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健康传播”的前世今生
你没看错,吴昕真的在动员亲朋好友爱上泡脚,爱上养生!!!
近年来,疫苗事件频发,各大网络平台健康信息推送以及丁香医生走红事件等,使健康问题屡次出现在大众视野。
本期口袋论文为大家介绍一下
“健康传播”的前世今生。
关于健康传播的定义,学界内还没有明确的统一结论,普遍认同且引用次数最多的就是美国传播学者罗杰斯(Everett M. Rogers,1996)在1996年所提出的更为简洁的定义,即凡是涉及到健康内容的信息传播,都可以被认为是健康传播。
通俗来讲,健康传播就是指通过大众媒介传播与健康有关的信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二 中外健康传播研究史
国外研究
国内研究
三 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传播的机遇和挑战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一直是健康传播主要的传播渠道,但新媒体作为一个新兴的传播媒介形式,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目前新媒体(以微博、微信为主要传播媒介)与健康传播的紧密结合逐渐成为探索健康传播效果的研究热点。
机遇:
1、传播方式多样,信息聚合
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受众从被动获取信息转变为主动获取信息,使得健康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和主动性都变强,可以实时的将图文声音甚至视频聚集在一起形成“现场直播”,传播者利用现代的传播渠道,收集大量的信息,优化用户对信息的选择和使用。
2、健康传播主体多元化
新媒体环境下,浏览者和创造者的双重身份使得健康传播的主体也不再局限于少数拥有专业能力的医生或者专家,微博、微信、各大社交平台或论坛都成为接收健康信息的主要来源,通过人际传播成为更有影响力的健康传播站点。
3、用户需求个性化
受众的选择更具针对性。而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无差别传播,新媒体环境能真正实现用户的需求个性化众多医院开设了微信公众账号,能够提供省时高效的就诊条件,满足用户不同类型的需求。
挑战:
1、信息质量被严重削弱,同质化严重
在当前健康信息较少、健康传播效果较弱的情况下,部分社交媒体对信息进行复制转载,产生大量相同内容,信息的均化引起视觉疲劳,降低信息的浏览效果。
2、卫生信息的传播,缺乏监督
新媒体条件下,低门槛、高参与性使得信息传播快,信息量大,因此,许多虚假信息在互联网上任意传播。虚假健康信息为了获取点击量而采用耸人听闻的字眼,因其连接强关系的特点而快速扩散但信息的真实性不受监管。
3、新媒体的过度包装使得伪专家变得流行起来
许多伪多元化营销平台在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情况下创建个人信息,并对公众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在新媒体的过度包装下,这些伪专家在世界各地都有很多粉丝,影响力可想而知,健康传播效果也不容乐观。
微信已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健康传播的主要渠道。匡文波学者在对微信公众号健康传播的研究基础之上,建立了其传播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
由图可知,新媒体平台健康传播类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效果主要受到文章位置、标题表述、多媒体使用情况、文章话题、趣味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因此,对于提升微信公众平台健康传播信息传播效果对策建议如下:
1、在传播形式上要避免纯文字的发布,要注重多种类型的结合,特别是将文字转化成浅显易懂的漫画或图片的形式。
2、对于传播话题的选择应该探索受众关注的专业问题,以便整体提升受众的医学健康知识。
3、话语使用应更活泼有趣、更贴近生活。
4、培养更多科普人才,撰写真正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的健康传播文章,培养受众正确的健康观念。
5、应扩大粉丝规模,特别是活跃粉丝的数量。
小编推荐书目
《健康传播:个人、文化与政治的综合视角》
内容简介:作者通过引人入胜的叙述和真实生活案例研究来构建理论,并鼓励读者进行创造性思考,把所学理论与个人经历相联系,从人际关系、临床医学和公共健康领域广泛取材,探讨了健康传播背后的文化价值和政治现象。
《健康传播与社会》
内容简介:基于社会视野下的健康传播研究,在国内目前没有涉及,本书将成为国内第一本从传播学和社会学角度探讨健康传播的专著。
参考文献:
[1] 匡文波,武晓立.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健康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9,41(01):153-176.
[2] 刘一鸣.对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传播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8,9(23):64+66.
[3] 侯彤童.信息质量视角下健康传播的实践反思[J].青年记者,2019(05):29-30.
[4] 徐思凡.机遇即挑战:新媒体时代的健康传播研究[J].青年记者,2018(32):24-25.
[5] 张易昔.健康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新闻传播,2018(07):7-9.
[6] 王亿本,江慧.新媒体参与健康传播的问题与对策[J].青年记者,2018(18):29-30.
[7] 张自力.健康传播研究什么——论健康传播研究的9个方向[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3),第42-48页.
[8] 喻国明,路建楠.中国健康传播的研究现状、问题及走向[J].当代传播(汉文版),2011(1),第12-13页.
[9] Carolina Menezes FERREIRA,Gil GIARDELLI,Mike Lopes LIMA,Gabriela KAPIM,Daiana GARBIN,Mauro FISBERG,Flávio ZAMBRONE,Tadeu CORRÊA,Marcos BOULOS,Fabiana POLTRONIERI,Clarice Pimentel PAULON,Gumercindo SILVA,Ana ESCOBAR,Gabriela MALZYNER,Marcio ATALLA,Bianca NEVES,Cynthia ANTONACCIO,Paulo SILVESTRE,Ciro Dias REIS,Daisy GRISOLIA,Elena CRESCIA,Gustavo OTTO. Communication in health: a new time[J].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7.
[10] Steele, R.. Social media, mobile devices and sensors: Categorizing new techniques for health communication[P]. Sensing Technology (ICST), 2011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2011.
撰文:侯雅兰
排版: 李 颖
可视化 :盘伟凤
校对:张华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