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现代人应该怎样去理解佛经?
这些内容大都没逃开一个问题,作为现代人,我们该如何去理解佛学的经典,该如何看待佛教的信仰?
笔者不才,无法解释清楚佛家那些真理,但从世俗的角度,还是能看到一二。那个被我们称作心经的经典,全称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现流传最广的版本是唐代三藏法师玄奘所翻译的,全文仅二百六十字,是大乘佛教六百卷般若经中最短的一篇。全文如下: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般若是什么?在梵语里,是智慧,而波罗蜜多就是度,是到达彼岸的意思。所以心经核心就讲的是我们如何运用智慧达到彼岸或者说“度”的智慧。
从世俗的角度来讲,彼岸在哪儿,在我们这一世里面,生死之间,彼岸是什么?一定不是死亡,如果在这一世去界定,那可能是一种心灵的彼岸,是一种心境的提升,是远离恐怖、颠倒、烦恼的一种状态。
现代人是怎样理解这一点的呢,我们能看到大年初一早早排队在雍和宫上香的虔诚信徒,也能看到遇到事情碎碎念大慈大悲的老人,以及辗转于各个寺庙磕头的善男信女,还有那些每天诵经抄经书的白领。
这些是我们应该有的样子么?他们都错了,也都对,暂且不谈这个。从现代人的角度来说,我们可能从经典中,应该找寻这几个问题——“生死、我他、对错”。要做到了生死、明我他,辨对错。
生死之外,再无大事。人生在世,头等的威胁可能就是死亡了。这个悬在我们头上的剑,那么明显,但我们却从来不知道会何时落下。都说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谁先到来,其实就是说,每天睡觉之后我们都会面临一个二选一的状况,生或死,而且并不是我们主动选择的。
所以死亡的焦虑,是支配每个人一生的恐怖。如何看待死亡,如何理解死亡,如何接受死亡,是任何一种宗教、哲学都迈不过去的门槛。所以现代人读经,先找到古人对于生死的认知,这是关键的钥匙。
他人就是地狱,萨特曾经这么说。人生如果去除了生死大事,我们接下来要面临的就是,我是谁,外界都有什么,我跟外界有什么关系。也就是笛卡尔说的主体客体,或者用现代语言将我者与他者。
虽然不像死亡那般恐怖,但每天给我们带来烦恼更多的,就是在这一点上。我感受到的东西,受想行识等等,这些既证明了我的存在,又构成了我。同时我们跟外界物的关系,以及跟他人的关系,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主题。
但让人烦恼的是,我们就连身边的物都不能完全控制,更不用说跟他人的关系了。于是产生了大量的认知、情感上的摩擦,也就是烦恼。如何看待我和TA,以及我和TA之间的关系,是生死之后的第二大智慧。
是非对错,一念之间。在跟他人相处的时候,很多的矛盾争执,都源自于我们对于是非的执着——明明是我对,他错,为什么还怪罪我,不仅仅是别人的错误我们会纠结,自己的错误更不放过,比如我早到两分钟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我无法原谅自己等等。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马克思曾经告诉我们,世界是辩证的,是非同样也是辩证的。我们要想跳出对错的执着,可能就要在经典中去体会对错的辩证性,了解对错的发端,以及他们的走向,知道一切无常,并不是定数,哪儿有什么绝对的对错。
万法归一,滴水藏海,一叶菩提。佛法也好,圣经也罢,从亚里士多德到佛洛依德,他们用不同的故事,讲述了一些同样的道理,人活在世,别太纠结,别太计较,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人心是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心是滴水,却能藏下一个大海。人心是树叶,摇曳中依然能成菩提正果。
回过头来,那些烧香拜佛,对还是错?
就智慧来说,烧香拜佛对智慧的提升无益,更对到达彼岸无益。但就人心来说,烧香之后,获得一种宁静,活得一种暂时的解脱,获得一种依靠以及获得一些失败之后的借口,也可以说,这就是一种彼岸了。
六祖不是讲,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拘泥于形式,不拘泥于经典,烧香也罢,心经也罢,一切都回到自己的内心,是否获得宁静与平衡,是否获得一种启发的智慧,是否能够更好的走完这一生,才是佛的根本吧。
最后跟朋友聊到一个“觉”的问题,其实没有真正的觉,也许只有悟。在某一个瞬间,也许我们会悟到什么,豁然开朗,但人生在世,一事接一事,事事无常,事事不重。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觉醒,只有不断的参悟,不自满,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保持自己无知的警觉,不断的去体验人生,没有永恒智慧的佛,只有不断精进的智慧,这样佛就在心中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