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小学思政课新的“打开方式”:引入社会热点,表达更接地气

杨思琪/半月谈
2019-04-26 10:27
教育家 >
字号

凉山火灾牺牲的消防员、登上春晚的道德模范、博士论文造假的明星演员……在哈尔滨市第十三中学(以下简称十三中),“90后”教师孙晓宇将一系列社会热点,引入思政课课堂;讲台下,“00后”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增强了对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解。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思政课改革逐步推进,通过创设情境、案例剖析、网络微课等多种教育教学创新,越来越活的形式,越来越接地气的表达,让思政课迎来新的“打开方式”。

活起来的思政课

“明星更应该讲诚信,以更好影响大众”“失信要受到惩戒”……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堂课中,孙晓宇以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为案例,提出4种不同观点,激发学生讨论。高二学生孙会鑫说:“这不仅让我们对诚信有了更深的认识,还从国家层面了解了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和失信惩戒机制。”

这是思政课“活起来”的一个缩影。孙晓宇说,思政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认同。通过案例把教材内容掰开了、揉碎了,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才能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谈及最受欢迎的思政课形式,十三中不少学生为《舌尖上的政治》点赞。作为学校推出的微课堂,每堂思政课课前5分钟,一名同学对自己收集汇编的时政新闻进行播报,随后由老师点评和解读。“这5分钟的信息量很大,听同学分享,大家都很认真。”高一学生项鸿蕊说。

思政课还不断向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延伸。孙晓宇说,学校思政课教师一起开设了公众号,推送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系列课程;在午间、晚自习前等时间,推出《智语心听》广播栏目,分享时事热点……

十三中思政课教研组组长李贲说,“我说你听”的灌输式教育效果不好,高高在上、干巴巴的授课内容只会“招黑”,要找到思想政治与青春人生的结合点,以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搭乘新技术的潮流快车,才能让学生们“静下心、抬起头、学得好”。

一群人打造一堂课

“一堂让学生喜欢的思政课,其实不是一个老师在奋斗,而是整个教研组共同的思想结晶。”孙晓宇说,作为一名年轻教师,面对海量的教学素材,怎样做到既与学科结合又被学生接受常常让她困惑。团队式教学让她在短时间内就找到了“打开方式”。

十三中校长王茹介绍,学校连续多年开设“青年教师”培训研修班,通过主题研讨、经验交流、教育教学心得分享等系列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共同学习。骨干教师发挥教学引领示范作用,每学期开设示范课、研讨课,形成“老带新、新促老、新老互动”的良性循环。

目前,十三中思政课教师中,“70后”5名,“80后”3名,“90后”3名,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教师团队,避免了思政课教师年龄结构老化、人才断层等问题。

高二学生黄靖怡说:“许多老师都是我们的同龄人,教学方式的创新拉近了我们和老师的距离,改变了思政课的年龄感。”

跨学科融合是提升课堂趣味性的又一法宝。思政课教师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善为吏者树德,不能为吏者树怨”等古文引入思政课,增加了学生对“崇德”的理解。十三中副校长李宁说,这得益于思政、语文、历史等多学科教师的交流,有利于培育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将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进一步拓展空间,筑牢主阵地

“每个老师都应该是思政课教师,要把思政培训纳入教师队伍管理当中。”王茹认为,要将“给老师上思政课”纳入教师队伍的日常管理和培训,引导全体教师积极学习国家大政方针,把握世界前沿趋势,将思政课理念融入各学科教学,为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奠定坚实基础。

一些受访专家认为,面对思政课改革,一些老师出现畏难情绪,表面上是态度问题,实质上是能力问题。与时俱进的思政课内容考验教师准确抓取信息能力、迅速执行能力。要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更多高水平、高层次的学习平台和培训机会,提升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哈尔滨市南岗区教育局副局长刘云鹏认为,中学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应按照“大思政”理念,探索完善家校共育机制,通过家长学校、校园开放和家长进课堂等形式,让家长参与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将思政课堂延伸到家庭教育中,以家校合力共同完成育人目标。

一些受访教师建议,进一步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探索高校与中学联合育人模式,挖掘思政教育资源。王茹说:“我们已经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对接,围绕课程一体研讨、师生研学交流、教师资源共享,在思政教研领域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

(原题为:《“90后”给“00后”上思政课,火了!》)

    责任编辑:李敏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