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带一路”中的“带”和“路”在哪儿?

2019-04-25 15:3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有关国家的积极响应。五年多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多个重大项目陆续投入运营,“一带一路”写入联合国决议……一系列的利好消息令“一带一路”赢得世界瞩目。

当然,像其他国际合作倡议一样,“一带一路”实施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困难、问题、风险、挑战,特别是关于“一带一路”的战略意图、是否带来过度的债务负担等问题,外界常有误读。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我们欢迎各方在积极参与的同时,随时提出建设性意见,真正把共商共建共享落到实处。

“一带一路”中“带”和“路”在哪里?

▲ “一带一路”倡议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图片来源:中国网)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各种版本的“一带一路”地图、“一带一路”路线图等不绝于耳,这其实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一种误解。“一带一路”不是简单的线状经济体,它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经济合作倡议,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也是中国官方首次就共建“一带一路”提出的规划方案。文件中提及了国内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共建“一带一路”的五大方向。为数据统计的便利,商务部、海关总署等将这五大方径的64个国家作为统计范畴,但这绝不等于为“一带一路”圈定了参与范围。

2017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一带一路”以亚欧大陆为重点,向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开放,不排除、也不针对任何一方。

划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名单、制作地图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中国政府从来没有对“一带一路”限定过范围,任何国家或地区都有机会享受“一带一路”的“红利”。

“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的。我们不搞小圈子,不设高门槛。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双边合作还是三方、四方合作,只要认同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我们都欢迎。我们同各国推进合作,包括一些多方和集体合作,决不针对特定国家,或是要影响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

“一带一路”是单向的“走出去”吗?

2004-2014年,我国对外投资增长了20多倍,中国正在进入资本大规模“走出去”的新阶段,“走出去”也确实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这一背景之下,许多国内投资者就将“走出去”与“一带一路”划上等号。

实际上,经济全球化就是各国之间相互投资不断加深的过程。“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走出去,也包括引进来,是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中国在鼓励资本“走出去”的同时,也高度重视资本“引进来”工作,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国际经贸合作推动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帮助有需求的国家开展适合本土的经济合作。

此外,中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大,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已经进入到大规模“走出去”的发展阶段。各地区需要根据自身特点,科学确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工作重点,不能盲目跟风。

特别是文化交流与合作,平等的文化交往,当然是双向的、互动的。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民心相通的目标不是中国文化单向的走出去,而是“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秉承包容开放原则,不断完善多元主体合作模式,同构建双边、多边交流平台,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生和相互融合。

“一带一路”项目可以拿到政府补贴吗?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部分企业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怎样才算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政府是否会有“一带一路”项目补贴?

这也是对“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的一种误解。

2016年4月29日,习近平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也就是说,“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具体的国家政策,也不是帮扶企业到指定地点、行业投资合作的补贴措施,而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一项国际公共产品,是对现有国际机制的补充和完善。

习近平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政府主要是在宣传推介、加强协调、建立机制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企业才是参与的主体。政府的工作是构建以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广泛调动各类企业参与,引导更多社会力量投入“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坚持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强调,“一带一路”不是整齐划一的团体操,具体项目的实际推进,有赖于参与各方的合作意愿并体现经济合作的客观规律。

此外,在“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开展的贸易和投资项目,不等同于“一带一路”项目;开展这些项目的企业也不能等同于“一带一路”企业。“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世界各国企业、政府、社会组织等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探索实践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的新模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共同发展、民心相通和全球治理是“一带一路”倡议赋予企业的三重使命,三重使命界定了企业参加“一带一路”建设的规范和规则。

项目变动等同于“一带一路”推进不利吗?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在设施联通方面稳步推进,一系列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为项目所在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在这个过程中,也有部分项目出现曲折变动,甚至项目失利,引发了一些媒体的猜测与质疑。

有海外智库发布研究报告称,“一带一路”投资在中亚可能会有三成以上亏损,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可能有五成以上的亏损,有媒体甚至危言耸听称“一带一路”项目在全球范围内遭遇困难。

无论是建设者还是观察者,都应该明白,任何一项投资都会有风险,也不可能每一项投资都会百分之百成功,没有哪一项投资能够百分之百保证盈利。在企业作主体、市场化运行的前提下,项目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都是非常正常的。正如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所说,“一带一路”是各方共同推进的长期事业,但不是整齐划一的团体操,具体项目的实际推进有赖于参与各方的合作意愿并体现经济合作的客观规律。正因“一带一路”建设进展顺利,成果丰硕,才会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支持,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合作中来。

从更深的角度而言,这一质疑实质上反映了部分人士对中国海外投资风险掌控的疑问。为了防止和减少风险,中国有关部委和企业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和办法,对风险的评估、预警、发生风险后的处置,使“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总体风险是完全可控的。

当然,随着近期国际上保护主义上升,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外溢效应显现,世界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一些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稳定性承受压力,再加上部分国家政局变化和自然灾害频发,个别“一带一路”合作项目暂时遇到困难,这是发展中的烦恼,必须也只能通过相关方的共商共建加以解决。如果就此断言“一带一路”项目在全球范围内遭遇困难,并归咎于中方的投融资合作,这属于典型的以偏概全,不符合事实和主流,是很不负责任的。

“一带一路”项目不透明、偏袒中企吗?

美国一家智库机构发表的报告指出,“一带一路”项目起始阶段透明度偏低,加上中国企业得到国家支持,外国企业一般难以加入竞争,外媒记者就此追问,许多外企担心他们是否能够像中企一样,参与到相关项目的竞标过程当中。

事实上,只要对“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做仔细的了解,答案自会跃然纸面。

中国企业和第三国企业开展合作的案例数不胜数:阿联酋迪拜的Hassyan燃煤清洁电站项目是由丝路基金联合中东地区银行和国际银行组成的银团出资,由中国企业和美国通用电气共同总承包的;中国企业在越南、马来西亚、白俄罗斯等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不光是吸纳中国企业入驻园区,还有更多的外国企业入驻,包括越南、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等;在越南,中国南方电网、中国电力国际公司与越南煤电力公司共同出资建设了越南永兴火电站一期项目。

而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将“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作为未来一段时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工作。我国将与有关国家及其企业一道,扩大第三方市场的合作范围,开拓投资生产经营的市场,积极创新合作模式,支持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包括联合投标、共同投资等,开拓新的市场,实现优势互补,多方共赢。

“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可以换取政治利益吗?▲ “一带一路”倡议始终坚持奉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图片来源:中国网)

在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中,有不少是发展中国家乃至不发达国家的小伙伴。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一直以来都在联合国的支持下向这些国家提供援助,这反而引发了一些“别有用心”的质疑,认为有些国家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目的是要求中国免除债务,或向中国申请低息贷款。

事实上,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方已经在多个公开场合反复重申,“一带一路”倡议始终坚持奉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平等协商及充分尊重各国的自主选择,“坚持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是所有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相待、共同参与的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不同于开发援助,参与方都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一带一路”建设遵循的原则是“在满足所有参与者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协商共同建设”。

更何况,“一带一路”企业按照市场化规律参与的,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企业也需要正常盈利,绝不会做“亏本买卖”。

此外,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都是发展中经济体,亚非拉地区更是有许多不发达国家还在温饱线上挣扎。无论外界如何诋毁,中国仍会履行大国责任,力所能及开展对外援助,与沿线国家广泛实施旅游、减贫、绿色环保、防治荒漠化等领域合作。

“一带一路”令合作国家陷入债务危机吗?

有外媒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导致一些国家债务水平过高,无法维持,也无法偿还。最常提及的就是斯里兰卡。有人说,斯里兰卡政府债务负担过于沉重,无力偿还,不得不把有关港口移交给中国。

债务问题同“一带一路”没有必然联系。

债务的成因很复杂,有多种因素。有的是经济基本面出了问题,有的是历史遗留下来多年积累的旧账,还有国际和经济环境出现变化。中国是国际投融资市场的后来者,“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也只有五年多时间,债务问题不应由中国来承担责任。

就以斯里兰卡为例,根据斯里兰卡央行2017年度报告,其外债总额是500多亿美元。市场借贷主要来自主权债券,占外债总额的39%。亚洲开发银行债务占14%,日本12%,世行11%,中方贷款余额仅占斯所有外债的10.6%,而且其中的61.5%为优惠贷款,利率远低于国际市场。反而是中方相关项目和贷款极大地拉动了斯经济增长,提供大量就业,大大改善民生,也将持续为斯未来发展提供动力。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的贷款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中国提供的贷款“门槛低”,不附带苛刻的政治条件,使发展中国家可以有机会脱离西方的经济掌控。这被某些西方国家看做是“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噪音”。

较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如果不依靠债务国内很难发展起来。中国有句话叫“要想富,先修路”。非洲国家长期以来也得到西方不少援助,但为什么发展还是很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落后。中国贷款帮助这些国家发展,搭建基础设施建设和实体经济投资,将来会产生更大的收益,对经济有更好的促进作用,自然就会有回报来支付债务。

中国企业投资时也要讲经济效益,做了充分的调研论证和严格的测算,还参考了信用评级。中方不是过度投资,而是量力而行。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总编吉密欧专访时曾说,中国也有过债务困难,但我们想办法克服,所以实现了快速发展:“想舒舒服服地、不欠债还能过上好日子,不努力、不刻苦、不奋斗,幸福生活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一带一路”是中方制造的债务陷阱吗?

比“债务危机”更“阴谋论”的,则是称中国借“一带一路”制造债务陷阱,利用该倡议来施行“地区霸权主义”。

“债务陷阱”通常是指(政府)债务不可持续的增长。而将 “一带一路”与债务陷阱联系起来的论调始于2017年初,是印度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布拉玛·切拉尼先抛出来的。在其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的债务陷阱外交》的文章中,切拉尼认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向具有战略意义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巨额贷款,导致这些国家陷入中国的债务陷阱,只能对中国唯命是从。

“债务陷阱”的论调最常出现在中国与非洲的合作与交往中。中国是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自2015年以来每年在非洲的基础设施(公路、铁路和港口)或工业园上的投资有数十亿美元,这些投资受到了非洲国家的热烈欢迎。通过“一带一路”合作,东部非洲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白俄罗斯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轿车制造业,哈萨克斯坦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出海通道,东南亚正在建设高速铁路,中欧班列成为亚欧大陆上距离最长的合作纽带。

非洲致力于实现工业化、经济多元化、现代化,但资金、人才和基础设施这三大瓶颈长期以来制约着非洲的发展。中国有人才、资金、设备、装备方面的优势,可以补充非洲的短板。

同样是资金,怎么西方国家的资金就是香甜的“馅饼”,而中国提供的就变成了黑暗的“陷阱”?!这是毫无道理的。

“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同时也坚持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不论是项目选择,还是投融资合作,都是参与方共同作出的决策。中方高度重视债务的可持续问题,在项目合作上不会强加于人,更不会制造什么陷阱。中国是真正替发展中国家考虑,采取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干涉内政的合作模式。

“一带一路”背后有中国的军事意图吗?

有舆论认为,中国实施“一带一路”隐含的目的是为了在沿线国家拓展军事存在,投资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希腊等地的民用港口表面上是商业合作,但背后含有军事意图。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核心的理念是通过基础设施和各领域互联互通,加强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希望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打造互联互通的物理条件和人文环境,扩大全球有效需求,巩固全球经济复苏的总体态势。

第二,“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阳光倡议。中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合作,无论是规划合作蓝图还是实施具体项目,都由参与方商量着办,一切都在阳光下运行,坚持公开透明。

第三,“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互利共赢的倡议。既着眼于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更着眼于世界经济联动发展;既致力于同相关国家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也有助于推动解决当前世界发展难题,是一个促进全球发展合作的中国方案。

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写进了中国《宪法》和《共产党章程》的。权力扩张既不是中国的现实需要,也不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诉求。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决定了中国不会对外称霸。中国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谋求势力范围,更不会干涉别国内政。

中国正在开辟世界历史上最和平的大国崛起进程,“一带一路”倡议是当前中国崛起进程中最重要的对外合作倡议,与当年西方国家崛起进程中推行的殖民、战争、掠夺完全不同。

个别欧美学者强行把中国目前的“强军”战略与“一带一路”联系在一起,无非是在军事领域重弹“中国威胁论”的老调,是故意在“一带一路”区域勾勒一个强硬政策、霸权形象的中国身份。这种作法要么是故意要抹黑中国、警示本国发展军力、强化对华防范,要么就是对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强军”政策的巨大误解。

“一带一路”是中国在“掌控”吗?

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前数日,西方曾有声音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并非“共赢”,而是中国在“掌控”。数月后,时任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声称,中国试图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建立自己的规则和准则。

中国通过数据、实例、分析进行过多次回应,中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合作,也就是有事大家商量着办,不存在“一言堂”的情况。

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但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

2017年12月20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记者会上也再次回应,“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实现共同发展。中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合作,从来没有、也不会寻求建立一国主导的规则。“一带一路”倡议不是要搞什么“小圈子”,也不针对任何国家,而是开放、包容的。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各国“共建”的热情与日俱增,成绩有目共睹。如果“一带一路”真是中方掌控,如果大家真的无法“共享”收益,这些国家又怎么会踊跃参与?

中国借“一带一路”输出意识形态吗?▲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为各国实现合作共赢搭建起新的平台。(图片来源:中国网)

怀有冷战思维的一些学者,容易把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深化与中国版“意识形态输出”划上等号。在这方面,不只是欧美学者,连“一带一路”国家的学者有时也会有此疑惑。

2017年9月3日,习近平在《共同开创金砖合作第二个“金色十年”》中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地缘政治工具,而是务实合作平台;不是对外援助计划,而是共商共建共享的联动发展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为各国实现合作共赢搭建起新的平台,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造新的机遇。

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但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也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更也不会强加于人。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在社会方式、经济改革与政治运行中相当大程度上超越了冷战,尤其是告别了革命年代动辄“意识形态化”的阶段。

“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五通”呼应了各国的需求,中国乐于向世界分享中国的发展经验,但这与所谓的“意识形态输出”根本就是两回事。中国通过数据、实例、分析进行过多次回应,如果“一带一路”改变了什么,就是推动全球化朝向开放、包容、均衡、普惠、可持续方向发展。

“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地缘政治工具吗?

“一带一路”倡议的出现既有我国发展阶段变化的内在原因,也是过去三十年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的必然结果。其中,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制造业国家、第一大商品贸易国家以及重要的资本输出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基础。在此背景下,一些学者倾向于将“一带一路”解读为我国的地缘战略。这种认识与“一带一路”的根本理念相去甚远。

所谓地缘战略一般意义上被理解为地缘政治谋略,讨论的是国家政治行为与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如果地缘战略仅指地缘经济关系,那么它与“一带一路”存在相通之处,但问题是国际上通常把地缘战略理解为地缘政治谋略,具有进攻性。

“一带一路”是推动沿线国家深化国际经贸合作的倡议,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

在中国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就是“共同”及“合作”,“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进程,是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任何国家只要有意愿,都可以参与其中。因而,“一带一路”是探索对接发展、合作共赢等国际合作新途径的尝试,也是探索全球经济治理新模式的尝试。这与地缘战略所讨论的自我利益扩张是完全不同的思维。将“一带一路”解读为中国的地缘战略完全是对其的歪曲,无视中国一直倡导的“对接”及“合作”理念。

目前,12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已经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给各方带去满满的合作机遇。事实说明,“一带一路”绝不是什么地缘政治工具,而是共同发展的机遇。欢迎各方积极参与的同时,也提出建议。相信在各方的一道努力下,可以使古老丝绸之路在当今焕发新的生机。

中国要借“一带一路”转移落后过剩产能吗?

国际产能与投资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导致有一些国家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为了转移其过剩产能。

“过剩产能”指成本最低产量与长期均衡中的实际产量之差。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正是由于外资流入,同时配合从发达国家转移来的“过剩产能”,加上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启动了中国经济腾飞的按钮。因此,从中国实践可以看出,“过剩产能”的概念是相对的,在某些国家相对落后的产业,可能正是某些国家所急需的。

实际上,“过剩产能”是无法转移的,能够转移的只是相应的技术。如果这些技术有助于转移目标国的经济发展,那就说明这种转移是有益的,而非有害的。中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掌握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经验,这些才是中国的真正核心竞争力,也是“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所急需的。

中方倡导国际产能合作,旨在发挥各国比较优势、契合各国发展需要,构建更加均衡普惠的全球产业链,而不是转移落后产能。其实,道理是明摆着的,在高度开放的国际市场当中,中国企业面临投资所在国本地企业和国际同行的激烈竞争,过剩和落后产能没有市场,只有优质产能才能胜出。

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既有设备技术能力,也有管理经验,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企业走出去,与当地国家共同协商、设计、建造新产业,不同于以往的简单的产能转移,不是把过时的和污染的产能转移出去。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产业的扩展与提升,有利于其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有类似之处吗?

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援助欧洲的计划,也称为欧洲复兴计划。美国通过该计划向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丹麦、葡萄牙等欧洲16个国家提供巨额的经济援助,与此同时通过制订苛刻的受援条款侵犯西欧各国经济利益和主权。

“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之间有一点相似,例如都是推动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和平时期的倡议或计划。

但是二者本质上完全不同。

首先,从历史经纬看,马歇尔计划则是冷战时代美苏争霸的产物,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地缘政治色彩;“一带一路”倡议传承了2000年的丝绸之路精神,诞生于21世纪的全球化时代,是开放合作的产物,是经济合作倡议、互联互通倡议。

第二点区别,马歇尔计划有明显的分界线,针对的是西欧国家,排斥苏联东欧阵营;“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把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落到实处,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使“一带一路”惠及更多的国家和人民。

当今世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凌主义不断抬头,反全球化势力活跃。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聚合各方力量,开展国际合作。这在当前形势下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也为推动建设公正平等的国际新秩序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探索。

“一带一路”只是一项经济合作计划吗?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的主要内容。

投资贸易是核心,但是,推进这种合作发展,没有跨文化甚至民族宗教等等方面的民心沟通,是不可能实现倡议提出的目标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限于经济层面,很重要一点是“民心相通”。

作为推动新型全球化的一项重要国际合作倡议,共建“一带一路”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大合作,“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包括了促进经济的议程,也包括文化和学术交流,培训、媒体合作,人才、青年和妇女交往,从而”赢得公众对深化双边和多边合作“的支持。

正因为此,“一带一路”倡议将民心相通作为其齐头并进推动的五大合作领域之一。“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习近平主席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基础”。“我们要建设的互联互通,不仅是修路架桥,不光是平面化和单线条的联通,而更应该是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应该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齐头并进。”

事实上,过去五年多“一带一路”建设所取得的成果不仅局限于朋友圈的扩大、投资贸易额的增长等“硬件”方面,“民心相通”等“软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非常丰硕。“一带一路”建设的所有成果,归根结底是要造福各国人民,让一个个普普通通的民众得到实惠。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责编/曹家宁 审校/刘梦 监制/李雨思

(原标题:《关于“一带一路”,这15个问题一定要弄清楚啊!》)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