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徐梵澄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在扬州召开

国际易学联合会秘书处
2019-05-05 12:01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纪念徐梵澄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扬州文化书院青年学者论坛在扬州顺利召开。

4月19日至4月21日,由国际易学联合会主办,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承办的“纪念徐梵澄先生诞辰110周年暨扬州文化书院青年学者论坛”在扬州鉴真图书馆举行。

徐梵澄先生部分著作

徐梵澄先生
徐梵澄先生

鉴真图书馆馆长赖永海教授、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孙晶研究员、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王永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孙波研究员、王健研究员、赵广明研究员、同济大学哲学系张文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杜保瑞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刘梁剑教授、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刘震教授,与来自中国美术学院、西华大学、扬州大学、深圳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宗教文化》编辑部的青年学者共22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赖永海馆长指出,徐梵澄先生是一位很不知名的著名学者,徐梵澄先生在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印文化、中西文化的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个贡献是从文化整体发展上展现的。中国自身文化的发展在于外来文化的不断加入,增强了自身的活力,也不断传播到了国外,佛教文化也是历史上一个经典的例证。中华文化的传承就是不断的吸收外来文化激发自身潜力的过程。徐梵澄先生在中印文化、中西文化比较会通方面的拓展和努力值得青年学者继承发扬。

孙晶研究员指出,徐梵澄先生在印度哲学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贡献,以徐先生翻译的《五十奥义书》为例,除了语言古雅、学术性强,其中的脚注也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汉语学界研究奥义书哲学,徐梵澄先生的《五十奥义书》仍然是目前最为重要的译著之一。非常欣慰看到这么多青年学者参与纪念徐梵澄先生的会议。

王永平院长代表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对与参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并指出,徐先生具有多方面广泛的影响和开放性的成就,徐先生在当代的学术影响也将越来越广泛和深入,通过纪念徐梵澄先生,探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外文化的交流、文化传承的规律等,也是在不断应对人文学科的当前困境,传承绝学任重道远。

孙波研究员在随后的发言中提到,徐梵澄先生的纪念会之前开过两次,一次是2006年《徐梵澄文集》发布会,一次是2009年徐先生诞辰100年,都是追思为主,本次会议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徐梵澄先生精神哲学研究的开端。徐梵澄先生的著作适合揣摩,不适合讲解。他说:“今年,2019 年,他老人家诞辰110 年,我们在鉴真纪念馆研讨他老人家的学术思想,这不仅有历史意蕴,亦与现实和声,更重要的是,我们是面向未来的,学理的说,这未来就是‘精神道’的‘大发扬’。所谓‘精神道的发扬’,就是‘由外转内的精神运动’,因为人类的外发之力总是有其限度的,力竭则返,即回到我们的‘内中’,也就是我们精神的‘终极’或‘究极’(徐复观)的先验源头。这源头,印度圣哲室利·阿罗频多将其说为‘超心思’,其目的无非是为着人类整体的‘善生’(徐梵澄)。依圣哲之见,人类的进步,非仅仅是物质力(量)的直线延伸,而且更是精神力(质)的曲线上升,即由‘低等知觉性’向‘高等知觉性’转化。”

张文江教授介绍了自己与徐梵澄先生的交游,并将先生其人其学分为三个时期,进行了扼要的介绍。张文江教授认为徐先生是跨越中西印文化的大学者。他说:“在印、中两大系列以外,梵澄先生于学术尚有其他进路。其一,著有《希腊古典重温》(1988),他由早年的尼采,经阿罗频多《赫拉克利特》(亦即《玄理参同》),至此上溯希腊。其二,试图校勘《圣经》,已开始做准备工作,最终未能完成。其三,他还向西方介绍‘孔学、小学及中土所传唯识之学’(《文集》卷四,170 页),用英文写或译了不少中国文化典籍。论者称许他为跨越中、印、西的大学者,真实不虚。”并希望学人们继承先生精神和遗志,对中西印三方面文明及其最深入的“精神哲学”进行认识、回应以及究竟。在二十一世纪如何认知文化的起落消长,在古典和现实中如何理解何为中国、何为印度、何为美国、何为欧洲?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古典文化?中国的学人应该在学习徐先生的同时作出自己的回应。我们这次的研讨会是在这个潮流之中,也是徐先生在其中发挥作用的开始。

本次会议共分五场发表和一场圆桌总结。参会专家学者主要围绕“徐梵澄先生西学译介与比较哲学研究”、“徐梵澄先生精神哲学视域下的唯识学”、“徐梵澄先生的印度哲学翻译与研究”、“徐梵澄先生的精神哲学与中国古代文论”、“徐梵澄先生精神哲学视域下的儒学”等五个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刘梁剑教授在发言中说:“徐梵澄先生以精神哲学的进路会通中西、平章华梵,为当代哲学的开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精神是一种神圣的人性能力,具备‘万善万德’,它是道德的,属于伦理之域,具有价值论的意义;精神既超乎宇宙又内在于宇宙,既为至上又为至内,它是超道德的,属于形上之域,具有本体论的意义。精神是不可思议的,但它又是可以证会的,真实不虚。精神具有生成的性质,故而后天的修为是必要的;在人人生而具足的意义上,作为人性能力的精神又是普遍必然的。精神同时还是宇宙本体。证会作为人性能力之精神与作为宇宙本体之精神之合而为一,则知天命,体验瞬间即恒在,生大欢喜。人类正由现代而当代,而有别于现代性的当代性亦正在形成过程之中,精神哲学于此当有贡献焉。”

同济大学哲学系余明锋助理教授的发言则尝试从翻译、解释和会通三个角度,递进地阐述徐梵澄与尼采的思想关联。希冀从这种对照中,获得进入徐梵澄思想世界的一个入口,并为汉语尼采研究做一种回顾和备忘。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邓刚的发言从徐梵澄的著作和文章入手,尝试重构其精神哲学的主要内容,并概括徐梵澄精神哲学对于境界论问题的贡献和推进。他认为:“在20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中,境界论问题成为许多哲学家所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他先后梳理了王国维、冯友兰、张岱年、唐君毅、杜保瑞等人提出的境界论学说;继而讨论西方近现代哲学中的境界论问题,认为在西方哲学中,并不完全缺乏关于境界论之思考,并且,笛卡尔以来的现代哲学所提倡的理性主义本身,已经蕴涵着理想人格的指向;随后从境界论入手,来诠释徐梵澄的精神哲学,认为徐梵澄采用当代印度哲学有室利·阿罗颇多的术语“精神哲学”,来诠释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并会通中、西、印三大传统。

扬州大学哲学系刘奉祯讲师关注“精神哲学视域下的佛教哲学探微”,他认为:“徐梵澄先生是近现代以来难得的大学问家,学究天人,贯通东西,于民族危难、文化飘零之际,苦心孤诣地寻找‘未来’,最后提出了‘精神哲学’,重新理解和搭建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世界,以期‘人心觉悟而循乎大道’”。

上海交通大学屠音鞘博士的主题发言探讨“末那识与自我意识”他认为:“长久以来将唯识学的‘识’译为consciousness 的做法容易产生许多流弊,不仅误会前五识与意识的关系,更会导致将意根末那识与第八藏识也归入意识所摄的后果。进而,末那识就习惯性地被等同于某一种自我意识。然而,染污末那恒缘藏识见分执以为自内我,它是自我意识产生的根源,但本身并非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与随染污末那而生的“我见”做比较研究,则更为切合。”

崇文书局梅文辉编辑的发言主要探讨了徐梵澄先生的唯识思想,他认为:“纵观徐先生一生的学术事业,佛学研究实在不是他工作的重点,而唯识学占到其中的大半。”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黄志鹏讲师则以列维和普桑为中心,略论了唯识学在法国近现代的进展。这一领域往往为国内学界忽视,实则也从一个侧面延续了徐梵澄先生早年对中印唯识学思想译介的国际视野。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刘震教授介绍了印度经典吠陀翻译的相关工作,并分享了《梨俱吠陀》汉译的心得,以此向印度学前辈学者徐梵澄先生致敬。

中国社科院博士生李同奇,考察近代的西方哲学,注意到在西方哲学界曾经出现过对东方哲学,尤其是印度哲学的吸收和申发。于是选择印度新吠檀多主义的三位重要哲学家:辨喜、奥罗宾多和拉达克里希南,考察其思想脉络,辨析其异同之处,并重点观照他们在世界观上的继承和发展。

杭州建德市乾潭镇胥岭同人社区万小清,通过对徐梵澄先生精神哲学的“知觉性”概念的阐述,及其与“气”的相互阐释,探讨其与万物的交互关系。

中国美术学院王冬亮博士围绕徐梵澄于1963年编写的一部英汉字典《小学菁华》,试论了徐梵澄的小学师承、徐先生所论汉语文字的长处、《小学菁华》的特点诸问题。

四川美术学院赵波讲师认为:“艺术鉴赏是梵澄先生所治之精神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从“气韵生动”到“远”的原则,略论了徐梵澄先生的艺术鉴赏。

中国美术学院丁筱博士从徐梵澄作于1993年的文章《技与艺——参观罗丹艺术作品展览会后写》入手,考察并比较了徐梵澄关于艺术的技“艺论”与罗丹的艺术创作思想。

南开大学贺佳的发言聚焦《玄理参同》中的“神秘道”。 “《玄理参同》一册小书出版于1973 年之南印度,乃为徐梵澄先生将室利阿罗频多的《赫拉克利特》译出并加以疏释之文,后斟酌并更名于此题目。”

扬州大学哲学专业程海霞副教授发现:“在阳明学的现代研究中,徐梵澄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撰成的《陆王学述》并未得到学界应有的关注。”她认为:“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的时代发展,阳明学因时而化的融合式研究将是大势所趋,而徐氏所倡导的‘立于各个文明系统的顶端’的‘精神哲学’可以作为一个全新的基点。不仅如此,理性分析与心灵体悟之间的互惠也将成为学界之共识。此在阳明学的研究中,主要体现为对阳明龙场悟道的探讨。有基于此,对徐氏《陆王学述》中体现阳明龙场经历的‘居夷处困’及其体现龙场悟道性质的‘先知和彻悟’部分,尤其是对后者进行分析式解读,将有助于呈现徐氏精神哲学在阳明心学上的精密思考,有助于探究心灵体悟的学术定位,从而为阳明学研究的意义拓展提供参照。”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郭小军讲师关注“精神哲学视域下儒学的神圣人生”,他说:“基于人的本体我与实存我的双层人性结构及群体我与个体我的双重存在结构,儒学形成一天人、合外内的工夫机制,兼容纵向的超升与横向的扩展。自我的全面转化即人性的充分实现,达致天人合德,成己成物,主体与世界浑然一体,天地人我共臻和谐,这是儒学神圣人生的圆成境界。”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哲学专业樊沁永讲师的发言认为:“徐梵澄先生在西方、印度、中国三系哲学宗教均有深入造诣和把握,这在新儒家学者当中是非常罕见的。徐梵澄先生解释儒家经典遵循述而不作的传统,少有惊世骇俗、标新立异之论,其解释往往严守小学工夫,随顺时代精神点染取舍。这一态度不卑不亢、一以贯之的呈现在他对儒学的绍述(《孔学古微》1966年)、儒学的深思(《玄理参同》1973年)以及他的儒学归趣(《陆王学述》1994年)。”发言从“点染时代精神”的角度略作现代儒学史之坐标参照,在参同比较中凸显徐梵澄先生的儒学思想的一个侧面。

五场发言分别由杜保瑞教授、胡镓讲师、张文江教授、苏磊副教授、孙晶研究员、赵广明研究员、邓刚副教授、余明锋助理教授、王健研究员、刘梁剑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也推动了发言人会场上的深入探讨。会议论文将进一步整理出版,以供学界参考。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责任编辑:韩少华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