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胡桂林︱从旧信封见证旧书街的兴衰

胡桂林
2019-04-30 12:49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书评 >
字号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集邮热曾席卷全国,街头长长的买邮票队伍,是最壮观的一景。据说,全盛时仅集邮联在册会员就达二千多万,像我这样不在册的爱好者,还不知有几多。一时间,熙熙攘攘,芸芸邮人,而今安在哉。几十年来,集邮和藏书一样,一直是我寂寞人生的良友,并不因如今的冷落而放弃过。

近年来,书价日昂,已经很少再买到古籍旧本了。有时闲情难耐,旧习不改,稍稍重拾集邮,碰到有点意思的,好玩又不贵,就买一两件来玩玩,以消永日。所谓“不为无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买到过两件,民国时期隆福寺旧书店的旧信封,就是这样有点意思,值得说一说的玩意儿。使用过的旧信封,集邮人称之为实寄封。早期实寄封的收藏研究,是传统集邮最重要的组成,通过邮资的变化,邮路的起止,乃至收发信人等信息,不但可以见证,邮政历史的发展变化,也是社会风俗文化变迁的旁证。“以邮证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我收藏的这两件实寄封,都是民国三十年,北京隆福寺“文奎堂”和“修绠堂”书店,使用少见的旧书店专用信封,实寄日本京都“汇文堂书店”的。看似普通,却见证了隆福寺旧书业曾经的繁荣。用时风,凡事都往大了吹的话说,这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算算已是近八十年前的旧物了,足以发思古之幽情。

民国文奎堂旧书店实寄封

北京隆福寺旧书业辉煌时期的见证

当年的京都“汇文堂”书店是日本有名的汉籍古旧书店、日本汉学家聚会之所。如今,“汇文堂”尚婆娑人间,今代国人到东瀛访书,还常常提到这家百年老店。而北京的“文奎堂”和“修绠堂”,同其他老字号一样。新中国后,经过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被消灭了。据中国书店老人回忆,“1958年,隆福寺街旧书业共有17家参加了公私合营,以后并入中国书店。目前,仅在前修绠堂原址保留一处旧书收购点,其余门市部已全部撤销”。

隆福寺街是北京隆福寺前的一条东西街。全盛时,这条街上曾有过几十家旧书店,是仅次于琉璃厂的著名文化街。张中行先生说:

那个时候说旧书,多用广义(专指木板古籍),所以讲书业的集中地,总是说:旧书,一是琉璃厂,二是隆福寺,即隆福寺街。隆福寺街旧书店不少,印象深的有三家,两家大,一是路北的文奎堂,一是路南的修绠堂,都在寺门之东。一家小,名三友堂,在寺门稍偏西的对面。大的两家书多,气派大,也许由于店大欺客吧,连是否从那里买过书也不记得了。

那年代,这条街留下了许多人的淘书梦华录,前辈藏书家记述很多,亦为大家熟知,也就不多说了。

因为买到了“文奎堂”和“修绠堂”的旧实寄封,所以,特意查找了一下这两家书店的历史。雷梦水先生曾有《隆福寺街書肆记》一文,对旧时代这条街上的各家旧书店,都有详细的记载。“文奎堂,在隆福寺街路南110号,(掌柜的)王金昌字星斋,河北束鹿人。受业于其父王辑五先生。开业于光绪七年(1881年),该店开业以来具有八十余年的历史,四部皆备,藏书极富”。“修绠堂”,位于隆福寺街路南153号,掌柜的“孙诚捡字助廉,河北冀县人。受业于其父孙寿芝先生。1915年开业,至1924年,生意逐渐兴隆,经营范围广泛,并经售武进陶氏、董氏、上虞罗氏、天津徐氏诸家新刊书籍。其后,乃父故去,助廉即继其父业,又在1942年设温知书店于沪上。助廉颇通版本,多藏古板书,其经营特点为随时应变,何类书畅销,即尽量搜集”。又说这位掌柜的,“最喜配书,尤喜集配丛书,如某氏之著述,或某一官版书,则设法配齐而售。曾费二十余年之长时间,至各处搜罗,集配了一部巨大官版丛书《内府聚珍本丛书》,此书从未有人配齐过”。

在《日本学人中国访书记》中,日本汉学家感叹,“旧书铺北平第一”,这里可算是古籍渊薮。时空转换,蜂拥到日本淘书的现代国人,也都感叹日本旧书业的盛况。此消彼长,耐人寻味。日本著名的汉学家长泽规矩也,详细介绍了他所看到的隆福寺古书一条街,他说,当年的旧书店“将书籍皆陈列于架上,挂上长长的书名牌,等待顾客的到来。也有店员投顾客所好,携带书籍登门造访。这些传统做法之外,书店也尝试印行旧书销售书目,开展通信邮购业务,此风自上海波及北京”。和现代的旧书店一样,“店员所报书价并非一成不变。能否压价则取决于时间、地点,也因人而定”,“其中,有北平文奎堂这样一文钱也讲不下来的店”。看来,店大就是牛。

这个“文奎堂”老店,在五十年代公私合营后,字号仍然存在了一段时间。手中曾有一册1959年出版的“北京中国书店文奎堂门市部国庆十周年专号”售卖古籍的目录,封面套红,时代感很强。看一看那时候的古籍售价目录,真恍如隔世,现在市场最受热捧的殿板开化纸书,在那个年代却贱若泥沙,如:《古文渊鉴》六十四卷,殿版开化纸五色批本,二十四册,三十五元;《唐宋文醇》五十八卷,殿版开化纸二十册,二十五元;《唐宋诗醇》四十七卷,殿版竹纸本二十册,仅卖十元;著名的明凌氏套印本《世说新语》白棉纸四册全,也贵不到哪去,二十五元。这是书痴向往的开元年代,可惜,永远回不去了。

我最初踏上这条街,记得已经是“文革”时期了,印象深的,是逛了热闹的东四人民市场。后来知道,这个市场是在拆毁的隆福寺旧址上盖起来的。隆福寺曾经是旧京有名的古刹庙市,其盛景只在老照片上瞻仰过。据说大殿内精美的藻井被保留了下来,陈列在什么博物馆中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也没兴致去找寻。此后,市场又被拆除,高升为“隆福大厦”。别出心裁,在大厦楼顶上山寨了一座“隆福寺”,我也随着人流,上去观瞻过,是按比例缩小的,真古董毁了,弄个假的更没意思。

民国时期隆福寺庙市

隆福寺变身人民市场

隆福大厦当年在京城火爆一时,可惜好景不长。不很久,发生了著名的“冬天里的一把火”,隆福大厦成为特大火灾事故的经典教材,至今还常常被提起。灾后重建,又往前扩大,名曰“隆福广场”,外观更堂皇气派了。不知怎么的,我已经失去再进去看一看的兴致了,从“广场”建成,到很快歇业,我从来没有走进过。

我对这条街最感兴趣的,要数街东面的那家中国书店了。这是隆福寺街仅存的一家国营旧书店。因为住家远,来这里逛的时候并不多。所获大多是靠“碰”,时间久了,也“碰”到过不少好书,如:李家瑞的1937年初版本《北平风俗类征》,画家溥儒隐居西山时编印的《白带山志》,乾隆鲍廷博精刊本《庚子销夏记》等,好像都是在这里买到的。淘旧书的心情,交织着希望和失望,自然,因为名微钱少,还是失望的时候多。如今随着这家旧书店的消失,一切也都过去了。

修绠堂旧址上的中国书店

拆除前的隆福寺中国书店

翻建后的隆福寺中国书店

最近和朋友有约,去了一趟三联书店,顺路又到有名的隆福寺街转转,是傍晚时分,夕阳惨淡,隆福广场高大的身影残破凋零,隆福寺街人迹寥落。站在街口往东望去,那座旧书店的残垣,在一片废墟里难以辨认。改革开放后,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改造、折腾,古老的隆福寺街,也终于彻底毁掉了。

    责任编辑:于淑娟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