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家一级教授,受周总理亲切接见,走进中国鱼类学主...

2019-04-22 22: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本文原标题:《国家一级教授,受周总理亲切接见,走进中国鱼类学主要奠基者人......》

上海海洋大学大师剧《朱元鼎》

将于4月24日(本周三)下午14时

于学生活动中心举行首演

大幕拉开前

你可曾真正了解朱元鼎先生的生平事迹呢?

今天,让我们带你重温朱老先生的故事,走进他传奇的一生

学无止境,一生钟情鱼类学

1896年10月2日,朱元鼎出生于浙江一个商人家庭,初名朱继炤。

在他7岁时,父亲把他送到苏州同里读私塾,先生给他取了学名叫朱元鼎。

20世纪初,西风东渐,新学兴起,朱元鼎在斐迪中学读书期间接受良好的英文教育和近代科学启蒙。课余之外,他常向斐迪中学校长雷汉伯借阅英文书籍和报纸,以及英文版《莎士比亚全集》等名著,英文水平因而进步很快。朱元鼎曾回忆:“初读英文甚觉困难,但用心苦读,终归进益甚速,曾跳二级,六年课程于四年读毕。”

中学毕业后,朱元鼎考入东吴大学生物系。

大学时的朱元鼎十分活跃,三年级被选为全校“丽译会”主席,每周举办演讲竞赛、专题辩论等有益于增长知识的活动,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受该校祁天锡(N.GistGee)教授主讲的普通生物学影响,朱元鼎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1919年10月1日、1920年1月1日发表了《Theeconomicimportanceofalgate》上、下篇,这是他发表的第一篇关于水产生物学方面的论文。

1918年在东吴大学求学

由于大学期间表现优异,经东吴大学校长、美国人葛赍恩(J.W.Cline)教授推荐,1920年大学毕业后到上海圣约翰大学生物系任教。

在该校生物系主任包达甫(W.M.Porterfied)教授指导下一边认真工作,一边潜心学习,1925年,经包达甫教授推荐,朱元鼎受洛氏基金资助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跟随该校生物系主任倪丹(J.G.Needham)教授研习昆虫学。在康大,他有幸选修蓝天教授的鱼类学课程,这成为他之后转向鱼类学的机缘。

1925年,青年朱元鼎

1926年,朱元鼎获理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晋升为圣约翰大学副教授,在大学里,他讲授昆虫学、鱼类学、遗传学、进化论和比较解剖学等课程,并做昆虫学研究。在1928年后两年,他先后发表昆虫分类学论文4篇,发现绩翅目昆虫2个新属和9个新种。

1926年在康奈尔大学留学时,在伊萨卡采集标本

执教圣约翰大学时,朱元鼎发现中国鱼类资源丰富,然而鱼类学研究却基本由外国专家把持。他想到老家宁波,比邻舟山渔场,自古渔业繁盛,然而东海里究竟有多少种鱼,大家却总是道不出个所以然。为此,他决心“我们要做中国渔业科学的主人”,毅然放弃研究多年的昆虫学,转而研究鱼类。

1930年,他发表了第一篇鱼类学论文《中国鱼类学文献》。1931年,朱元鼎苦心梳理了研究中国鱼类学的文献,出版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英文版鱼类学专著《中国鱼类索引》。

1年后,朱元鼎再次被推荐赴美留学,师从密歇根大学动物博物馆馆长,著名鱼类学家C.L.赫伯斯(Hubbs)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他用一年半时间,完成了原定2年的进修任务,于1934年2月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他被圣约翰大学聘为正教授。

1934年,朱元鼎从英国购回的部分鱼类学术文献

1935年,他在圣约翰大学生物学专刊发表博士论文《中国鲤科鱼类之鳞片、咽骨及其牙齿之比较研究》,在鱼类学界引起广泛重视,日本学者特地用“元鼎骨”指称鲤科鱼类咽骨。

1952年,中国第一所本科高等水产院校——上海水产学院(今上海海洋大学)成立,朱元鼎受邀出任海洋渔业研究室主任,得以专心从事鱼类学研究。

1956年,他被推荐为中、苏、朝、越四国组成的太平洋西部渔业研究委员会中国代表团成员,多次出席会议,宣读论文。同年,朱元鼎被评为一级教授。当时全国一级教授仅数百名。次年,他被任命为上海水产学院院长。1958年,他筹创成立中国科学院上海水产研究所,兼任所长和鱼类学研究室主任。

1960年—1963年短短4年中,朱元鼎先后主持完成《中国软骨鱼类志》《南海鱼类志》《东海鱼类志》《中国石首鱼类分类系统的研究和新属新种的叙述》等著作,基本清理了中国沿海鱼类资源的种类和区系分布,为开发和利用我国海洋鱼类资源奠定基础。

军工路校区俗称小红楼的建筑,最早为朱元鼎、陈子英教授居所

由他主持建立的鱼类标本室至今已收藏2700多种、6万多号鱼类标本,成为研究中国鱼类的重要研究机构之一。1960年参加中、苏、朝、越四国太平洋西部渔业委员会会议的苏联代表,在北京会后到上海参观该标本室时曾赞叹:“想不到中国解放才十多年,就有这样好的陈列室,而我们列宁格勒是花了一百年的时间才做到的呀。”

1963年,朱元鼎在研究鱼类骨骼标本,登《人民画报》

1973年,朱元鼎与王文滨合作完成《中国动物图谱·鱼类》。

80岁高龄的他不顾年迈体弱,为上海水产学院在上海原址复校多方奔走。1979年,国务院予以批准并任命朱元鼎为院长,至1983年任命他为名誉院长。

1977年12月朱元鼎工作照

古稀之年的朱元鼎,痛惜时光流逝,争分夺秒坚持科研。

1977—1986年间,先后和助手、其他专家合作完成《南海诸岛海域鱼类志》《福建海洋经济鱼类》《中国软骨鱼类的侧线管系统以及罗伦瓮和罗伦管系统的研究》《福建鱼类志》上下卷等专著和25篇论文。

1986年11月,年91岁的朱元鼎住进医院,仍不忘《中国动物志》鱼类分卷的工作,多次召集助手研究商议。12月初,一位学者寄来一篇鳜鱼方面的论文请他审阅,朱元鼎尽管已十分虚弱,仍坚持让助手读给他听并提出修改建议。这是他临终前审阅的最后一篇论文。

1987年朱元鼎、孟庆闻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获奖证书

将一生献给中国鱼类学事业的朱元鼎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后,他把2千份私人藏书和资料,捐献给上海水产大学。

农牧渔业部为表彰他敬业爱国的精神,特给予5万元奖金。家属知其生前遗愿,将全部款项捐献给上海水产大学,学校以此设立朱元鼎奖学金基金。

爱国敬业,严谨治学

1936年夏,中日关系趋于紧张,位于上海的亚洲文会博物馆有个日本动物学会书记驹井卓,给朱元鼎送来日本动物学会年会的请柬,邀请他与陈桢、贝时璋赴日讲学,并提供免费游览等“特等待遇”,朱元鼎借故推辞了。

同年,驹井卓又提前数月寄来1937年夏的年会请柬。朱元鼎再次拒绝,表现出一位爱国学者的凛然情怀。

周恩来总理在1958年召集上海部分大学院校长和党委书记开座谈会。周总理鼓励朱元鼎搞好水产教育和科研工作,亲切地对他说:“你是搞水产的朱元鼎。党需要知识分子啊!”

经历新旧对比的朱元鼎,不无感触地回答:“党需要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更需要党啊!”此后,朱元鼎不顾年逾半百,治学更加严谨。在研究鱼类时,他反复观察实验,一丝不苟;在撰写论文时,他对文中的形态描述、图例都和实物再三对比,直到完全满意为止。为了正确引用原文,他不辞辛劳翻阅参考书,反复校对,一篇论文往往数易其稿。

周恩来总理颁发的朱元鼎院长聘书

80高龄后,朱元鼎罹患糖尿病,腿部肌肉萎缩,双手操作仪器颤抖不止,但他仍在家中坚持用解剖镜观察鱼类标本。

对于学术问题,朱元鼎严格要求,从不含糊。如在研究软骨鱼类侧线管系统时,为了搞清楚鳐类舌颌管背腹支穿连情况,他反复解剖、观察标本、查阅资料,以致连吃饭、走路时都在思考,非要弄清来龙去脉为止。他的“高龄、高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就,令学界惊叹。

朱元鼎指导学生上课
朱元鼎指导学生研究鱼类标本

对待后学,朱元鼎悉心提携,甘为人梯。

对青年学者,他制定了一套基本功培养计划,严格要求,认真指点,指出做学问要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对助手撰写的论文,他总是认真审阅,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一篇论文常常被他打回数次,如助手流露出一丝难色,他就严肃地说:“这是千百年大计,要对后人负责啊!”

对合作发表的论文,他屡屡要求把青年学者署在前面,自己署在后面,甚至提出不署他的名字。尽管要求严格,可一旦助手取得一点成绩,他都会热情鼓励。

朱元鼎为我国培养了一批著名鱼类学家,如孟庆闻、罗云林、伍汉霖、苏锦祥、金鑫波、邓思明、宋佳坤、赵盛龙、钟俊生等。

鱼类学研究成果丰硕

朱元鼎先生是中国鱼类学主要奠基者之一。

他首次将比较解剖学应用于鱼类分类学,创新了石首鱼类分类系统;揭示了中国软骨鱼类侧线管系统以及罗伦瓮和罗伦管系统的复杂结构;填补了中国鱼类地理分布与区系特征的多处空白。

20世纪80年代初,朱元鼎教授与弟子

孟庆闻教授、伍汉霖教授在观察鱼类标本

朱元鼎与弟子

朱元鼎先生一生发表论著67部(篇),发现鱼类新亚科4个,新属10个,新种48个。不仅大大丰富了中国鱼类学知识体系,而且为摸清我国鱼类“家谱”奠定重要基础。

1996年,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在纪念朱元鼎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欣然题词“敬业奉公、为人师表”,充分肯定朱元鼎为中国鱼类学和水产教育所做的重要贡献,反映了一位敬业爱国的老科学家的崇高人格和学术风范。

为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在2008年12月5日建院30周年庆祝大会上,特别授予朱元鼎、朱树屏、钟麟等14名科学家为“功勋科学家”称号。

为继承先生“敬业奉公、为人师表”的科学精神,激励后学、涵养师生,

特筹划上海海洋大学大师剧《朱元鼎》。

朱元鼎先生博学、和蔼、睿智、脚踏实地的探索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无不历历在目,

恍惚就在眼前,给人以感染、给人以激励、给人以启示。

4月24日(周三)下午14点

与朱老先生相遇,你准备好了吗?

让我们一起感受科学家的热枕,

共同聆听一堂朱元鼎先生的人生之课!

诚邀海内外的海大校友前来共同观看!

您还可以看看这些

海大通讯社

资料整理丨刘欣雨

编辑丨肖梦缘 叶学斌

责任编辑丨王肖

策划丨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宣传部 海纳网络文化研究室

投稿邮箱丨shou_gw@163.com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