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作家刘三田起诉《人民的名义》索赔1800万元,一审败诉
《人民的名义》被指侵犯著作权一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
4月24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获悉,2017年11月1日,原告向该法院起诉,请求判令八被告停止侵权,赔偿其经济损失1800万元。2019年4月24日,该法院对本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被告不构成侵权,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据法院介绍,2017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因认为《人民的名义》涉嫌抄袭自己的作品,《暗箱》作者刘三田向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起诉该剧编剧、著名作家周梅森及七家共同出品人侵犯其著作权,要求小说《人民的名义》全面下架并赔偿其经济损失。
作家刘三田称,根据自身的记者工作经历,2004年她开始创作长篇反腐小说《暗箱》,并于2011年1月正式出版。
2017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在电视台和网络上热播。经过认真审看,她认为该剧与小说《暗箱》的核心事件、叙事结构高度近似,多处故事桥段相似,人物关系设计相似,人名相似,且有多处特定暗扣可以证实抄袭模仿事实。
刘三田认为,其独创在先的作品《暗箱》受著作权法保护。而被告周梅森公开剽窃、抄袭、摹仿和改编其作品并加以侵权获利性利用,其行为已经构成著作权侵权。
她同时认为,七家共同出品人对涉案侵权作品共同进行电视剧制作并获利,同样违反了著作权法中的改编权、摄制权、署名权、获得报酬权,应当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其中被告周梅森负主要责任,其余各被告负无限连带责任。
2017年11月1日,刘三田向浦东法院起诉,请求判令八被告停止侵权,被告周梅森停止小说《人民的名义》出版、销售,八被告刊登声明,消除影响,赔偿其经济损失1800万元,互负连带责任。
2018年12月27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本案。
在当天的庭审中,周梅森等八名被告共同辩称,被告作品《人民的名义》与原告作品《暗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不存在抄袭和模仿。
被告表示,第一,两部作品的主线和核心事件不同。《人民的名义》围绕检察官侯亮平查办贪腐案件展开,弘扬了党和国家着力反腐的决心和力度;《暗箱》围绕企业转制和记者季子川与省长刘云波之间的情人关系展开,重点展示官商勾结、高官腐败的故事。
第二,叙事结构不同。《人民的名义》以检察官侯亮平的侦查行动为叙事主线,以大风厂为故事的辅助线索,讲述了检察官查办贪腐案件中艰辛、曲折的故事;《暗箱》只展示官商勾结和官员腐败问题,并没有描写如何惩治腐败。
第三,故事桥段不同。《暗箱》中涉及的桥段并不多,与《人民的名义》差距很大,两者描写的内容、语言、事件、人物、情节均不同。
第四,人物关系设计不同,《人民的名义》中设计了七十多位有名有姓、性格鲜明的人物。小说《暗箱》与之没有可比性。
第五,两部小说的人名没有任何的关联性。被告认为,原告在诉状中提到的特定暗扣,同样不能证实抄袭模仿的问题。
因此,被告认为,原告起诉依据不足,请求法院依法驳回。
著作权法保护的是作品的表达,而不延及作品的思想。浦东法院经认为,被控侵权作品只有在接触并与权利人的作品在表达上构成相同或实质性相似的情况下,才构成侵权。
同时,浦东法院认为,小说、影视作品大多数来源于现实生活,不同的人创作的作品存在一定的相近情节、场景等均属正常。为鼓励作品的创作,还应允许合理的借鉴。在作品著作权侵权判定时,先要判断权利人主张的元素是属于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思想,还是属于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具有独创性的表达,同时要剔除属于公有领域的表达和表达方式有限的表达。
在过滤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内容之后,作品是否构成侵权的关键就要看两部作品的整体结构、具体情节、人物关系以及场景等方面的表达是否相同或实质性相似。在作品实质性相似的比对中,对结构、人物等的分析往往与情节相互交织。
只有当作品的结构、人物等通过故事情节的设计、发展,按照一定的顺序前后衔接并贯穿起来,形成足够具体的、个性化的表达后,才受著作权法的保护。对作品结构是否相似可从作品的主题、情节组成内容、情节发展顺序以及情节层次作用等方面予以综合判断。
因此,浦东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原告小说《暗箱》与被告小说及同名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既不存在文字表达上的字面相似,也不存在作品整体结构、具体情节、人物关系等具体表达上的非字面相似。故原告主张各被告侵犯著作权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对原告的诉求不予支持。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