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共青团诞生地“穿越”回最初模样!改造后的“渔阳里...

2019-04-29 17:0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本文原标题:《共青团诞生地“穿越”回最初模样!改造后的“渔阳里”今天亮相,五一走起!》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改造落成暨上海青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主题活动今天(4月29日)下午举行。市委副书记尹弘与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徐晓共同为渔阳里改造纪念雕塑揭幕,并出席上海青年讲师团“微团课”发布活动。这是上海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改造项目于2018年8月正式启动。纪念馆内部设计力求复原渔阳里原貌,展陈内容聚焦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2年团的一大召开期间,渔阳里培育的青年在中国革命和共青团建设初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少史料和文物为首次展出,让观众能更好回顾百年前的红色足迹,感怀革命青年爱国情怀。纪念馆自4月30日起开始试运行。

淮海中路567弄渔阳里

繁华热闹的商业街上

你是否知道还有这一条弄堂

这里的6号石库门小楼

曾影响过中国的历史进程

近百年前

俞秀松、施存统等八名青年

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领导下

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

本次对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的改造在内部设计上力求复原渔阳里的江南文化特色,复原渔阳里的石库门建筑特色,在展陈内容上强调了五四运动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在党的领导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委员会得以相继成立并逐步发展。

改造之后

有不少史料和文物均是首次展出

跟着小编来探营

全新亮相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都有哪些新变化、新亮点?小编现在就带着大家一同来探营!

↓视频:崭新的渔阳里是如何筑成的↓

六大展区

不忘初心还原历史

纪念馆一共分为六个展区。一楼为序厅和共青团知识互动体验区两个展区。二楼展厅则以时间为序,分为“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创建”、“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外国语学社与渔阳里培育的进步青年”和“从团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建立到团一大的召开”四个展区。

一楼序厅首次呈现了新渔阳里6号的“三个第一”,即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干部学校——外国语学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通讯社——中俄通信社。序厅的正前方是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八位发起人的艺术铜雕。
序厅

此次一楼还新增一处占地83.8平方米的共青团知识互动体验区。展区通过多媒体、电子游戏等新型科技手段,将团史、《团章》、团员证、团徽、入团流程以明白易懂、轻松易记的方式带给参观者,实现团员网上签到,提供了寓教于乐的参观学习途径。

纪念馆二楼展陈以“图文+实物展品”为主,以更加丰富的史料和文物,更为新颖的多媒体呈现和艺术表达,回顾百年之前的红色足迹,感怀革命青年的爱国情怀。
重磅展品首度呈现

《青年团筹集基金启事》

“邦人君子及当代宏达鼎力匡襄,予以惠助,俾基金有着,团务自易策动,直接为社会青年谋公众之福利,间接实兴我国民族前途关系者綦巨!岂独本团之幸焉?”

如此铿锵有力的文字,出自此次新增的展品《青年团筹集基金启事》中,这是一份小楷书法艺术品,由俞秀松在建团初期亲手撰写。俞秀松不但是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首任书记,也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员。

《青年团筹集基金启事》

这份珍贵的史料是市政协常委、上海拙朴投资管理中心创始合伙人邵楠交授于纪念馆的,在纪念馆改造落成之后首次对外展出。

这不仅是一篇募集资金、引领青年团战斗的檄文,更是能穿越百年,成为让新时代青年肩负起国家民族命运担当的号角!

俞秀松的单人铁床

同样,与俞秀松有关的新展品,还有一张跨越万里、从新疆带回上海的单人铁床,被放置在纪念馆二楼展厅里。铁床由俞秀松的继子俞敏和继女俞雁捐赠给纪念馆。

俞秀松曾在1935年前往新疆,任新疆民众反帝总会秘书长等职,这张铁床就是他当年在新疆时卧室的配置。1939年,俞秀松在苏联肃反扩大化中遇害,时年四十岁。

俞秀松的铁床

施存统的24本藏书

第一任团中央书记、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八位发起人之一的施存统喜欢看什么书?这次在纪念馆里也能找到答案。在二楼展厅“青年先锋上海建团”部分,能看到由收藏爱好者吴景键先生所收藏的施存统早年个人收藏的24本藏书,其中有两本书还有施存统的个人签名。

施存统的藏书

施存统又名施复亮,在吴景键所购的一本早期日文共产主义文献《社会问题研究》上,就有用红色铅笔所写的名字“复亮”,并配有“此书与复光的信同时收到,一九二五·九·一·十三”的题记,“从书上的题记也能看出他和钟复光那段革命爱情故事,最后他们结为革命伴侣。

毛泽东致施存统的一封信

在毛泽东同志的带领下,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于1921年1月成立,成为全国第一批团的早期组织。1922年,时任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给团中央写报告,汇报长沙青年团工作,上款就是“国昌兄并转中局诸兄”,“方国昌”实为施存统化名。

毛泽东致施存统的一份信

艺术浮雕群像《先驱》

步入纪念馆的序厅,迎面就能看到一组重达一吨的艺术浮雕群像《先驱》。这组全新亮相的浮雕群像由上海市美协副主席、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蒋铁骊全新创作,展现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最早的八名发起人:俞秀松、施存统、陈望道、李汉俊、叶天底、沈玄庐、袁振英、金家凤。

艺术浮雕群像《先驱》

浮雕群像宽5米,高2.7米,八名发起人迎面迈步向前,刚毅硬朗,让参观者感受到他们走出渔阳里的意气风发。

原创油画《启程》

除了这组全新创作的艺术浮雕,位于纪念馆两楼介绍外国语学社的部分,还有一幅全新原创的油画《启程》,油画由上师大美院院长、上海美院特聘教授俞晓夫创作,历时两个月。

原创油画《启程》

画作艺术性再现了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罗亦农等外国语学社的青年学员和杨明斋等老师们,在渔阳里弄堂口交流讨论的场景,青年们目光敏锐,求知若渴,奋发学习精神与救国图强志气跃然纸上。

复原老渔阳里的建筑符号

馆内设计原汁原味

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胡晓云曾是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改造的总设计师,此次他又担任了渔阳里改造的总设计师。他介绍,此次馆内设计侧重复原渔阳里的建筑符号,将这座石库门建筑的尖顶、屋内立柱都进行了还原。

渔阳里外景

在二楼展厅里,屋顶是用现代材料制成的瓦片,只要细心留意,还能发现五六个组合在一起悬挂在展厅上方的吊灯,造型与传统石库门客堂间里所用的吊灯一模一样。

二楼展厅还原了石库门建筑的尖顶,让内部空间更加宽敞。靠窗的走廊新增了一长排木质材料的百叶窗,样式与石库门的老式窗框无异,百叶窗可调节,天气明媚时,阳光可透过百叶窗洒进纪念馆的走廊。

细节呈现原汁原味

展厅图文色彩则以红色、灰色为主,排版、样式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有着相似之处。

纪念馆在改陈改建过程中,还使用了各类新颖的多媒体方式,再现渔阳里的红色历史。比如在纪念馆两楼,在国内展馆中首次采用了三屏互动方式,展现了青年团的八位发起人当年在渔阳里学习工作时的场景。
渔阳里广场

淮海中路上首个红色广场

新增的渔阳里广场毗邻淮海中路,与纪念馆相隔一条弄堂。原本是一个室外停车场,在锦江国际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如今则变身为上海这条繁华道路上第一个红色广场——渔阳里广场。

整个渔阳里广场最大的看点在于青运史大事记——“青春赞歌”浮雕墙与团史大事记——“青春足迹”步道。

浮雕墙由十幅中国青年运动史大型浮雕组成,总长58米、高3.4米,所展示的内容涵盖了五四运动、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一二九运动、青年志愿垦荒活动、学习雷锋活动、新长征突击手(队)活动、希望工程、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等。

更富有巧心的是,利用走道设计,浮雕墙中段镶嵌了一扇石库门,门楣上标有“渔阳里”。每到重大纪念日,参观者可以打开石库门,直接通过走道走进纪念馆进行参观,就犹如打开了历史之门,穿越红色历史时空,走进史实。

浮雕墙前的地面上,则是宽3米的“青春足迹”步道。步道上印刻着一共16条团史大事记,走完这段步道,也简要学完了共青团的历史。

此外,广场上设置了升旗区域,可在重要日子举行升旗仪式,也为青少年国旗下成长活动、重温革命历史、接受仪式教育等提供了重要的公共文化场所。

广场的设计与实施交给了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团队十多名青年师生,主持艺术家为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华艺术宫副馆长金江波。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渔阳里是你不可不去的城市打卡点哦!在改造一新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还将常设微团课,为青少年了解红色故事提供新途径。

纪念馆将于

2019年4月30日(周二)开始试运行

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五一假期走起!

参观注意事项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开放后,观众领票免费参观,团体需提前预约讲解参观。为了保护旧址和纪念馆安全,将根据实际情况,对参观旧址和纪念馆展厅实施限流措施。同时,为了对展陈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良好的运营状态,纪念馆将实行每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咨询电话:021—53823370

文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周胜洁、范彦萍

摄像:施剑平 摄影:吴恺、施培琦

文案整理:塔哥

责任编辑:黄奕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