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回到1999:共同记忆与个体担当

澎湃特约评论员 张丰
2019-05-08 14:30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塞尔维亚共和国大使馆网站 图

5月7日,中国驻塞尔维亚使馆举行纪念活动,缅怀在1999年北约轰炸中牺牲的三位烈士: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放满了鲜花的纪念碑照片,让很多人泪目,也惊觉,原来,已经过去了20年。

如果是那时刚出生的人,现在刚好20岁,正是青春好年华,他们可能并不知道20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那些被感动的,大概多是我年龄相仿的家伙,20年前正好读大学。 

那天,我在一个朋友家里。下午,我们打开电视机,看到我的同学们走上街头,我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感到万分遗憾,就像自己错过了什么。这是理性与激情的困惑。在校园里,同样的困惑也正在发生。一个师兄和师妹端着饭碗进行激烈的辩论,后来两个人却走到了一起。对国家的感情和个人的感情,就这样高度结合了。只是后来,他们又分开,各自走向漫长的求学道路。 

这就是1999年青年的状况。1999年,国家、社会和个人,似乎都比现在要年轻一些。那是一个漫长世纪的结束,人们期待一个新的更美好的世纪的到来。使馆被炸,3名中国人遇难,这让我们那一代年轻人感受到愤怒和屈辱。这不但是国家的挫折,也是个人的挫折。 

如今,更年轻的朋友可能需要在网上搜索“南联盟大使馆”这样的关键词,才能了解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而那时,门户网站的时代才刚刚开始;而现在,门户网站已变成了“传统媒体”。那时中国的GDP不过9万亿,而到了2018年,这个数字是90万亿,整整是过去的十倍。这就是时代巨变。 

三名烈士都是记者,当时年轻的我,忽视了这一点。要在很多年以后,我自己成为了新闻工作者,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命运。有几个年头,我负责一家报纸国内新闻的版面,接触到更多奔波在一线的记者,更多了解到记者这一辛苦的工作本身所具备的危险性。1999年看到的那几幅照片,再次变得清晰起来。他们不再只是英雄符号,而变成了前辈和同行。 

当初为国家遭遇屈辱而流泪的人,如今可能正在为房贷而发愁。国家永远在进步,但是人的一生却有限,当时的热血青年,如今大多大腹便便,要用“中年危机”来自嘲了。但是,很多人在2019年5月7日,看到遥远的、简单的纪念仪式,心中一动,在这一刻,他们找回了自己的青春记忆和国家记忆。 

在2019年,中国已经足够强大,也在承担更重的国际责任,类似南联盟那样的事件,不太可能发生了。事实上,那种共同体的感觉是弥足珍贵的。和同龄人在一起,感受到自己是国家和社会的一员,认为对于宏大的事件,自己也应该担一份责任,这大概就是那时候年轻人的普遍想法。 

这种情绪让人想起刚刚度过的五四青年节。100年前的5月4日,那些青年人可能也有同样的想法。这就是青年应该具备的精神。和平年代,人们或许很难感受到这种“群体的激情”,但是那种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在今天,在无论怎样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始终都值得珍惜,永不过时。

    责任编辑:甘琼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