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他们记录了五四运动在上海的历史,这些名字不应被遗忘

澎湃新闻记者 彭珊珊
2019-05-07 15:01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国内出版过大量集体编修的史料、著作,这些厚重的“砖头书”曾在资料匮乏、检索不便的年代里为有志于历史研究的人们提供线索、指明方向,但作者往往没有署名,或以单位署名。

那个年代的学者甘做隐姓埋名的铺路人,今人却不应遗忘他们的奉献。事实上,当年以集体之力、乃至举国之力编修的书籍,往往得以调配相关领域的一流专家,那种高手云集的编写阵容、合作方式如今已难再实现。

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在“文革”以前,以组织集体力量、编纂中国革命史方面的资料集见长。该所推出过四部在学界享有盛名、影响深远的资料集,分别是1958年的《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鸦片战争末期英军在长江下游的侵略罪行》,1960年的《五四运动在上海史料选辑》和1966年的《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

两三年前,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马军在该所现代史研究室的资料中偶然发现一批史料,其中记录了大量有关该所《五四运动在上海史料选辑》(1960年版)编纂工作会议的信息,为今人了解当时的编纂过程及时代背景打开了一个窗口。

5月6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举办五四运动100周年学术纪念活动,二十余名学者围绕《五四运动在上海史料选辑》编写的来龙去脉展开讨论,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纪念五四运动100年。

会议现场

与那个时代的许多大部头书籍一样,该书在正式出版时只署单位名称,编纂者的姓名没有出现。马军研究员发现的两本小32开黑封面记录本中,有约10万字钢笔记录的会议记录,其中约7万字与编纂《五四运动在上海史料选辑》直接相关。他通过梳理会议记录列出当年的编委会名单,并在会上表示:“今天读出他们的名字是特别有意义的。”

这些学者包括周予同、杨宽、徐崙、奚原、刘仁泽、刘力行、方诗铭、汤志钧、章克生、马博庵、吴绳海、洪廷彦、程天赋、顾长声、齐国华、吴乾兑、傅道慧、吕书云、宋心伟、徐鼎新、王天成、李峰云、李茹辛等。“其中汤志钧、刘力行、周予同、徐崙、吴绳海等学者还发表了相关论文,他们不仅是编纂者,也是研究者。”马军说。

《五四运动在上海史料选辑》

部分编委会成员,从左至右、从上到下分别为:周予同、杨宽、徐崙、奚原、章克生、程天赋。
据马军介绍,两本记录本中有1959年4月至11月的30余次关于编纂《五四运动在上海史料选辑》的会议记录,均为讲话稿实录,生动、直白、真实;包括编纂过程中有过的争执、冲突都记录在案。而上述学者的后人或学生编撰其生平时,也未有机会收录这些珍贵的讲话。
两本小32开黑封面记录本

部分编纂者的后人应邀参加了纪念会议。

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已故名誉所长、《史林》第一任主编方诗铭先生之女方小芬表示,父亲的专业是古代史,五四运动史并非他的专业,但是他仍非常乐意参与这项研究。“这些编纂者中,有些是我父亲的前辈,有些是他的同辈,他们都是杰出卓越的历史学家,但都乐于从事编撰史料这样基础性的工作。”

她正在为父亲编写年谱,此前并不知道父亲曾参与五四运动史料的编纂,直到为其整理藏书,发现两个版本的《五四运动在上海史料选辑》。“马军研究员对这些资料的挖掘非常有意义,否则,随着亲历者的离世和资料的遗失,这些往事很快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她说。

方诗铭、汤志钧

《五四运动在上海史料选辑》出版距今已经有59年,当年的主要编纂者中,只有汤志钧先生依然健在。汤志钧之子汤仁泽在会上回顾了当年父亲参与编纂工作的往事。他提到,汤先生曾回忆,时任历史所所长李亚农先生希望这部史料选辑编出上海的特色,避免与北京方面出版的《五四爱国运动资料》重复。中外书籍、报刊丰富是上海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史料选辑编纂时充分利用了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的丰富馆藏。汤志钧先生还曾亲赴北京各大图书馆搜寻珍贵的中外文资料,在艰苦的条件下编选出一批此前未被发掘的资料。

马博庵先生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是我国对外关系史和国内县政、乡村经济等学术领域的专家,早在1930年代就任金陵大学历史系主任,1957年由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分配到中国社科院上海历史研究所。精通外文的他后来成为历史所编译组的得力成员,留下了《太平军在上海——北华捷报选译》等重要的译文资料。马博庵先生的外孙女潘丹华女士在会上回顾了他废寝忘食的学术研究、一生忠于祖国的满腔热血和晚年命运的波折,与会者无不唏嘘动容。

马博庵、吴绳海

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抗战史研究会以及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等单位的学者也发表了对史料集及相关新资料的看法。

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副所长叶斌表示,这部史料的学术价值并未褪色,前辈学者在书中展现了他们的史识和学力。“这本书的上、下编安排合理,既展现了五四运动的完整历史过程,又能突出它的重要方面。我们今天研究五四,又积累了不少‘后见之明’,思路更加丰富,但我们也感觉到许多研究缺少了前辈高屋建瓴的气魄和格局、大的历史观。”他还表示,“我们应有新的眼光对五四运动在上海进行研究。要理解当前世界的百年变局,从世界历史的角度应从一战说起,从国内历史的角度要从五四运动讲起。五四运动也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在这本资料集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帝国主义的罪行、中国人民的斗争,也能看到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一战后的世界格局,在上海就已经呈现出来了。这些新问题可以在这部史料集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研究。”

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周武在发言中说,当年的编纂者们以纯手工的方式对史料进行“地毯式搜索”,鉴别编选的细致资料至今仍在被学界使用。“即便今天的检索手段已有长足的进步,前辈编写的经典资料仍在泽被后学。他们从零做起,不懈努力,这种价值和精神是永恒的,但过去我们对这样的工作有所忽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罗苏文表示,如果《五四运动在上海史料选辑》如果有再版的机会,希望能把参与编撰的诸位先生姓名列上,并尽快将他们的回忆录、传记编写出来,他们那种全身心投入、毫不考虑个人得失的学者精神令人感怀敬佩。

    责任编辑:郑诗亮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