领域,落实到空间带来种种冲突。由此带来了空间合规利用冲突、审批服务效率低下等典型问题。
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框图垂直管理
来源:研讨会报告ppt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8年3月,国务院组建自然资源部。国家治理导向从“高速度、效率型”向“高质量、整体型”转型,从“效率性政府治理”向“整体性政府治理”转型。
王伟主任认为,宏观战略统领与微观操作集成的“八定八化”将成为新规划体系治理能力的关键支点。
“定性”:战略(目标与路径)实现长远化;
“定形”:结构(形态与品质)实现人本化;
“定量”:数量(总量与均量)实现精细化;
“定权”:产权(公权与私权)实现权属化;
“定价”:价格(公共与私人)实现资产化;
“定税”:税收(税种与分税)实现公平化;
“定法”:法策(法规与机制)实现制度化;
“定责”:主体(政府与市场)实现清单化。
当前,我们面临着改革任务、职能统筹、融合挑战、主体效力、客体特征、科技趋势等多重压力。王伟主任提出,夯实智慧国土空间规划“大厦”的五大底层基石包括高质量数据、高质量统计单元、高质量指标、高质量模型、高质量平台。体系创新上,我们应当建设“一室+八库”,打造城市智慧规划内生创新孵化器,厘清打通国土空间规划治理全链条,奠定体系框架。组织创新上,我们应当打造面向城市领导者的信息化智库。生态创新上,数字孪生的时代,数据不仅是资源更是资产。面向“人”、面向“城市”,探索适应大数据开放应用的规划研究与实施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将是创新智慧规划工作的大势所趋和破局关键。
才睿:整合、接合、融合、统筹——机构改革促整合走向统筹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地质资料馆馆长(原天津市规划信息中心主任)
在国家机构改革的大背景下,各地方政府都进行了机构改革探索,一方面,自然资源部建立更深层次、更科学的管理机制,统筹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另一方面,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统筹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
在机构改革初始阶段,为保证系统正常运行,保证数据本底统一,信息化已成为不可缺失的重要生产力。才睿指出要整合信息网络、平台系统、数据管理,使国家统一建设四级电子政务内、外网络得以实现,保障现有网站和办公系统的正常运行,在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的基础上,实现现有数据的共享、已有数据的一致性、新增数据的标准规范。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放管服”改革最新要求,全面开展地方政务服务事项梳理和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工作,才睿强调要实现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市数据共享平台、市数据公开平台、电子证照库的对接。
才睿强调通过网络融合、数据融合、平台融合、系统统筹,提升信息化推动保障能力,推进规划和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一平台、一张图、一套库、一张网的建设,探索自然资源信息化顶层设计,进而实现统筹政务服务、资源管控、规划和资源、系统应用、数据管理、技术架构平台。
陈乃权:政务大数据体系下国土空间信息服务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沈阳市信息中心大数据应用部部长兼信息中心驻自然资源局服务保障部部长
在国家推进智慧城市的大背景下,陈乃权表示,沈阳市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布局智慧沈阳规划,实现数据共享,部门协同。陈乃权梳理国土测绘地理信息建设的发展历程,2019年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技术大纲》,要求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加快推进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陈乃权在其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国土信息建设主要侧重国土一张图与城市时空大数据的建设。
陈乃权结合沈阳市“多规合一”平台、不动产登记发证平台、中级人民法院指挥调度系统建设案例及多年工作经验,提出了三点思考:第一,需要深化自然资源领域的信息服务;第二,助推沈阳市政务大数据高质量发展,重构全市政务大数据资源体系,明确国土空间信息的基础支撑地位,提升国土空间信息服务能力,新建城市大数据服务体系;第三,开展国土空间数据融合服务,实现六库融合,建成智慧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建设沈阳经济区大数据中心。
喻定权:统一·共享——国家机构改革背景下信息化建设思考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新技术应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沙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领导
喻定权副主任委员将自然资源行业机构改革中的事权统一、标准统一、业务统一、载体统一,与秦朝的政治统一、经济统一、文化统一、交通统一进行类比。
在行业事权统一上,空间规划冲突的焦点在于争夺控制土地发展权,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机构改革来调配和控制发展权。在行业标准统一上,统一数据标准后,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底板,破解数据分散、坐标不一、管理困难等问题。在行业业务统一上,重塑项目审批流程,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在行业载体统一上,建立统一工作平台,解决工作平台分散、协同不畅、效率不高等问题;升级改造网络环境,解决网络种类繁多问题。
综上看来,自然资源和规划一体化打破了信息壁垒,实现事权、标准、业务、载体的融合统一。
喻定权副主任委员将审批、服务、监管的分权及制衡与行政、立法、司法的分权及制衡进行类比。
审批权:优化审批流程,共享审批信息,提高审批效率。实现项目信息、申报材料、审查意见、审批结果的共享。
服务权:统一服务渠道,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申报一站式服务;转变服务思路,由业主单位来回沟通变为政府机构主动共享。
监管权:服务上,强化全方位审批监察,实现服务行为全过程跟踪;技术上,构建国土空间规划指标模型体系,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
喻定权副主任委员提出,统一·共享后的架构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建设-监测评估的全闭环,实现了跨行业、跨领域的信息共享。
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技术分析
钮心毅:大数据支持城市人口规模估算和监测的技术途径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建成环境技术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钮心毅教授首先分析了大数据测算城市人口规模的必要性,他指出,城市人口规模是城市规划的基础数据,然而由于十年一次人口普查数据更新时间长,快速城市化阶段,常规统计方法容易失真,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对于实际服务人口都在困惑,当前大数据测算人口中存在的乱象等原因,使得在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以“数字化”推动空间规划体系构建,构建“智慧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总体规划中强调“实际服务人口”,而移动定位大数据就提供了传统的统计概念中很难定义的人口测算途径,使得测算城市实际服务人口有了可能。钮心毅教授通过对“移动定位大数据反映的‘人口’与 ‘城市人口规模’是否一致”及“移动定位大数据测算一个‘ID’是否对应一个‘人’” 这两个技术难点问题的具体分析,对移动定位大数据进行了科学定义,并以移动公司的手机信令数据为例,梳理了移动数据扩样的逻辑。钮心毅教授强调,为了保证移动数据估算结果的可靠性,多源数据校核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钮心毅教授指出,移动大数据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监测城市人口规模变化的趋势、空间分布变化趋势,实现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监测、评估、预警;通过对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快速、短周期的人口规模估算,便捷、经济、高效判断常住人口变化;传统的人口普查以10年为周期,移动定位大数据可以在两次人口普查之间,有效地估算城市人口,成为辅助、优化人口统计的重要手段。
钮心毅教授总结道,移动定位大数据已成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的有效工具,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尤为迫切。他强调,移动定位大数据优势短周期估算在于城市人口规模变化的趋势、空间分布变化趋势,要特别关注“定义、扩样、检验“三个技术环节。同时,他指出,要抓住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时机,推进大数据估算监测人口规模研究、实践。
程辉:时空大数据环境下规划动态监测体系构建与实施策略
北京市规划院信息中心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中已明确要求在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建立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对反应城市发展建设目标和实施情况的量化指标实时监测、定期评估和动态维护。程辉指出,鉴于此,我们急需要能够动态监测城市时空体征的新技术平台。
程辉详细介绍了北京市城市规划院在时空大数据环境下的规划动态监测体系探索,提出面向城市体检评估的规划动态监测信息系统架构,构建3+1的面向城市体检评估的规划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基于时空大数据和评估分析模型等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开展规划动态监测数据仓库建设,研发面向城市体检评估的规划动态监测信息系统。
程辉指出,根据规划动态监测需求,需要研究3+1 规划动态监测指标体系,量化评估分析城市时空体征;建设多维规划动态监测数据仓库,挖掘分析动态监测指标数据;集成应用规划动态监测技术体系,高效服务城市体检评估需求。
最后,程辉强调,面向城市体检评估的规划动态监测体系、实施策略和应用系统可实现多维指标动态更新和集成发布,可规避重复性统计分析工作,实现最权威历史分析数据的实时共享、在线交互和可视化服务,不仅能辅助城市体检评估,也为规划编制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孙薇:基于底线思维的深圳市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闭环管理实践
深圳市规划国土房产信息中心主任
孙薇主任表示,底线思维除了刚性管控,还要弹性发展。落实到国土空间底线控制要求,就是:底线约束,绿色发展;多规合一,全域覆盖;区域协同,陆海统筹;明晰事权,职权对等。
改革背景下,我们要落实国家有关要求,实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底板、一个平台、一套数据;切实做到自上而下一个标准、一个体系、一个结构,上下贯通,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以构建国土空间的数字化生态为目标,满足简政放权和空间治理服务要求。全面开展各级系统建设,推进全域规划数字化,实现工作网络化,促进监管智能化。
深圳市规划国土房产信息中心经过20年的大量数据积累,顺应自然资源部的管理需要,针对原有数据库进行了全面整合和梳理,遵循全面利用原有资源、多方集成优秀技术、充分尊重已有业态等三大原则,形成深圳市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闭环,完成系统设计。利用深圳已有的机构职能的整合优势、数据基础、在线云平台应用、规划评估、立体监测预警,以及大数据技术积累,深圳市规划国土房产信息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前期工作基础。
依据空间规划理念,聚焦系统建设主线,深圳市构建集现状与规划信息于一体的空间规划一张蓝图,形成集指标、规则、算法、模型于一体的监测评估预警可计算体系,并实现空间规划一张蓝图与监测评估预警可计算体系的互动嵌入,开发覆盖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测、评估、预警全流程的管理系统,以期达到规划编制更智能、规划实施更精准、规划管控更科学的总体目标,助力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
基于空间规划的行政审批新技术应用探讨
刘瞻:武汉市国土规划智能审批管理平台建设研究与实践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
刘瞻从武汉市国土规划智能审批管理平台的背景、建设内容、建设成效三个方面开展交流分享。
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 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从省、市层面来看,湖北省推进“一张网”对接及武汉市“四办”改革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行政审批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武汉市国土规划智能审批管理平台也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
武汉市国土规划智能审批管理平台的总体架构包括:一张网(横纵互联的智慧国土规划一体化云基础设施)、一张图(智慧国土规划一体化大数据资源中心)、一个平台(智慧国土规划一体化基础支撑平台)、一个审批业务模型(流程模型、规则模型、指标模型、资料(表单)模型)、三大应用体系(国土规划智能审批、综合监管、政务服务)。
通过一张网、一张图、一个平台,审批、监管、服务三大应用体系建设,支撑了武汉市全市域、全业务、全过程、全内容、全方位的国土规划行政审批服务,助力移动化、智能化、扁平化、社交化的国土规划审批管理模式创新。武汉市国土规划智能审批管理平台的建设成效主要体现在全武汉市域范围支撑和全业务口径网上运行,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全内容多源信息服务,全方位政务服务等方面。
其他相关新技术应用探讨
詹庆明:规划信息化若干新技术进展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
詹庆明教授介绍了贴近摄影测量的技术应用,他指出这一应用的关键技术是无人机高精度定位、无人机平台的飞行和摄影状态控制、传统的摄影测量技术与计算机视觉深度集成。他介绍了武汉大学张祖勋院士团队的山西应县木塔人机协作应用案例,分析了贴近摄影测量技术在精细三维建模与文化遗产数字化中的应用。
詹庆明教授通过对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团队珞珈一号01星传回的数据分析,展示了基于夜间灯光遥感影像的城市空间发展监测的应用。
詹庆明教授从“位序-层级格局”、“节点-网络格局”、“中心-腹地格局”三个方面重点介绍了其团队基于多源地理空间大数据的区域城市格局研究,进而揭示武汉在区域城市格局中定位,及武汉在湖北省乃至全国宏观区域格局中的战略作用。通过大数据分析,从区域看,中部城市只有武汉入选在十强城市中,且中部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差异化较大,但武汉综合竞争力水平突出,“一支独秀”的优势将会长期持续。整体来看,中部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均值得分低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区域总体上呈现“越发达、越分化”的态势。
龙瀛:城市模型及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展望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龙瀛教授团队的研究,致力于在精细化尺度关注中国每一寸国土,关注它的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关注现实世界也关注虚拟空间,关注客观认知也关注智能创造。他提出,城市空间发展模型(Urban Spatial Development Model)是在对城市系统进行抽象和概化的基础上,对城市空间现象与过程的抽象数学表达,是理解城市空间现象变化、对城市系统进行科学管理和规划的重要工具,可以为城市政策的执行及城市规划方案的制定和评估提供可行的技术支持。他认为,城市模型是重要的定量工具。
龙瀛教授介绍了城市模型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城市模型发展趋势包括:宏观与微观模型结合,问题导向构建模型,适应城市复杂性,不同角度构建模型,城市模型向精细化趋势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城市数据拥有个体层面数据、覆盖面积广、数据质量高、获取成本低等特点,因而大数据时代的城市模型发展趋势将以精细化为首要原则,研究日趋破碎化,算法趋于简单化。
通过在城市模型方面的多年努力,龙瀛教授在模型开发、研究、教学、出版等方面都成绩斐然。最后,他提出了几点国土空间规划时代的研究展望:
中国城市系统亟需重新定义
构建适用于收缩城市模拟的城市模型
持续关注面向增长管理的城市模型研究
模拟颠覆性技术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加强数据驱动型城市模型的研发
关注人本尺度的城市模拟
吴亮:未来已来,从CAD到GIS、到BIM
广州市城市规划自动化中心副主任
吴亮副主任分别介绍了CAD、GIS、BIM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规划信息化中的应用。CAD的应用包括基于CAD平台开发专业应用,CAD与OA系统集成,基于CAD技术的电子报批软件等;GIS的应用包括二维GIS技术应用、平台应用、与CAD集成使用、三维GIS应用等;BIM的应用包括BIM标准、普遍应用、基于BIM技术开展电子报批、在建设管理中的应用、与三维GIS集成等。在CAD、GIS中,数据从属于功能。而在BIM中,所有功能从属于数据。
传统的CAD、CIS技术中,我们研究的对象本体和客体之间没有直接关系,而在BIM技术下,虚拟世界和真实对象是完全关联、一一对应的。因此,BIM技术可以在未来给大家提供无限想象的空间。
早期,CAD和GIS技术更多地应用于测绘、计算机、地理学,但在BIM技术下,我们可以更多地转向城乡规划方面的应用。
骆荣桂:《建设工程规划电子报批数据标准》的宣贯及发展
广州城市规划技术开发服务部,部门负责人
骆荣桂从标准的概述、标准的主要内容、标准的宣贯与实施、标准的探索发展这四个方面为大家介绍《建设工程规划电子报批数据标准》。
本标准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第一批批准立项的三个团体标准之一。共7章,63条条款,62个表格(612项内容),10张图示。
不久的将来,本标准与三维技术、BIM技术完整融合,然后与CIM技术对接,构建完整的城市建筑信息模型数据存储与利用标准体系,并且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相关标准融合,建立完整的城市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基础信息库标准体系,为城市建设信息模型数据的开放、管理、信息交互等应用提供标准的基础条件。
戴义:数字孪生城市物联感知融合应用——以贵阳市为例
贵阳市地理信息大数据中心主任,数据分析师
戴义强调,机构改革后的大数据信息化建设必将融合原国土和规划多源数据,从职责上也将从以前的单一化专业服务,走向上下行业融合、横向应用服务的多元化支撑。在新的机构格局下如何推进新技术应用将是需要长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基础地理信息空间信息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础核心支撑,融入新技术助推智慧城市的早日落成也将是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化人今后长期努力的方向。
戴义从对数字孪生城市的内涵、终极目标、智慧城市发展现状、智慧城市生长进程、数字孪生城市遵循的基本架构、数字孪生城市IOT平台认知、物联感知践知物联网、城市生命体态特征体系构建9个方面阐释了其对数字孪生城市的基本认识。
戴义以贵阳市数字孪生城市综合监管平台为例,着重分析了如何运用信息通信技术,物联感知手段进行数据采集,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配合3维仿真城市化平台展示。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交通、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综合分析以及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监测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戴义以贵阳市测绘院大楼和数博大数为试点,指出,空间大数据和物联感知数据的融合首先以“定点”、“定线”、“再到面“的形式选取实验实践主体对象,未来,将逐步推进“线”上工作,力争打造一个融合数字孪生、BIM模型、GIS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基于城市建筑物汇聚规划、住建、国土、工商、公安、发改、民政、城管等部门数据,经过数据清洗、加工处理,形成具有时效性、空间性、跨部门等特征的建筑物全生命周期数据,并进一步建成全市全生命周期建设项目空间库,建立共建共享机制。
王萌:技术赋能 平台约束——助力规划建设信用体系新格局
珠海市城乡规划编审与信息中心
王萌首先梳理了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及珠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背景,她指出,目前珠海市在城乡规划、城市更新、建筑市场、房地产管理、住房保障五大行业已广泛开展信用建设,然而由于信用数据过于分散、监管体系有疏漏等问题,使得信用机制重塑成为一种必然要求。
2018年初,珠海市完成了住规建行业信用体系顶层设计研究,旨在通过顶层设计指导珠海市住规建领域构建全面、完善、系统的住规建行业信用建设制度体系,为住规建行业信用监管进行统一部署,提供统一的标准和依据。
王萌指出,以统一的信用管理平台对各类市场主体的信用信息进行管理,可有效推动行业信用体系发展,助力与全面、高效的信用体系建设。
主持人,从左至右:詹庆明,王芙蓉,陈乃权
主持人,从左至右:党安荣,黄晓春,周宏文
钟家晖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州市城市规划自动化中心主任
钟家晖主任委员作会议总结,就此次会议情况来看,当前规划信息化建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机构改革背景下规划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成为当前普遍关心的问题。二是国土空间规划机构改革后,正在构建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有专家认为应加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面向美好人居环境的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方法体系。三是探讨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的建设。四是规划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呈现一些新动态。
嘉宾合影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