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漫威宇宙”中的普通人在哪?

潘易植
2019-05-09 17:29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复仇者联盟4》海报

不久前,吉尼斯世界纪录官微宣布,《复仇者联盟4》以12亿的票房成绩创下新的“首映周末全球票房最高”世界纪录,这项纪录上一个保持者正是《复仇者联盟3》。截至目前,《复仇者联盟4》全球总票房已超过《泰坦尼克号》,成为全球总票房收入第二高的影片,仅次于《阿凡达》。这一成绩并不令人意外。自2008年的《钢铁侠》开始,漫威逐渐摆脱萧条的票房成绩,并建立起一个影史上罕见的宏大电影宇宙,作为“漫威电影宇宙”的第22部电影,《复仇者联盟4》是之前21部电影所构成的“无限传奇”叙事的“终局”。

在之前的21部电影中,围绕钢铁侠、美国队长、雷神等超级英雄的个人故事,漫威电影逐步铺开了“无限宝石”这一暗线。至《复仇者联盟3》,六颗“无限宝石”的暗线最终汇总于终极反派灭霸的宏大计划:利用六颗具有创世之力的无限宝石,毁灭宇宙一半的生命,从而达到平衡。在《复仇者联盟3》中,灭霸实现了他的这一计划,在汇集六颗宝石之后,随着一个响指,宇宙间一半的生命化成飞灰。而《复仇者联盟4》所讲述的就是剩下的超级英雄如何挽救这一切,重新带回消逝的生命。

如许多人猜到的那样,电影所设计的“拯救世界”的方式需要借助时空穿越。在电影开始,英雄们击杀了虚弱的灭霸,得知他已经永久销毁了无限宝石,因此拯救世界的方式只能是回到无限宝石依旧存在的时空。但方法并非是穿越回过去然后阻止灭霸,根据这部电影的时空穿梭理论,这样做的结果只是创造了一个灭霸计划失败的平行宇宙,但这一宇宙一切都不会改变。要想真正拯救世界,需要从过去的时空中借用无限宝石,拯救完当前时空之后再如数归还。因此,复仇者们需要来到他们曾经的战场,以一种新的姿态重新参与到过去的战斗中。随着他们的穿越,观众们重新回顾了那些已经在漫威十年影史中发生过的故事,原有的场景重现,甚至镜头运动方式都一模一样。这种彩蛋式的重现构成了《复仇者联盟4》的主要剧情之一。在这些重现中,那些在原本故事线中早已死去的角色重新登场,并与复仇者们进行互动,这些貌似只能存在于漫威粉丝们的二次创作中的场景,现在构成了电影自身剧情的一部分。正传叙事中的种种遗憾,在这最终章被一一弥补。

尽管漫威的超级英雄依旧以维护正义为己任,但漫威并未将他们圣化为正义的纯粹符号,相反,电影突出的始终是英雄自身那个不断成长蜕变、并且总是处于挣扎与迷茫之中的个体形象。也就是说,漫威电影中的超级英雄始终是一个普通人能与之发生共情的对象,哪怕这个英雄是变异人、“神明”或是外星人——非常典型的好莱坞式人本主义。然而对于超级英雄电影来说,这样的弊端也显而易见:漫威电影太过关注英雄个体的情感与经历,这使它在社会正义等问题上缺乏讨论的力度和深度。在《美国队长3》中,钢铁侠与美国队长因为对超级英雄是否应当受政府约束这一问题的分歧而走向分化,但这一问题最终也没有得到一个严肃的回答,甚至很难看到在这一方向上的尝试。

没人会否认,漫威宇宙中的超级英雄是相当“接地气”的。在2008年的《钢铁侠》中,托尼·斯达克在记者发布会上抛弃原有的说辞,径直承认自己就是钢铁侠。在此之后,随着“复仇者联盟”组织的成立,几乎人人都知道超级英雄的形象,他们俨然成为了明星。这些英雄一边拯救世界,一边搞怪逗趣,这与DC漫画中那种“苦大仇深”的英雄截然不同——在诺兰所拍摄的《蝙蝠侠》中,身为一个英雄需要承担的绝不是鲜花和掌声,布鲁斯·韦恩一旦戴上面具,人们便看不到他的笑容。

但这种“接地气”掩盖了一个事实:在漫威电影中,没有真正的普通人。超级英雄需要与那些为祸人间的反派作斗争,但每一次我们都只能见到倒塌的大楼、爆炸的汽车以及逃窜的人群,这就是普通人所处的世界,而这些镜头出场的机会也不是很多。在《复仇者联盟3》中,灭霸的响指让全宇宙一半的生命毁灭,对于这一结果,影片的表现依旧集中于超级英雄,对于普通人则一笔带过。可以看到《复仇者联盟4》对这一问题的弥补:电影一开始,镜头展现的是在家陪伴妻女的人类英雄鹰眼,他并未参与《复仇者联盟3》中的战役;在他一转头的瞬间,妻女已经消失不见。导演似乎是想表明,这场灾难已经殃及一切无辜,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但鹰眼随后的参战进一步表明这一场“逆转无限”的战争还是属于超级英雄。政府、军队、警察这些世俗的力量根本没有任何作用,我们甚至见不到以往好莱坞科幻片中喜欢撺掇总统“我们现在应该使用核武器”的美军上将。反派打的是超级英雄,超级英雄打的是反派,是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构成了漫威电影的主要情节。因此,尽管漫威电影在空间上囊括了整个宇宙,甚至包括平行宇宙,但它的格局依然有限。

当然,或许那些沉重的主题从一开始就不是漫威试图表现的,它也从来没有声称通过这些电影我们能获得多少关于正义的教益。不管怎么说,漫威的这几部电影都做到了出色的商业电影应该有的样子,尽管它并未涉及真正的严肃,但它所倡导的毕竟还是健康的常识所能理解的正义。

考虑到低龄的受众,漫威电影在风格上是十分浪漫化的:里面有男女之爱,但极少涉及性元素;人会死,但从没有战争片那种血肉模糊景象等等。并且,为了起到超级英雄该有的“表率”,漫威片方甚至要求扮演超级英雄的演员尽可能洁身自好以杜绝负面绯闻。而这一点同时也反映了漫威电影另一个核心要素,即演员与角色的高度统一。在《钢铁侠》筹备之际,濒临破产的漫威决定背水一战,找来同样窘困的小罗伯特·唐尼来当主角。小罗伯特·唐尼曾一度吸毒入狱,后改过自新,这一经历与“钢铁侠”的形象出奇地契合。这一角色的成功将原本在漫画中处于二线位置的“钢铁侠”变成漫威宇宙中不容替代的一大核心。在2018年,饰演“奇异博士”的演员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在路过伦敦贝克街时从四名抢劫犯手中救下一名外卖员,“假”英雄变成了现实中的真英雄。

不仅是演员与角色,事实上漫威有意地混淆着电影的内外界限,这些手段让电影更加卖座。漫威电影中不存在真正的普通人,但某种程度上,超级英雄所“拯救”正是观看电影的这个世界的普通人。

正如上文所说,《复仇者联盟4》中的时空穿越具有“彩蛋”的性质;但考虑到这22部电影是一个统一的电影宇宙的有机整体,每一个连接之处都可以被称作“彩蛋”。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加在《复仇者联盟3》和《复仇者联盟4》两部电影中间上映的《惊奇队长》会被人称作“一个有着电影时长的彩蛋”,它的最大作用就是交代“惊奇队长”这一最强战力的出场,据说《复仇者联盟4》的格局会因为她的参与而发生重大改变——但正如我们所见,在《复仇者联盟4》中她并没有大家期待的那么重要。但这种电影宇宙的整体性特征对于电影观众的接受与再创造来说原本是比较不利的。对于电影而言,它所要求的是快速地让观众理解故事背景从而更好地代入其中,它预设了观众对这部电影及其设定一无所知。但现在电影对观众有了更高的要求。《复仇者联盟4》最让人激动的场景,恰恰是那些第一次观看漫威电影的人摸不着头脑的场景,比如,他会难以理解为什么美国队长选择在另一个时空与一个不是超级英雄的女人相伴终老,并最终满脸幸福。这种要求远比《头号玩家》这一号称由彩蛋构成的电影更严格。这一高要求无疑让漫威影迷们更加紧密地聚集在一起,《复仇者联盟4》简直就像是为他们量身打造的一样。

这也造就了漫威电影独特的造势方式:不是散布信息,而是严守口风。对于这样一个世界超级的IP来说,这一点对于票房来说其实并没多大必要,毕竟就算知道了剧情,人们依旧会选择去观看。但这种严守口风使得电影剧情本身就成为了“麦高芬”,它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猜剧情的浪潮。而在首映之后,这一浪潮紧接着被“防剧透”浪潮替代,这一点证明了人们并不只是想知道剧情而已,他们想要的是无可取代的参与感,除了来到电影院观看电影之外,他们时刻惦念着电影文本之外的参与。

因此,《复仇者联盟4》中那些经典时刻,其实暗中都打破了第四面墙,就算人物没有直视镜头,他们也是在对电影之外的观众说话。那些看似出戏的调笑并不影响漫威的故事,恰恰是这些调笑构成了他们与观众的亲密互动,从而使得更大意义上的故事得以可能——不是观众所看到的故事,而是观众参与其中的故事。这使得电影成为了一个开放式的舞台。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参与这个开放的剧场。电影和观众之间不再是一种偶遇关系——双方彼此陌生,然后在两个小时内一见钟情,这种情形并不适用于《复仇者联盟4》。观众是被电影所事先筛选好的。然而这一筛选之所以可能,是因为电影宇宙早就已经走入了观众的生活之中,换言之,是电影首先塑造了它的观众。

4月28日,刚凭借《地久天长》获柏林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项的演员王景春发微表示对《复仇者联盟4》在内地院线的高份额排片表示不满,随后被广大网友批评。至4月28日,《复仇者联盟4》的日均排片占比超过80%,而今年年初相当热门的《流浪地球》排片比也不曾超过40%。电影《我不是药神》出品人陈砺志表示理解:“并不是复联4不好,而是一个全球最多影院票房第二的市场,要把81%以上的排片给到一部电影!这是我们自己环境问题,是国产电影生态问题,不是复联4的问题。”但不可忽视的是,这一高份额排片现象反映了的不仅仅是这一部电影的成功,而且还是由这一部电影所代表的整个漫威宇宙的成功;而这也不仅仅意味着这一系列电影的制作水平的优秀,它同时表明存在着一个数额庞大的漫威影迷群体,这正是漫威通过十年努力所塑造的理想观众。如今,漫威电影有足够地底气制作这样一部合集式的、“彩蛋”式的电影,它不再需要担心人们有接受困难,这一问题已被它在十年期间逐渐解决了。

这里当然存在着一种危险。从葛兰西、阿多诺与阿尔都塞等一系列理论家们都提醒我们要警惕大众文化中所潜藏的意识形态陷阱。在漫威宇宙中,尽管存在这么多奇能异士,“复仇者联盟”组织的领导者依旧是美国队长,在《复仇者联盟4》中,这一凡人获得了雷神之锤的认可,“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而在影片最后,老去的美国队长将手中的盾牌交给了猎鹰——一个名叫“山姆”的黑人小哥,他将成为新的美国队长。电影在“主旋律”这一方面并不遮掩。与此同时,尽管电影《黑豹》中的非洲国家瓦坎达被描绘为隐藏实力的高科技强国,但它依旧信奉着通过决斗来决定王位的落后制度,其武器依旧是以冷兵器为主,这无疑是一种浪漫化的偏见。

然而这一电影宇宙作为文本未必会如此地同质,并且同样不可忽视的是观众作为参与者的能动性:他们被电影塑造为观众,但这种塑造并不排除观众对电影做出的批评与反抗。事实上,并不是每一部漫威电影都在中国取得了成功,如在北美获得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甚至获得多项奥斯卡提名的《黑豹》在中国却反响平平。随着影迷群体的扩大,来自这一群体内部的交流也不断增长,这些评论所具有的批判效力汇合起来,其力度同样不可小觑。另外,漫威影迷们深得文本“盗猎”的法门,在他们的二次创作中,电影中的形象和符号被打散重组,采用德赛都所谓的“为我所用的艺术”。在“全民猜剧情”阶段,制片方确实需要警惕来自影迷们的奇思妙想,他们需要与影迷斗智斗勇,一旦落败,他们精心构筑的文本将大打折扣。

总而言之,漫威宇宙不仅仅是电影故事发生的空间,它还蔓延至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在这意义上,《复仇者联盟4》的成功见证着我们观影方式的改变:作为这一电影宇宙本身的组成部分,我们所观看的实际上正是我们自己的故事——我们真正需要的,也正是自己的故事。

    责任编辑:伍勤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