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思勉思想节|纽约的苍茫角落:图像记忆与述说
2019年4月25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李明洁教授应邀,出席“第五届思勉人文思想节”,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做题为“纽约的苍茫角落:图像记忆与述说”的第七场名家演讲。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所长黄剑波主持,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院长郁振华老师,党支部书记、副院长王玉琼,以及部分媒体和校内师生参加。
百余名听众参加“第五届思勉人文思想节”名家演讲第7场。(殷莹 摄)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所长黄剑波主持讲座。(郑洋洋 摄)李明洁教授从公共空间开始讲起,阐述了自己将街头艺术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公共空间是社会记忆发生的场所,尽管街头作为公共空间开始被社会记忆研究所关注,但是直接得之于主观诉求的街头艺术作为分析对象,却鲜少进入人们的视野。她将视线投射到繁华纽约灯光下被遮蔽的传统历史街区,选取纽约东哈莱姆墙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与范例。东哈莱姆区是纽约的古老街区,也是现在的拉丁核心街区,其社区的迁移史是纽约城市发展的缩影。在此留下的墙画保留完整,具有漫长的“共时性”,作为图像叙事,是整个社区的自传。因此,东哈姆莱姆墙画是研究大都市历史街区的公共记忆的生成以及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例证。墙画中,画面的叙事性与居民的主体性互为表里,叙事与身份认同相互建构,又相互限制。李明洁教授选取那些非虚构性的、以人像为主、具有叙事性的墙画,花费了半年时间,深入街区,走访画家与相关对象,探索墙画背后的故事,并试图厘清其中文化记忆的建构路径。
李明洁教授从公共空间开始讲起,阐述了自己将街头艺术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郑洋洋 摄)演讲中,李明洁教授将这些墙画分成四种类型:街区地标、纪念人像、社会问题类、民情风俗类,每种类型分别选取两幅墙画作为具体例子,详细分析不同类型墙画所代表的具体意涵。这些作品来自各个时代,在1960年代到2010年代,“历时”地贯穿着这个社区的历史,并且每一张画都不是独立的,他们都是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的,从多个视角相互补充,“共时”地证明着这里的社区记忆。在现代化的进行中,这里的墙画以影像为“自传”,交织着民众对于各类权力不断浸润着记忆和情感的熟悉景观的焦虑。东哈姆林人被公共空间中的墙画反复地规训,在自身的叙事中形成了身份认同。这些认同具有叙事的普遍重要性、具体时间性、内在因果性和潜在反抗性。
李明洁教授详细分析不同类型墙画所代表的具体意涵。(殷莹 摄)最后,李明洁教授强调我们的社会记忆有主动生成的和被动灌输的,我们应该有所警醒,并对自身的文化遗产进行不断反思。讲座通过图片、音乐和富有激情的演说,带领大家从图像研究的角度,重新思考一座城市,以及我们每个人的身份文化认同。
提问环节中,李明洁教授就媒体批评、图与史的关系、自传性记忆、田野调查等话题,与在场听众展开积极互动。-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