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东岸·民生艺术码头变身“剧场”,每个观众都成为“演员”

张紫祺
2019-05-03 10:08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近日,“戏游2:无界之宴”在上海东岸民生艺术码头为公众带来奇妙的艺术体验,展览融合戏剧、舞蹈、行为、装置、音乐、影像等不同艺术形式。当观众的存在成为展览的一部分,会发生什么?如何看待舞蹈与沉浸式艺术体验的“转瞬即逝”?展览开幕前夕,澎湃新闻采访了执导本次展览最主要的两部分内容“道”与“奥”的导演赵梁与康纳•道尔(Conor Doyle)。

近10000平方米的空间,2个小时的时长,我们很难定义“戏游2:无界之宴”是一次展览,还是一部戏剧。但是它绝对是一次有趣的艺术体验:当你的存在本身就成为展览的一部分,甚至是主体,会发生什么?

展览现场

沉浸式展览在今天可能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但是“戏游2:无界之宴”仍然希望通过打破观众的既有认知,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通过打破身体的界限,观众可以在这样一场“宴会”之中重新思考自己身体的感知和作为“人”的自由,探索艺术、人、现场的关系之美。

展览依照“穹”、“道”、“闻”、“奥”四个部分的顺序展开。

序幕“穹”是一个新媒体装置,通过在半圆形穹顶上呈现的投影和现场表演者的行为共同为观众创造出一种不一样的“天空”,投影上瞬息万变的图像和与之相伴的巨大声响笼罩着初到此地的观众,将他们带入“戏游”世界。

序幕“穹”

“道”是由赵梁导演的一次“参与式舞蹈体验”,在80米长的甬道上,赵梁设计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多种形式让舞者与观众互动。不时有观众被拉到舞台中,接受舞者递来的一支“麦穗”,并随之起舞。

“闻”有四个圆筒的空间,在这里,建筑的历史构造与导演们的想法重合,声音艺术家陈睦琏借助圆筒空间本身的回声特性,通过人之声、麦秸的回响、时间的漩涡(唱片声)、平行时间(钟表声)意图唤醒人们对那些被遗忘的声音的感受。

“闻”部分的一个空间

最后一部分“奥”是由《不眠之夜》的主创之一康纳•道尔导演的一段“艺术旅程”,在这段旅程中,从开始类似常规美术馆的“谎言”板块,观众一步步走进“维多利亚房间”“镜子迷宫”感受迷幻与混沌,再到作品“滋养”板块与表演者进行圆桌互动,最后来到“归途”板块,通过装置“倒置的麦田”“青蛙隧道”和“旋转滑梯”体会“游戏”的乐趣,最后来到“家”中,享受旅途结束的惬意。

对于观众来说,可能两个小时的时间并不足以实现什么变化,但是如果你选择敞开自我,让每一个表演者、每一件作品,改变你一点点,在这场如梦如幻的“戏游”中游戏之后,也许正如康纳•道尔所说:最后,你可能真的会有所改变。

康纳•道尔:当你有机会,一定要去艺术的现场

康纳•道尔(Conor Doyle),“戏游2”总导演之一,《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主创之一,《溺死者》的联合编舞。 

融合科技的“爱丽丝梦游仙境”

澎湃新闻:您提到这次的作品设想是观众们坐着一艘叫“尤利西斯”的船来进行一趟“旅程”,您是如何来实现这样的设想的?运用了哪些艺术表现形式、方法或技巧?

康纳•道尔:《戏游1》的部分灵感来源是《爱丽丝梦游仙境》,爱丽丝掉入兔子洞,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她在旅程中遇到了很多人,她自身也发生了变化。《绿野仙踪》中的多萝西也是一样。所以这是我这次创作理念的部分来源。最初我也想过再做一次“爱丽丝”的故事。我特别着迷于让观众成为“爱丽丝”并踏上一段旅程的设想,主角并不是这个场景中的表演者,而是观众自身。观众遇到的所有人物都只是配角,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可能会改变你一点点,一直到最后,你可能就真的被改变了。策展人希望我能表现的另一点是让观众能真正去看、去听。通过看和听,观众们可以感受到自身的改变。那可能是一种情感上的改变、精神上的改变。

展览现场

其实,当开始设计展览时,我通常会关心的第一件事是它的形式。有多少人会来参观?它会持续多长时间?它所在的空间是怎么样的?观众如何通过空间?观众往往会被身边其他观众的行为影响,但是我非常想做的一件事就是给予观众独立的体验。虽然要面对一次进场的250位观众,我真的也不太知道该怎么给予他们每个人独立的体验。但是结合策展人传达给我的另一个关于科技的想法,我们要怎么样才能让科技成为促进交流的工具,而不是去感受自然和身体的障碍?思考着如何让科技成为一个解锁我们对于世界的感受的钥匙,我最后使用了GPS系统。它可以定位你的位置,你不用一直在手机上点按,它就可以自动根据你的位置在你的耳机中播放相应的导览解说。我对这一系统很感兴趣,想要将它应用在戏剧当中,将它戏剧化。我很喜欢用耳机导览的方式,因为它让你只能与离你很近的人说话。同时,它也可以通过播放声音创造出距离感,让你独处于自己的小世界。我也希望耳机能够让观众无法和他们的朋友交谈,让你免受可能别人手机铃声响的干扰,完完全全专注于当前的展览。

然后,我设计了镜子迷宫的部分。我其实很苦恼,担心将迷宫设计的太复杂,观众可能花几个小时都走不出来,也担心它过于简单,观众直接就走出来了。

融合耳机等技术与戏剧而产生独特体验

澎湃新闻:实际上,比如我自己在走迷宫的时候就几乎直接走了出来,没有体验到迷宫中的很多设置,那可能也会有观众像我一样无法体验到您所设计的那些“隐藏情节”,关于这点您怎么看?如何去解决?

康纳•道尔:你直接走出来了?这太糟糕了(大笑)。控制这件事情本身还挺让我抓狂的。但是,其实戏剧很美好的一点就是它每次结束的时候就结束了,每一晚的表演都是全新的。如果迷宫过于简单了,我们第二天就可以把它变得更难。而且,不同的观众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虽然我已经对迷宫非常熟悉了,但其实我昨天在里面还是迷路了,这很难说。有时你可能只是特别幸运,所以快速走了出来。不过我还是希望观众多在迷宫里转一转,可能可以释放出更多的表演者。要是都像你一样直接走出来了,我会不开心的(大笑)。

(据悉,康纳•道尔在隔天又对“镜子迷宫”做了全新的调整。)

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您通过“镜子迷宫”的设计想要表达什么?

康纳•道尔:这个设计背后的一个概念是“打碎”你自己。在很多的镜子中你可以看到很多自己。我希望它能给你一种警示感和扭曲感,在展览开始阶段呈现一种陌生、模糊的感觉,让你在镜子迷宫中感觉自己变成一块一块碎片,然后走出来,在接下来的“滋养”板块体验内心的平静,最后则是在“归途”中体验到玩的乐趣。

另外,我也想要反映“自我困扰”的问题。有时候我在酒吧里看到有人自拍,而不去与他身边的朋友交谈,我会想,我们什么时候会感觉“受够了自己”?看够自己的样子?我希望在“镜子迷宫”中让观众看够了自己,然后想要更进一步,去做些别的事情。

澎湃新闻:在这次的作品中您采用了很多新的技术手段,手机app、耳机等等,这些都是以前,或者说十年前的艺术作品中不可能会有的,科技某种程度上说正在完全改变人与艺术的互动,您怎么看待技术的革新对艺术的影响?

康纳•道尔:我觉得技术的革新带来了很棒的改变。比如,即使你生活在很远的地方,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看到美术馆的展览。所以对于每一个感兴趣的人来说,都可以看到你想要看到的所有东西。

澎湃新闻:但是这就造成了另一个问题,因为屏幕上看与真实去看是不一样的,这样的话会不会反而阻碍人们认识真正的艺术?

康纳•道尔:对,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但是有总比没有好。看一幅画的照片和看画本身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还是认为,当你有机会,一定要去现场用眼睛看。我们的眼睛胜过任何照相机。

“用身体去讲故事”的艺术

澎湃新闻:在“滋养”部分,您设置了很多的圆桌,有很多表演者在旁边表演,这背后想表达的是什么?

康纳•道尔:这部分的灵感来源于展览所在的建筑,它本来是个粮仓,这里的食物会“滋养”全上海的人们。我对于“用一个空间滋养另一个空间”的概念很感兴趣。以及,我们是如何通过食物、人与人的交流、与自己身体的交流去“滋养”我们的肉体。这可能是通过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的方式。我希望在展览中用不同的方式“滋养”观众的身体和精神,尝试给予观众一个关于“什么是食物”的全新概念。

另外,有时我们很容易忘记与人对视的力量,或者触碰他人的手带来的力量。即使是最简单的事情也可以给我们力量,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精神触动。但其实我们不容易得到注视和触碰,我觉得有人驻足、注视着你可以让你感觉受到重视。所以我希望在这一部分带给观众这样的体验,让观众感受到圆满。

“滋养”部分设置了许多圆桌,表演者在旁边表演

澎湃新闻:在“滋养”部分有一张圆桌的表演内容是,一个男子试图去“催眠”观众,鼓励观众改变自己,这部分的设计有什么含义?

康纳•道尔:对,这里是希望连接起观众的意识和潜意识,让这两种意识能够交流。这一部分实际上也是一种艺术实验,是在探索如何将“冥想治疗”戏剧化。我希望通过这十天的展览也能更了解到底如何去实现它。

澎湃新闻:当代艺术很多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尤其是沉浸式艺术,甚至邀请观众走进艺术本身。您是如何看待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的不同的?

康纳•道尔:我觉得传统艺术,不管是浮雕还是绘画,即使它只是在一面墙上,其实也都会有让观众沉浸其中的力量。我觉得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总是能将你带入它的世界。

澎湃新闻:您本身是一位舞者,但是这次的作品看上去并没有特别多舞蹈的元素? 您是如何看待舞蹈这种艺术形式的?

康纳•道尔:我一直都是舞者。其实这次作品中也有很多舞蹈,只是它不是很明显的舞蹈,而更多的是在于姿势、律动、肌肉的张力,这些才是我心中舞蹈的真谛。你的动作做得有多快、多慢?你的肌肉的紧张程度是怎么样的?你是在什么样的空间中来做这些动作的?这些动作又是怎么讲述故事的?归结下来,舞蹈是关于你是如何用身体去讲故事的,而不是仅仅摆出几个造型。所以即使只有一些很简单的动作,对于我来说都是有着精心编排的含义的。

我其实很开心你看不出来它们是舞蹈,我不希望观众一眼就能看出:“哦,这是一段舞”。我希望他们能思考这是不是有更多其他的内容。

展览中的演员

澎湃新闻:这样的表演形式的艺术,与艺术展览等相比,它存在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您作为导演期待通过这样的一段表演为观众留下些什么?

康纳•道尔:我觉得没什么可以和表演者在你面前表演相比,这是非常特别的感受,它会产生非常久远的影响。没错它是短暂的,但是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在此刻,我注视着你,我们之间有一种特别的互动,但是这也只是一瞬的事情,再也不会重演。而且,我觉得能和一群人一起观看一场你知道再也不会有的表演是一种非常棒的体验,你可能就目睹了传奇。绘画永远不能像一个人一样在我面前和我互动。不过,我觉得这两种艺术形式都是有其价值的。

澎湃新闻:在这次《戏游2》的整体设置中七层是偏东方的展示,您负责的一层是偏西方的展示,您怎么看待东、西方艺术表达的不同和共通的地方?

康纳•道尔:我们希望呈现这样一种东西方的对比,我觉得它们都很美。从我和很多东方艺术家共事的经历来看,我其实并没有感觉到很多差异。这可能是因为现在越来越发达的通讯手段,不同国家之间的人交流变得非常容易了。而幸运的是,艺术家往往都会对于交流、分享想法有一种内在的渴望。而且,我觉得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所以不同点不是在文化,而更多的是在每个不同的个体上。

赵梁:艺术可能救赎不了人,但是艺术可以给人启发

赵梁,“戏游2”总导演之一,当代舞蹈剧场艺术家

粮仓里的“一条长道”

澎湃新闻:您这次的作品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赵梁:这次没有故事。我对于这次参与式展览的概念很感兴趣,也对这次的建筑本身很感兴趣。这次的建筑原来是一个老粮仓,所以谷物、粮食的概念贯穿整个作品。对于我来说,这就是个“给予之地”,是个精神食粮之地。这里孕育了很多生命,从这里四散出去,到千家万户。这是个很有生命力的地方,我觉得我需要在这里做一个有仪式感、祭祀感的舞蹈,像对这个空间的一种回响,含有感恩的意味在里面,我觉得这是我们现在非常缺失的。

另外也是因为我自己的心境,我正好40岁了,我觉得到了四十就要归零,所以我不想要再只做外在形式上的创作和表达。我就想能不能只有一条“道”到底,拉着观众一起走,这其实是更难的挑战。所以我就想到老子的话“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那一刻我就确定了这一灵感,我觉得就这样了。

谷物、粮食的概念贯穿整个展览

澎湃新闻:您也提到这次的参与式展览要带着观众一起走,是很困难的,那这次您在编排上与以前有什么不同?

赵梁:和我以前是完全不同的。首先我们没有这么大的教室去容纳这么多舞蹈演员。我之前在北京工作了一个月,我们舞蹈教室只有10x10平方米,所以我必须去想象这些演员在一条长道上。我必须去改变我本身对于空间的理解,因为这和一般的剧场表演也完全不一样。而且我需要随时想观众们一进来会做什么,怎么样让舞蹈演员和观众之间产生关系,什么时候他们该分开,什么时候在一起。这是很大的挑战,因为是我从来没有做过的。

澎湃新闻:从观众的角度来说,在剧场里可能可以每个人有自己的位置看到全部表演,但是在这样一种沉浸式的环境中,人很多的情况下,我观看的时候很可能会被挡住,可能看不到全部内容,您是怎么解决这一问题,或者说是如何看待的?

赵梁:我觉得这就是空间本身给予的一个功能,在剧场里可能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样的,但是在展览过程中,每个人的体验是独一无二的。比如其中一段,有一个观众被拉到台上,舞蹈演员们都一层层的抱着她、围着她,我想这样的体验对于她来说是永生难忘的。所有的灯光打在她身上,大家都注视着她,我觉得这是一种被选中的感觉,是非常有意思的。

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但是只有一位观众能被选中?

赵梁:对,所以我也在整个过程中给了大家很多其他与艺术互动的机会。

其实我们脚下这条道本身也是艺术家冰逸的一件艺术作品,叫《时光的河流》,上面的装置则是艺术家大西康明的作品叫做《倒置的山水》,我们在中间跳舞,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澎湃新闻:您作为一个舞者,一直尝试在不同的空间和环境中进行舞蹈表演,可以分享一下您在哪些独特的环境中表演过吗?你是怎么看待不同空间中的舞蹈表演的差异的?

赵梁:比如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比如《幻茶谜经》在北京正乙祠里演过,那是一个三层的百年古戏楼。所以同一个作品我其实有不同版本的,有剧场版的、古戏楼版的,会根据不同的场地调整。

我觉得不同的空间里的舞蹈表演给人的体验是不同的。我觉得这也是我们这次展览的一个意义,因为现在的观众有需求,他们想要主动进入艺术发生现场,所以越来越多的策展人、艺术家开始为观众提供这样浸入展览的机会。我觉得这挺好的,说明艺术离大家越来越近了,不再是触不可及的。

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您觉得艺术和生活的边界在哪里?

赵梁:我觉得对于那些对艺术有感知的人来说,可能生活中一切都是艺术。而对于艺术没有感知的人来说,可能生活就是生活而已。

我觉得艺术会让生活升华,艺术本身可以让人超越生活中的很多东西。这就是艺术给予大家的,会让大家对于此时此刻的你、你所在的大环境有一定的思考。艺术可能救赎不了人,但是艺术可以给人启发。我觉得人的一生都要在启发的状态下不停的自我超越,完成生命这一个仪式。我觉得艺术是整个人类发展形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也是作为艺术家所应该要做的工作。

一个四面带着面具的形象出现在展览中

澎湃新闻:现代社会人们往往都会对科学保持很崇敬的心态,觉得科学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但反观艺术,可能往往被放在了一个不那么重要的位置上,大家可能不会觉得艺术能推动人类进步。

赵梁:对。包括我在这次作品中有一个四面带着面具的像一尊佛一样的形象,但是它的面具其实是很有工业感的。创作这样一个形象其实就是因为我觉得人类是一直需要“精神偶像”的。所以我们在不同时期创造了不同的神、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化,我们本身也需要被这些自我创造投射的东西牵引着、带领着走。我创作的这样一个形象从一开始就象征了一种权力,他是至高无上的、神性的代表。但是,他的脸是工业的。我觉得这就是很值得大家思考的事情。

不论是科学也好,宗教信仰也好,我觉得某种程度上,科学也是一种信仰、一种宗教,我觉得真正好的宗教里面也是有科学的部分在的。所以我觉得它们完全不矛盾,我就把它们结合在一起,放在这条“道”上,我觉得这非常有意思。

展览现场

跳脱日常生活和惯性,用身体连接当下一切

澎湃新闻:您觉得舞蹈与其他的艺术形式,比如绘画、音乐、话剧表演、当代艺术等等相比,有什么样的特点?

赵梁:我觉得舞蹈是最根本的,是物质世界或者人类存在本身最根本的一件事情。换句话说,如果你没有身体,你就无法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只有精神的话,你无法通过身体完成你在物质世界里所有的想象,你就无法生活。所以回到根本,你先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你才能好好的活着。你只有好好的活着,才能去创造未来的生活。归到原点,就还是你的身体。你每时每刻每天都在使用你的身体去表达你的状态、你的思想、你的境界。就像你现在坐在这里,也是代表了一种状态,是一种“身体舞”。

所以,其实我特别感恩舞蹈,我觉得我很幸运能从事这样一种用身体去表达的艺术。我一直想要告诉大家,我坚信未来舞蹈会是一种奢侈的艺术。因为你可以用身体去直接表达,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你不再借助于摄像机、画笔或其他的媒介,而是可以直接来表达。(开始舞动)你就是整个世界,世界整个就是你。我觉得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啊。

而且,这门艺术是从始至终,从最原始开始就诞生,而且一直到未来不会有任何改变,不会被人工智能或任何科技所改变或影响,但其他所有艺术都可能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受到影响。只有身体,不会。

所以我觉得这是非常奢侈的。

展览中在一块有限的玻璃空间里独自起舞的舞者

澎湃新闻:像舞蹈这样的表演形式的艺术,与艺术展览等相比,它存在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您怎么看待这样一种短暂性?

赵梁:对,所以舞蹈是幻灭的。就是因为它的幻灭,才证明了它的稀有和珍贵。而且你每一次看,舞者的状态都是不一样的。我觉得这种艺术的表演形式才值得被大家推崇。我觉得,一幅画画完了,你什么时候去看,它永远都是那样。但是舞蹈是人最根本、直接的交流。而且,剧场艺术本身是集艺术大成的一种表现方式。因为你要把所有艺术都收入到剧场这个黑匣子里,在一个特定时刻让它发生,散发出能量去感染所有人。而绘画就是绘画,它只能是静态的,但是舞蹈就不一样,我可以用身体连接一切。绘画、灯光、装置、服装,我可以和所有我想要的东西发生连接,这不是所有艺术都能做到的。

我觉得舞蹈是非常当下的,这是它最美的地方,也是它最大的局限性。只有此时此刻,过完就没有了。

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在这次《戏游2》的整体设置中一层是偏西方的展示,您负责的七层则是偏东方的展示,您是怎么看待东、西方艺术表达的不同的,或者也有哪些共通的地方?

赵梁:大家总是把东方、西方艺术往冲突、对比方面想,但是我觉得其实未必。在我们这个网络时代,大家都是开放的,信息都是对等的,东西方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

澎湃新闻:现在的网络时代,我们感觉接收了很多西方的文化,但有时也忽略了其实我们东方也有自己的文化?

赵梁:对,忽略的太多了,因为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世界的导向还是西方在主导。但是我觉得对于东方的文化来说,有很多东西是非常伟大的,是值得我们深挖的。而不要一味追随西方的那套体系。这次的主题“道”也是来自老子的《道德经》,我觉得这是很美、很智慧的。虽然我之前的很多作品是关于东方文化的,但是其实我也不是一个苦读史书、天文地理的人,我觉得这些都是我骨子里自带的文化。

我觉得舞蹈自古以来都是有“巫性”的,所有艺术的起源都是跟“巫”的文化相关的。在这样一个空间里,做一个有仪式感的祭祀,我觉得是非常美好的。

这也是呼应了整个展览的主题“戏游”,lost in play,你需要给大家制造一个维度和空间,将大家拽出现实生活,你会开始思考,这时你就已经“ lost”(迷失)了,因为我已经浸入你的日常生活和惯性里面。

(展览现场图片由主办方MD The Art Lab提供,展览持续至5月7日。)

    责任编辑:钱雪儿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