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听巾帼英雄,讲述深圳光明农场初创的拓荒故事

2019-05-01 11: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黄惠英

2017年11月,为了寻找光明农场的最初创业者,我们“寻找光明记忆”小组几番周折找到已经退休多年在家的黄惠英阿姨。我们是在一位退休老职工的家里找到近80岁的黄阿姨的,听说他们几位年纪相当的老人,平日里经常聚在位于光明农场原宿舍楼一楼的老同事家,一起喝茶聊天嗑瓜子,安享悠长静谧的时光。得知我们的来意后,黄阿姨充满活力的叙述把我们带回了从前的艰苦岁月。

水里英雄  艰苦拓荒

黄惠英,1938年8月出生在珠海市,家里母亲酿酒,父亲做生意。年轻的时候,她的很多同伴都去了平沙农场工作,不到20岁的黄惠英, 因为水性非常好,报名参加了平沙农场的围海造田。“我家住海边,爸爸水性很好,很早就教我游泳。”她水性超出常人的好,工作又非常努力,并且因为在海中抢救了国家财产贡献突出,荣立了一等功。于是,三个月的短期工作结束后,她被平沙农场留下来了。“我留在农场做了三年的卫生员,因为文化不够,不然就当医生了。”黄阿姨回忆道。黄阿姨说因为父母老年得女,所以非常爱她,但她从小就很能吃苦,个子也很高,于是15岁的时候就冒充18岁去了平沙农场。1955年她正式参加工作,三年后,1958年,她调到了跃进农场。在平沙农场的三年,黄惠英每年都评为先进工作者。“跃进农场在淡水,我当时在那里组建托儿所、幼儿园,做园长,九个月后,跃进农场和光明农场合并,我就来光 明了。”

来到光明大约是1958年11月。她介绍,来光明的时候,这里没有路,那时候基本上就是白天开荒,晚上修路,非常非常艰苦。为了开荒,职工们经常用火烧山。有一回,民兵营长不慎被火烧到不省人事, 差点就丢了命,黄惠英也感到特别害怕。“但是,每天都还是要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当时我生了孩子,每天就背着女儿,修路、开荒。”

最艰难的开荒工作完成后,他们开始耕田、种菜、种花。听她说到这里,我们不禁问:“你们还种花啊?”“是啊,种花,提炼香精。我们有一个厂房专门做香精的。建场第一年就有了,农场种香茅、牛兰 香、薄荷,什么都种。”黄阿姨还告诉我们,她种花种菜三年,当时很多菜和香精都是用来出口的。

黄惠英年轻的时候

文艺青年  劳动模范

职工起早贪黑的艰苦劳动,使农场渐渐由荒山野岭变成了瓜果田 园。黄惠英回忆,后来,公路两旁种了香蕉,又种菠萝,那时候有首歌 唱道:“光明农场好地方,青山绿水黑土壤,香蕉菠萝满山坡。”这歌 一听就是农场职工创作的,我们追问起来。黄阿姨有些骄傲地回忆:“光明农场有个业余文艺队,大家组织在一起,我自己写过诗。那时 候,我唱歌很好听,在文艺队里,经常表演。家里还有相片,唱歌的相 片。”

没想到,黄阿姨还这么文艺。她说平日里都是艰苦劳动,只有业余 才会唱歌写诗。黄阿姨说起当年一起劳动的年轻人,其中有我们之前采 访过的梁鉴时,“他是华农大学毕业的,我们一起插秧的时候他就经常 说,黄惠英,唱支咸水歌给我们听”!

乐观的心态背后,是第一批来光明农场的拓荒者经历过的艰苦岁月,这让黄惠英至今回忆起来都唏嘘感慨。

“1958年的人都很辛苦,没有一个舒服的。白天开荒,手全部都 是花的,没有一块肉是完好的,手上的刺很多。晚上做工就背着小孩, 我第一个孩子是女儿,我做工她睡着了,我也不知道拿东西盖着她, 她就被蚊子咬,咬得脚上都烂的,我心里很痛。自己辛苦一点没有问题,小孩搞成这样很不好。那时候白天有托儿所,晚上没有,后来晚上 也有托儿所了。但托儿所有时也没有用,照样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那 时候工作很艰苦,晚上做、白天做。睡在场里面,洗澡又没有水,很困 难。”

“没有水,就去田里,舀水在桶里担回去洗东西,洗衣服也是这 样,喝水也是这样。还要种菜,也不知道哪里有菜种子卖,有一个人买了回来,我问他在哪里买,他说公明就有。我们去公明又没有时间,人家说我给一点给你,于是拿着人家给的种子种下去,然后存种,就这样 种菜吃。来到光明农场很辛苦,吃不饱,在饭堂里买东西,猪肉有两 片,风大一点都要被吹走。

“当时一个月工资27元,我因为立过一等功,已经是最高的工资 了。可是小孩常生病,钱都花在医院里。1960年我生了第二个孩子,是儿子,当时食物非常少,很多人饿肚子,我们家一斤油要吃三个月,都 不舍得吃。儿子比较多病,(我们)经常往医院跑,还在医院赊账。小孩要吃一种药,发烧,喉咙消炎,每个月一发工资就还给医院。到月底 又有病了,又去赊药。我们住的是草棚。”

黄惠英介绍,当时所有的干部职工都在饭堂吃,没有人特殊化。劳动时(大家)也都非常卖力,想早些把农场建设得好些。

黄惠英的一部分奖状奖章

妇女干部  领头建设

1959年,黄惠英成了农场的人大代表。“大家叫‘黄惠英’‘黄惠英’,我还以为农场有很多叫黄惠英的,书记叫黄惠英留下来,我 都不知道,问他是不是我?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后来才知道自己是农 场的三位人大代表中的一个。书记让我去开会,我就去了,后来又去 了宝安,再后来去了广州,在中山纪念堂开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 黄阿姨说,她在平沙农场立功入团,都一一记在档案里,在农场又因 为工作从不怕苦不怕累,1960年代就入党了,后来逐渐被选为党委委 员、纪检委员。

1960年,黄惠英被安排去三八猪舍养猪,做猪队的队长,带领队员 养猪一养就是十多年。到了1973年,农场开始饲养奶牛,最初是王震将 军给光明农场送了五头奶牛,后来光明农场为了扩大养奶牛规模,又到 外面买了一些回来。1976年左右,黄惠英被调去新建成不久的奶牛场, 做了奶牛场场长。“那时候买奶牛回来生牛仔,公牛通常杀掉,母牛就 留下。”由于那时奶牛都是进口的,价格昂贵,饲养奶牛的工作可以说 是责任重大,稍有不慎,奶牛一生病,全场人都提心吊胆,全力以赴地 治疗伺候。后来奶牛场逐步扩大规模,黄惠英去了奶牛场东周分场,任 书记。

“1984年调到机关,负责妇联、计划生育,还有民政工作。后来政 企分开后,我就做女工部主任,兼计划生育办主任。”黄惠英说,为了 节省人力,农场干部常常身兼数职,管理多项事务。1993年到了退休年 龄,黄惠英因为农场的需要,又多做了一段时间,直到1994年才从机关 管理岗位上退休。

黄阿姨退休后,多年辛劳的身体出现了一些状况,中风,又得了较 严重的糖尿病,患有高血压。但她依然笑着跟我们说:“老了,还是要 保持良好心态,每天和老同事们有说有笑,买点零食喝喝茶,还坚持看 报看新闻,了解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现在,生活非常幸福。”

采访完后,黄阿姨应我们之请,带我们去她家看看她从前的照片和奖状。整洁有序的家里,显眼处有黄阿姨年轻时的照片,英姿飒爽。她 从里屋搬出了一大摞奖状奖章,还不好意思地说:“只有后来的一小部 分了,因为搬家,孩子们说都是过去的了,大部分都没有保留了。”我 们一本本地翻看着,看着这位笑意盎然的老人,内心充满了尊敬。

本文摘自《寻找光明记忆:农场往事》之《巾帼英雄苦创业》

内容简介:

本书为《我们深圳》丛书的一本,《寻找光明记忆:农场往事》讲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农场故事。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深圳光明区许多农场、牛场、饲料场等都面临着外迁与逐渐消失的情况。在新区发展的过程中及时记载老农场的历史,留存正在消逝或转变的侨乡、知青文化,回顾并整理老农场的文化历史,搜集整理历史文献资料,结集出版,解决区域文献资源空白的问题。寻找光明记忆项目组于2016年开始寻访光明老农场,包括农场的建设发展历程、农场的特色建筑、生产场景、风景、物产,以侨民生产、生活与风俗习惯为代表的侨乡文化和以知青下放生产为代表的知青文化等。本书此寻访为基础,进行编辑整理与再创作,并对独具农场的旧貌、景物、建筑进行拍摄,形成一本图文并茂的反映光明农场文化历史的具有收藏意义的出版物。

作者简介:

深圳市光明区公共文化艺术发展中心,是光明区文体教育局的下属文化事业单位,负责区图书馆、文化馆与文艺社团管理。自2014年起开展了以收集整理与留存本地传统文化历史为主要目标的文化项目“寻找光明记忆”,四年多来,项目组一百余次走进社区,采访两百余人,进行田野调查与采访调研工作,组织以本土文化传承为主题的大型活动十余场,开展以本土记忆为主题的展览十余场,推动了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宣传。

编辑、配音、剪辑 | 吴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